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时期技工院校文化立校的实践与思考

2017-06-08杨敏

职业·中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杨敏

摘 要:技工院校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既要有底气,也要有地位。其底气源自于人文精神的深厚积淀与思想教化,其地位有赖于文化立校的价值传承与创新发展。本文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为例,重点探讨践行“三自文化”,以校史文化为根基,以校企文化为内核,以工匠文化为动力,以“双创文化”为新翼,创设良好的职业文化氛围,不断提升办学竞争力。

关键词:文化立校 文化自觉 文化自强 文化自信

文化立校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代表的是新时期技工院校治校育人的新理念。只有从宏观的视域构建独具院校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才能使师生明确文化导向,凝聚文化精神,营造文化生态,打造文化品牌,把人文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彰显技工院校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一、“三自文化”是立校新标杆

学校文化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积累并共享的,反映师生共同信念与追求的核心精神体系。职业教育是需要文化滋养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文化自信是立校新标杆,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三自文化”全面、协调的发展,构建了和谐完整的职业文化氛围,是学校保持凝聚力、开拓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学校教育缺乏文化,会把孩子带到一个抽象、片面的地带,文化的缺失带来精神浮躁甚至荒芜,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有知识没灵魂的“怪物”。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让学校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和文化的价值。可见,基于技工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顶层设计,文化立校是以根植于全体师生的基因与血脉为纽带,形成独特的职业文化和育人理念。它一方面体现了学校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师生的行为。文化立校反映技工教育战线师生在长期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积淀而形成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校风学风、思维模式等,作为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技工院校秉承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以“三自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等。

技工院校从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到文化自信,蕴含厚德立人、强技立生、汲取精华、弘扬光大的原则,其内涵的不断深化正是伴随着社会与时代发展的产物。其一,基于文化立校的视角,文化自觉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及自我创建,其实质在于技工院校深刻认识到文化在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化文化内涵的建设。其二,文化自强以校企合作为主要载体,努力追求明德至善的境界,彰显觉悟人文精神的要义,师生以独特的校园文化精神开拓进取,以锐意创新的精神砥砺前行,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迈向新的发展历程。其三,文化自信以工匠精神作为根本支柱,是广大师生秉承文化立校的精神,以肩负使命、勇于拼搏的信心,主动担当发展职业教育的重任。它既是师生对自身文化的一种执著坚守,也是对职业教育美好前景的坚定信念。

基于上述认知, “三自文化” 是积淀于学校最深层次的文化内核,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三自文化”相辅相成,并与时俱进呈螺旋式上升,有利于形成独具技工院校特色的文化,有利于培养人文与技能并重、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并举的高技能人才。

二、校史文化是文化自觉的源泉

技工院校发展的根基和脉络在于校史文化。文化自觉就在于挖掘学校自身的文化底蕴,继承校史文化的精髓。校史真实地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它独特的气质和精神,是文化立校的重要内涵和有效载体,也是人文精神的活水源头。校史教育是对师生的灵魂荡涤及精神洗礼,传承和弘扬学校的文化基因。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为例(以下简称学院),该院校史馆全方位展现了人文教育的科学化、多元化和立体化。它一方面体现学院育人的目标、内容和准则;另一方面体现师生对精神的守望、对文明的守望、对职业的守望。

学院首任校长曾志同志是一位著名的巾帼豪杰,也是一位功勋彪炳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58年6月,中共广州市委研究决定筹建广州机电工业学校,由时任市委书记处书记、工业局长的曾志同志兼任校长,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产业发展需求服务,为工业化的发展服务。曾志同志在没有教室、没有宿舍、缺乏师资和经验的情况下,带领大家以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以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百折不挠的龙马精神坚持办学,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她的光辉事迹铭刻在校史馆,她的精神薪火相传,铸造了历史的丰碑,并深深根植于师生的血液中,滋养了机电人的精神和生命。因此,校史馆是弘扬机电文化的重要阵地。此外,学院五十八载艰苦而光荣的历程,使“厚德立人、强技立生”校训深入人心,正是人文精神的传承推动了教师的发展,带动了学生的发展,形成了学院新的跨越发展。

三、校企文化是文化自强的内核

把先进的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是技工院校实现文化自强的必由之路。它有利于熏陶学生的职业素养,陶冶学生的职业情操,塑造学生的职业品格,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规格内涵不断变化的需求。学院根据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整体布局,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积极推广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明确“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的课程目标,构建“以岗位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流程为标准”的课程体系,从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学业评价等多方面进行改革。第一,使学生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体验到了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异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得到了较快提高;第二,使教师全程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并把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相融合,教学理念、专业能力得到了全方位提升;第三,使企業全程参与课程内容设计、考核体系制定、培养质量评价等,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产教融合。

学院先后成立了十多个企业“订单班” “冠名班” “定向班”,如广州地铁班、广日物流班、日立电梯班、豪进班等。这些班级以校企课程对接为亮点,引入企业文化制度与精神内核,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知、适应及发展的能力。学院与企业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共同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企业规模快速发展所需的人才储备,完成了技工教育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标准融合、过程融合及评价融合,推动职业教育的纵向衔接与横向融通。学院还与企业一道积极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将校企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植入学院的文化。

四、工匠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动力

工匠文化蕴涵着精益求精、耐心专注、专业敬业的精神理念,它是师生在充分理解职业价值和职业文化后产生的忠实信仰。简言之,工匠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宣传和培育“工匠精神”,重视和重塑工匠文化,不是因循守旧的传承,而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锐意创新。可见,工匠文化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通过树立“匠德”之风,培育“匠心”技能,提高“匠艺”水平,彰显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品质。

学院师生在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他们肯钻研、重品质、有担当、勇创新。一方面,学院培养了大批把“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身素养的德艺双馨的教师,他们把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师生们共同研制的移动车载小型压缩机冰箱、签字笔自动装配系统、六足电动程控机械人、智能避障循迹小车、智能立体停车场、智能餐厅、巴哈赛车等30余件设计作品。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还涌现了一大批技艺高超的大师型人物,他们当中既有全国模范教师,又有全国技术能手,在广州高层次人才中,既有优秀专家,又有青年后备人才。另一方面,工匠文化为技工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指明了方向,为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树立了标杆。学院师生在省市、全国、乃至世界技能大赛中,都取得骄人的成绩,以工匠文化的力量筑牢学院发展的基石。

五、“双创文化”是“三自文化”的新翼

创新与创业是“互联网+”时代的主旋律。“双创文化”既是技工院校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强、文化自信的新优势,也是技工院校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弯道”加速的制胜法宝。只有构建五位一体“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培育、创业实践、平台孵化”的“双创”文化新模式,才能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营造创业氛围,优化创业环境。

学院契合新常态下经济的转型发展,产业的升级换代,走独具特色的“双创”文化之路,开辟“绿色通道”系列服务,进一步做好扶持学生创业的工作。首先,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选派一批骨干教师参加SYB创业指导师培训班,并组织系主任及校企部的教师参加“职越·100”师资培训班,为 “双创”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其次,打造了两个基地,学院一方面与广州市齐创集团达成合作协议,联合成立了中央空调维修培训中心和家电维保创业培训中心,并进一步推动机电技术培训与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与广州趣纷奇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园。此外,学院邀请有创业或企业经营经验的企业家担任双创团队的特聘导师,为有志创业的学生提供融资、技术、团队、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为他们打造开启“双创”之门的金钥匙。

正如美国教育家伯尔凯史·密斯所说:“一個办得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即有一个具有价值和规范的结构、过程和气氛,使教师和学生都纳入导致成功的教育途径之中。”新时期技工院校的改革只有以文化立校作为制高点,以“三自文化”构筑育人新格局,坚持塑造特色品牌,提升文化品位,才能以其凝聚力、辐射力和教化力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灵魂。

(作者单位: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主自觉为内核推进泰拳市场产业化进程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沈阳城市文化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