APP下载

新理念下幼儿自主性游戏的研究

2017-06-08杨丽娜

成才之路 2017年13期
关键词:自主性游戏制定教育目标

杨丽娜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中心幼儿园,浙江 台州 317399)

摘 要:自主性游戏,可以使幼儿自由地进行沟通和交流,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教师应结合幼儿个性特点及教学实际,研究如何合理制定游戏规则的指导策略,以确保自主性游戏的顺利进行,确保自主性游戏预期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要对游戏自主性和规则性有正确认识,游戏规则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活动的前提,要把握年龄段特征制定游戏规则,运用材料引领游戏规则,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性制定游戏规则。

关键词:幼儿;自主性游戏;游戏规则;制定;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70-02

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认为,幼儿园每天都应该根据幼儿的需求来选择和开展各种类型的游戏,引导幼儿自主参与游戏。在一定游戏环境下,幼儿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和参与游戏,这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参与自主性游戏,幼儿可以自由进行沟通和交流,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然而,在幼儿园里,规则意识渗透到幼儿游戏中时,通常是以教师说“这样不行”“那样不可以”的方式来体现,这不仅难以让幼儿通过游戏获得快乐,还约束了幼儿的自主游戏意识,束缚了幼儿的思维。于是,很多教师陷入困惑:游戏中究竟需不需要规则?如何在幼儿游戏中合理制定规则?文章对此展开探索和研究。

一、教师对游戏自主性和规则性的正确认识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不仅要做好游戏的指导和监督工作,还应该针对游戏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调整和完善游戏规则。所以,教师应该对自主性游戏和游戏规则有科学全面的认识。

1. 自主性游戏既不是“放羊式”,也不是“导演式”,而是有其自身特点

自主性游戏的核心,是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选择。它有两个典型特点:其一,与纯自然情境游戏(无成人干预)相比,自主性游戏在不妨碍幼儿自主游戏的基础上,增加了教育因素,即发挥教师潜在的教育功能,增加了活动中不断生成新的教育因素的机会,从而促进愉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其二,与教师主导游戏相比,自主性游戏具有如下特点:归还了幼儿被“善意”剥夺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强调尊重、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教师在各游戏环节中没有对幼儿进行明显的干预,而是深入游戏,让自己成为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生成性,淡化预设性。

2. 游戏规则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活动的前提

游戏设计和组织者为了确保游戏的顺利开展而提出的游戏行为的标准,就称为游戏规则。游戏设计和组织者需具有大局意识,可根据不同类型的游戏选择不同的游戏规则,甚至开发出新的游戏规则,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水平来指导幼儿进行游戏。首先,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应遵守游戏规则,这样才能确保游戏的顺利进行,才能确保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中。其次,幼儿只有遵守游戲规则,才能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在游戏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二、在自主性游戏中合理制定游戏规则的策略

1. 把握年龄段特征制定游戏规则

案例一:将同样的积木分别放在小一班、中一班、大一班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面前,游戏规则是在不破坏玩具的情况下在指定地点进行自主游戏。玩积木时,三个班级的幼儿表现出来的状态完全不同:小一班幼儿很兴奋,一位小朋友为了玩得不受阻碍,不一会儿就拿着横条积木走出指定范围自己搭建小房子,当其他幼儿找他一起玩耍时,他又去寻找其他积木。还有很多小朋友抛扔积木、踩踢积木或不玩积木而去玩其他游戏。中一班的一些幼儿对于自己要拼搭什么虽不是很清楚,但能根据材料的形状、颜色等特点拼搭出一些作品,有些幼儿偶尔会超出指定区域,还有积木散落一地、幼儿随意踢踏积木等现象出现。大一班幼儿的整体建构能力及规则意识较强,在拼搭过程中,大部分幼儿能做到合作分工,当有小朋友超出指定区域时,旁边的小朋友会提醒他。当一个组的幼儿完成一个拼搭作品时,他们会很兴奋地要求老师去观看并拍照。游戏结束之后,幼儿们会有意识地将积木整理、归放到指定区域。

通过上面案例可以看出,小、中、大班幼儿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与执行情况各不相同。要想让幼儿正确理解游戏规则并学会执行规则,关键在于让幼儿明白什么是规则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制定游戏规则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段和认识水平。首先,小班幼儿的游戏多以想象和模仿居多,因而游戏的规则意识较模糊,不易理解游戏规则且易忘。对此,教师可让小班与中大班一起游戏——“以大带小,以小学大”,让小班幼儿切身感受游戏的规则。另外,还可以采取图标暗示法,把游戏规则画成有趣的图画,如在建构区画上相应的图标,并写上大大的数字4,让幼儿知道这个区域最多能容纳4个人,如果已经有4个小朋友在里面了,就要自觉地等待或去别的区域玩。这种直观形象的图示法,可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增强规则意识。其次,中班幼儿的游戏已具有一定的计划性,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对规则的执行力仍有待加强。因此,教师可选择一些竞争性较低、合作性较高的游戏,比如非竞争性的猜谜游戏,以及运用颜色、形状、大小等元素的简单拼图与配对游戏等。这些游戏,可以加深中班幼儿对游戏规则的重要性的认识。最后,大班幼儿的游戏主题较明确,能自己制订游戏计划,既能很好地理解与执行游戏规则,还能通过变通游戏规则使自己享受游戏带来的更多的乐趣与自由感。因此,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讨论,让幼儿通过讨论和借助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来总结游戏规则。幼儿只有增强对游戏规则的理解,才能更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同时还能监督和提醒同伴遵守规则。这样的做法,其效果要比教师反复强调好很多。

2. 运用材料引领游戏规则

(1)巧用游戏材料影响游戏规则。案例二:在玩沙游戏中,幼儿们热情高涨。在沙坑里,有幼儿在堆城堡,有幼儿在运沙,有幼儿在做饭。但沙坑面积不太大,玩沙工具也较少,班级幼儿又多,一些幼儿对玩沙工具起争执的现象就会发生。在最后的游戏点评环节,老师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幼儿讨论:“小朋友多而工具少,我们应该怎么办?”幼儿回答:“可以合作玩、轮流玩……”讨论结束后,老师在沙坑旁边放了一筐积木,目的是让暂时没有玩沙工具的幼儿用积木搭一个可以用的玩沙工具。这样,既解决了用具不够的问题,又可以将一部分幼儿支配到沙坑外,以减少拥挤。新材料的加盟带来了游戏环境的改变,使游戏中的矛盾与冲突得以及时化解,进而引导幼儿在新的游戏规则建立与执行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新材料的引入,对生发游戏新规则起到了重要作用。

(2)巧用游戏材料明确游戏规则。案例三:在木板拼搭游戏中,经常可以看到幼儿全身心投入的情景:他们忙于搬运木板,找不同形状的木板,这块试试那块放放……游戏结束后,在整理木板的环节中,无须老师多说,幼儿都能根据木板的颜色、材质、形状找到相对应的整理筐(筐上标有图示)。可见,游戏材料对游戏规则的暗示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当幼儿忘乎所以投入游戏以致出现行为上的偏差時,教师切不能一味批评,可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示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规则,通过暗示促使幼儿产生正确的认识和行为。

(3)细化游戏规则指导游戏过程。案例四:对于中班幼儿的晨间游戏,教师通常是让幼儿进行自主性的建构游戏——搭积木或拼拼图。由于材料和内容的重复性,以及生活经验的缺乏,一些幼儿出现了游戏疲劳,每天拼搭的内容都差不多,很少拼搭出新式样。这时,如果单靠老师言语性的提醒“看看谁能搭出不一样的作品”来激励幼儿,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为晨间自主性游戏做一个记录,记录谁搭拼的作品多、样式多。这一方面能激励幼儿,另一方面能提高幼儿的动手记录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具体操作时,教师每周都要在晨间活动材料区放入一张记录表,表中包括日期、姓名、作品情况,作品情况主要由幼儿用符号、绘画、数字或文字等形式进行记录。教师每周都要对记录表做一个总结,对表现好的幼儿及有进步的幼儿进行奖励。

3. 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性制定游戏规则

案例五:在一次班与班之间建构“火车”游戏比赛中,有个女孩坐着一动不动地玩弄着自己的小手。教师问她:“怎么了?你为什么不去搭火车?”她面露难色说:“我怕,我看到火车着火了,还翻车了呢。我不要玩火车。”教师听后,从幼儿中分出一小组人与她一起拼搭火车轨道,说:“你的任务是搭轨道,只有搭好轨道,火车才能更安全地行驶,不会翻车。”听完这话,她消除了顾虑,与同伴们齐心协力完成了任务。放学时,女孩的家长来接她,教师向家长了解孩子为什么害怕火车着火。家长说,大概是因为前几天她看了一个关于火车着火的电视节目。可见,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无处不在,教师应在不影响整体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游戏内容和规则,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需要教师的细心观察和合理引导。其实,一味追求结果的一致性,死板地遵守游戏规则,会对幼儿的自主性产生束缚和限制,而制定游戏规则的目的是确保幼儿在有序游戏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主性,这两者并不冲突。

三、自主性游戏中游戏规则的运用要点

1. 正确处理游戏规则和幼儿自主性的关系

很多幼儿教师认为游戏规则会对幼儿的自主性产生极大的束缚。实际上,幼儿自主性和遵守游戏规则之间并不冲突。只有让幼儿具备了规则意识,才能营造良好和有序的游戏环境,才能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自由地想象和思考。同时,游戏规则本身也包含着创新的因素,不同游戏规则往往适合不同的游戏类型。

2.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所适用的游戏规则不同

幼儿的年龄段会对游戏规则的形成和变化产生重要影响,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所适用的游戏规则也往往有所差异。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幼儿的言行举止,观察游戏进展情况。如果在游戏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问题,就意味着新的游戏规则也将产生,教师应该根据这些新情况不断地调整和创新游戏规则。

3. 游戏规则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

每个幼儿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都有所差异,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差异不断调整和细化游戏规则。所以,游戏规则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综合体。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和动态意识去看待和审视游戏规则,通过游戏规则的调整促进幼儿的成长和进步。

4. 游戏规则需要游戏材料的推动

游戏规则不仅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更体现出幼儿对游戏行为的认知和理解。材料的适当调整,恰到好处地为幼儿在游戏中运用材料的能力发展提供了物质及经验上的支撑,可以使游戏规则更细化、游戏行为更丰富、游戏内涵更深刻。

四、结束语

总之,自主性游戏对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确保自主性游戏能顺利进行,并能实现预期目标,游戏组织和指导者应设定游戏方法和规则,因为通过游戏规则的引导,幼儿可以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作用与后果。首先,教师对游戏的自主性和规则性应有正确的认识。其次,教师应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为指导,探索如何在自主性游戏中合理制定游戏规则的指导策略。再次,教师应探索自主性游戏中游戏规则的运用要点。

参考文献:

[1]季晓英.幼儿自主性游戏的环境创设与引导[J].学前教育研究,2008(10).

[2]林惠萍.浅议幼儿教育中创造性游戏开放的尝试[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8).

[3]郝红翠,李学翠.关于游戏与培养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探讨[J].教育探索,2016(08).

[4]陆洁慧.浅议自主性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J].黑河学刊,2014(10).

[5]潘海燕.幼儿园角色游戏:自主性、模仿力与灵动感[J].江苏教育研究,2013(11).

猜你喜欢

自主性游戏制定教育目标
论教育目标如何契合社会需要
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若干问题的思考
浅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定
教育目标多元化与基础英语教育改革分析
陶行知“六大解放”之快乐游戏
办公室人员尚需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例谈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的多元评价
中韩历史教育目标比较
创新让自主性游戏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