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出浓浓语文味 悟出款款豁达情

2017-06-08杨燕平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22期
关键词:背景音乐首词真情

杨燕平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谓是一首中秋绝唱,它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这首词有着极其丰富深广的意蕴,它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达的境界氛围,在月的阴晴圆缺中阐明人生哲理,贯串着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深刻而独到的思索,表达了词人因为政治上的失意和手足分离而感到抑郁、惆怅但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思想,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永恒魅力。经典总是广为流传的,故学生、教师对这词是很熟悉的了,不少人都听过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对词已经较为熟悉,但对于词所蕴涵的情感学生是模糊的,甚至是一无所知的。所以,教师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不应该重在字词的讲解,而应该重在情感的把握。

可以把学习目标定为:1.字正腔圆地读;2.有板有眼地读;3.有情有味地读。同时,可以确定以诵读促进理解、以对比深化理解的教学思路。那么,如何来安排朗诵既能让学生学透课文而又不让学生厌烦呢?可以设计这样不同层次的几个步骤:

一、了解背景研读作品找根源

(1)自由朗诵,整体感知;(2)聆听范读,比照仿读;(3)揣摩研读,用心品读;(4)深情齐诵,感受真情。

二、对比赏析探究延伸找真情

(一)要给朗诵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能很快地进入文本状态。

可以回避很多公开课用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导入的思路,而是直接发问:谈谈你最喜欢的有关月的诗词有哪些?让学生真正自由地畅所欲言,教师无需作过多的点评。然后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把全诗朗诵一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并让学生根据刚才的理解,揣摩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和语气语调来朗诵这首词?这样,既能让学生对作品有完整的印象,又能让学生直接进入文本。

(二)教师在背景音乐的配合下脱稿给学生作示范朗诵。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法下载到许多朗诵,有网上的朗诵爱好者的,也有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教授的吟诵,还有唐宋名篇朗诵会上的吟唱,等等。但这些似乎总觉得和学生之间有些隔阂,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教师自己来现场朗诵。因为学生需要的可能就是这种激情——与课文、与诗人同喜同悲的激情。

可以选择古筝作背景音乐,在课堂上教师背诵式地、很投入地朗诵全词,学生会很受感染,在热烈的掌声后,可以让学生模仿在音乐背景下进行朗诵,学生会一改平时的扭捏之态,很投入地进行模仿。这个阶段,学生朗读的味道会跟之前判若两人。朗诵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置身于文本中,自己就是主角,自己就是苏轼,学生虽然还没有达到这一境界,但已经离得很近很近。

由于学生对词的背景及表达情感还没完全掌握,可以再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读出情感。这些问题可以是:第一,这首词上下阙写了什么?有什么联系?第二,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学生思考片刻后会纷纷举手发言。问题在学生的思想碰撞中得到了解答,接着教师可以再一次让全班分男女生读、分读、齐读,这一次就会读得味道更浓一些。

(三)因势利导,让学生分上片、下片揣摩研究每一句应该怎么读。

让学生自主研究:你认为该怎么读,为什么?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有理由的、有把握的、能有话可说的来说:哪些词要重读?哪些词要舒缓一些?哪些词要急促些?每个学生可只说一句并请示范朗诵,如果说不清理由也没关系,也可以用自己的朗诵来告诉大家,学生互相补充纠正试诵。这样,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读兴趣,而且也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都能享受朗诵的乐趣。

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许多学生都自觉主动地参与进来。在研究朗诵的同时,也对课文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朗朗的读书声把课堂气氛一下就推向了高潮,学生个个情不自禁,争先恐后,以讀为荣,以读为快,且读得声情并茂。

最后,水到渠成,在对全词研究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真情完整地把全词朗诵一遍,效果显而易见。听课的教师也都会被深深地感动,陶醉其中,人人不禁颔首微笑。

这就是朗诵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魅力。

猜你喜欢

背景音乐首词真情
风雨真情
神回复
真情
背景音乐经济学
背景音乐
宋高宗的眼力
真情是不虚、不私、不妄之情
背景音乐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诗词曲五首》(选二)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