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政治人才培养使用的挑战与对策
2017-06-08刘承礼陈雪莲
◎刘承礼 陈雪莲
青年政治人才培养使用的挑战与对策
◎刘承礼 陈雪莲
我们党高度重视青年政治人才的培养使用工作,在制度建设、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与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相比,目前青年政治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进一步推进青年政治人才培养使用,要从党和国家发展战略预备队的高度来认识,从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角度去努力,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思路去把握。
青年政治人才;人才培养;人才使用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建章立制,规划先行,以培养理想信念为依归,以干部后备工作为抓手,以实践锻炼为途径,下大力气推动青年政治人才的培养使用。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严重老化的局面已改变,大量年轻有为的干部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然而,与党和国家的要求相比,青年政治人才的培养使用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站在时代高度,整体思维,全面布局,推动此项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一、我国青年政治人才培养使用有较大提升空间
(一)思想政治意识淡化已成为危及青年干部动力的首要因素
青年人中思想政治意识淡化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新趋势。在大中专院校,思想政治课吸引力不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建设如何在激发干部动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值得思考。社会思想政治意识的滑坡,一些年轻干部学历虽高,但理想信念不坚定,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消退,贪图享乐的风气滋长,致使他们干不出成绩;互联网的普及加剧了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分化,社会出现的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倾向不同程度影响年轻干部成长。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侵蚀下,一些年轻干部思想观念分化、职业忠诚度降低、政治意识淡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大打折扣。如果不采取系统性的措施,这一趋势必将消解青年干部群体干事创业的动力。
(二)在制度建设步伐加快的同时,制度执行的偏差日益在实践中暴露出来
制度设计与制度执行初衷的偏差逐渐暴露出来,成为影响青年政治人才培养使用的隐患。虽有末位淘汰制度,但不少单位和部门的“一把手”在干部选拔中仍具有决定性作用;尽管中央出台了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扭转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惯性;有些地方官员认为年轻干部顶不住、稳不住、镇不住,因此选拔中搞隐性台阶,往往任用年龄大、资历老的干部,与中央的要求相悖,造成“大龄”干部批量堆积,而好苗子被熬枯,在区县层面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干部上下流动渠道不畅,使得党政机关乃至群团组织的体内循环问题、机关作风问题比较突出,现实中“用的不备、备的不用”现象屡见不鲜,干部后备工作很难发挥激励作用。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对青年政治人才的培养使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青年政治人才培养滞后,提供与各单位、各系统的功能和特点相符合的精准培训差距大,实践锻炼流于形式,使对青年政治人才培养使用成效甚微。此外,干部流失问题在不断显现,基层晋升渠道狭窄、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工作强度与问责压力偏大,致使一些年轻干部的“跳板”意识较强,基层很难留住人才。
二、坚定理想信念,完善体制机制,推进青年政治人才培养使用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1]针对青年政治人才培养使用面临的新挑战,我们要从党和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来认识,从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角度去努力,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角度去把握,建设一支“来源广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青年人才队伍,为共产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一)建设党和国家发展战略预备队
青年政治人才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因此需要上升到建设党和国家战略预备队的高度来认识。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针对思想政治意识滑坡问题,要把坚定的理想信念当作选拔培养青年政治人才的首要关口,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年群体中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诚实守信、严守公德、崇尚美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青年政治人才。充分发挥党的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结合“两学一做”活动,培养对党绝对忠诚、遵规守矩、爱岗敬业、勇挑重担、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青年政治人才。
二是针对干部体制内循环问题,要扩大青年政治人才的来源渠道,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宽的视野选贤任能,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在体制内,各级组织部门要善于从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和复杂环境中通过群众推荐、单位申报、组织考核的方式,超前谋划、实时补充,按适当比例确定后备干部人选,做到未雨绸缪。在体制外,要用好政策,不拘一格,注重从各个阶层、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级组织中选拔优秀的年轻干部,特别是从青联、妇联、工商联、学联、民主党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留学归国人员中发现、培养、任用青年人才,避免“在少数人中选人”,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三是针对制度执行的偏差,要尊重青年政治人才成长规律和干部培养规律,既不要让青年政治人才丧失最佳成长期,又不能拔苗助长。当前根本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执行制度。第一,制度选人。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完善选拔任用制度,把好政策关、标准关、导向关、监督关,使年轻干部尽快走上与自己德才素质相适应的领导岗位。第二,规划先行。要增强年轻干部培养的主动性,将年轻干部的培养规划与其职业规划结合起来,使年轻干部源源不断地补充进干部队伍。第三,合理搭配。在领导班子配备中,要科学地使用各个年龄段的干部,要有经验丰富、成绩突出的资深干部,也要有业务能力强、群众公认度高的中坚干部之外,还要有意识地给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青年干部以机会和平台。第四,分类施策。根据党务、行政、技术等岗位的特点,结合干部经历和个人特质,分类培养,对优秀的优先使用。第五,不拘一格。对那些群众公认度高、发展潜力大、任职经历丰富的年轻干部要破格提拔,尽早使用。第六,循序渐进。在青年群体中发现政治素质过硬、品行德性端正、管理水平出众、业务能力较强、基层经验丰富的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小步快跑,强化实践锻炼,循序渐进促进人才成长。
(二)青年政治人才培养使用要服务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为了造就一批服务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青年政治人才,可从如下角度着手:
一是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改进青年政治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提高青年政治人才的品行德性。第一,在岗学习。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开设网上课堂,对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全方位培养优秀青年政治人才。第二,脱产培训。对于遴选出的优秀青年干部,要合理安排他们到党校等干部培训机构脱产培训,围绕“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制定分阶段、分层次的培养方案,采取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实地调研、座谈研讨等多种培训手段,提高他们的科学决策、决策执行、公共管理、应急管理、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第三,政治通识教育。党校、高等院校开设政治通识教育课程,建立全校性或跨校性讲座、论坛等平台,聘请高级政界人士来校开展活动,促进青年政治人才培养。
二是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社会大熔炉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第一,下派基层。有组织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招商引资、征地拆迁、信访接待、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一线工作,让重点工程、复杂局面、关键岗位成为砥砺青年干部的主战场,以此增强他们的开拓创新能力、吃苦耐劳毅力。第二,上挂选调。有计划地选派或抽调基层干部到上级机关跟班学习或参加中心工作,例如面向优秀村干部招考公务员,选拔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到省市党政机关任职,提高他们的宏观决策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第三,交流轮岗。有目的地对年轻干部进行交流和轮岗,做好各级各类干部交流,使年轻干部在多个岗位上历练,丰富他们的阅历,增长他们的见识,加快他们的成长。第四,代职锻炼。对于副职或后备干部而言,适当安排他们到正职空缺的岗位上主持工作,培养他们独当一面的能力,提高其领导艺术和领导能力。
(三)从青年政治人才的培养使用入手,完善体制机制,为国家长远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地方党委政府换届是青年政治人才培养使用的入口和出口,更是为国家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机会窗口。为了把握好这个机会窗口,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将青年政治人才培养使用纳入系统化、制度化的渠道。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潜规则,规范竞争性选拔流程,使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群众评价高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要畅通政社、政事、政企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研究制定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和精英进入党政机关工作的政策措施,促进优秀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通过完善干部考核和评价制度,客观准确地把握优秀年轻干部的思想状态和综合素质,针对不同的岗位实施个性化考评,促进其健康成长。坚决贯彻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制度,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真正实现能者上、平庸者下。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47页。
(作者单位: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
责任编辑:王鹏凯
谢 飞·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