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实践看如何写好经济评论

2017-06-08邱成军

中国记者 2017年5期
关键词:选题导向经济

□ 文/邱成军

从实践看如何写好经济评论

□ 文/邱成军

评论是媒体的灵魂与旗帜。写好经济评论,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还需要把握好导向、选题、观点、文采这四大要点。

评论 经济评论 北京商报

邱成军北京日报社副社长、北京商报社社长

新闻评论具有独特的影响力,一直被视为媒体的灵魂与旗帜。其中,经济评论的专业性更强,对于评论写作者来说,驾驭此类评论的难度会更大。

笔者在北京商报社任职期间,将经济评论视为报纸的金字招牌。新闻版面有常设栏目“今日评”和“老周侃股”,同时鼓励所属的30多个周刊主编写评论、开专栏,以通经济之变,成一家之言。如何把经济评论写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成为笔者关注的重点。既要保持个人风格,又能清晰表达经济观点,对经济评论格外重要。但不管如何行文,气势如虹也好,嬉笑怒骂也好,总归离不开四个要点:导向、选题、观点、文采。

一、导向——务实,不跑偏

《北京商报》是区域性综合经济日报,是党在经济领域的宣传平台,也是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经济评论与新闻报道一样,导向都是第一位的。经济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舆论走向,代表着媒体的价值判断,在导向引领上往往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当前,经济话题具有雅俗共赏的特征,每个人都懂一点,但又不是完全懂。所以,如果导向上偏差毫厘,舆情效果就可能“失之千里”。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这是符合我国当前的发展现实的。但是,供给侧概念一出来,当时就有一种倾向,将它与西方的供给学划等号,与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里根主义与英国的撒切尔主义划等号,从而远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最大国情。如果循着西方供给主义的政策主张,国有经济将面临地动山摇的后果。政经不分家,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一开始称为政治经济学。所以写评论要讲政治,立足国情、吃透政策,才能避免导向跑偏。

经济评论必须维护好当前中国最大的实践——改革开放,需要保持一份建设性的基调。批评和监督是媒体党性的表现,也是公共责任的体现。但这绝不是为了批评而批

评,批评是有的放矢,不是唱反调。批评的目的是指出问题要害,建设性地给予引导。对于改革的长远大势和眼前困难,要能够拎得清楚。不能动辄就自怨自艾,不能是“国家不幸诗家幸”的顾影自怜,不能传递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消极颓废,这些都与媒体导向背道而驰。

导向把握不好,经济评论就很难写好。导向不是简单的官样文章,不是空话套话,更不是简单的长篇大论,而是要认认真真地根据国情,摆事实、讲道理。真正润物细无声的导向,才是有生命力的导向。导向对于评论不是包袱,不是枷锁,而是压舱石和催化剂。

二、选题——“小题大做”

“大选题难下笔,小选题好说理”。经济评论一定要“大选题、小切口”“小题大做”,宜小不宜大,不要总是摆出一副“上帝视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非要发出黄钟大吕的声音。选题不能成为标题党,不能出现文不对题,也不能成为假大空。两个皆走极端,都不足取。除非是公认的权威央媒,可以大选题、大视野、大气魄,否则就难免变成放空炮,沦为自娱自乐。

经济世界瞬息万变,气象万千,可写者甚多。人民群众对柴米油盐的关注,城市人对住房、社保、医疗、教育的关注,胸腔有共振,脑中有共鸣。只有贴近社会需求、民众需要,才能写出有价值的经济评论。因此,选题一定要“低到尘埃里,才能开出花来”。俗话说“题好文一半”,一题遮百丑,虽不无夸张,但重要性可见一斑。选题小中见大,由点及面,一叶知秋,管中窥豹,才能既取信于公众,也取悦于公众,使经济评论“既好看、又好吃”。

举例来说,像促消费这样的宏大叙事,如何写出“小”来?如果对产业和公司保持足够的观察,我们便会发现一个现象,曾经的“网红”食品,包括泡面、啤酒、披萨,相关企业的财报数字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为什么“泡面们”卖不动了?这就是一篇可以小题大做的经济评论,可以衍伸出消费换档、O2O崛起等大事件来。这与作者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有关,与作者“看世界”的视角有关。让人眼前一亮的经济评论选题,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作者。

另一方面,选题的视角也非常重要,同一个事情,大家都在评论A面,而你想到了B面,毫无疑问将脱颖而出。比如国企改革方案出炉,你写“字字关乎民企”,就视角更宽,立意更高。比如快递痼疾,别人聚焦服务质量低下,你在剖析快递员工“五险一金”的普遍缺失,则高下立判。视角独到,选题价值便会得到凸显;视角平庸,选题便会陷入人云亦云。

发现经济评论选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评论价值的判断过程,这个过程反映了评论者的洞察力。经济评论的选题存在于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中,需要调查研究、深入挖掘,这是发现选题的一个前提。但深入实际生活,并不一定能发现选题,还需要我们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有深入实际的好作风,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两者结合,才能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找到好选题。

三、观点——胸有成竹

观点为王。好的评论,归根到底是观点的较量。写评论时,该坚持的坚持,该出手的出手,对自己所信仰的要保持战略定力,敢于亮剑,不怕交锋。

一般而言,评论最容易跌入以下四大陷阱:一是模式化。比如但凡写到房地产税,就鼓噪降房价。但凡写到民资,言必称“玻璃门”和“弹簧门”,这是人云亦云;二是空洞化。比如,写到改革,不要简单的跃至历史、国家和民族的高度,于细微处不求甚解,出现言之无物;三是情绪化。比如,面对新事物和旧体制的正常摩擦,不去仔细剖析现实,而是片面指责,这是剑走偏锋。四是庸俗化。比如,对于不公正现象,既指责强势集团,也指责困难群体,这是骑墙讨好。

必须指出的是,评论不是“黑板经济学”的复读机,不是21世纪的纸上谈兵。评论要讲道理,逻辑自洽,层层推进,步步为营,所以需要一个观念框架,需要一个理论体系,但现实经济世界不是黑板和真空,不能机械地按图索骥。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关于最低工资的争议。在书本里,最低工资是个糟糕的制度,是典型的好心办坏事,初衷是为了保护就业者的权益,但可能制造更多的失业者。而事实上,最低工资在大多数国家都成为标配制度,因为组成社会的是人,不是数字。经济评论要有主见,不要小聪明,要大格局。心中有大局意识,才不会陷入思维壁垒之中。

四、行文——情文相生

文章有料、有趣,才会使人有阅读欲望。文采之于评论,就像偃月刀和赤兔马之于关羽,不可或缺,不可分割。文采是一种天分,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并非所有人都可做到。对经济评论,语言的运用同样有一定之规,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

首先,文风一定是活泼的,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不求艰涩生僻,但求通俗易懂。一方面,要适当运用寓言故事,引经据典,增强经济评论的说服力。另一方面,文字不要炫技,典故不要掉书袋,切忌板起面孔说教,俯视读者,拒人于千里之外。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作《登鹳雀楼》,全诗20个字无一生僻字,意境却悠远绵长,可谓文字典范。经济评论不是用一连串专业术语和行业“黑话”忽悠人,而是深入浅出,用白话短句,化繁为简。

其次,笔端要带着感情,要对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抱以一种温情的敬意,而不是以精英自居,字里行间,冰冷如霜。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大多数创造的。所以要用人民群众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心中有人民群众,笔下想着人民群众,经济评论才能被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可以说,经济评论是对经济现象、经济问题摆事实讲道理的一种文体。有好的文采,才能在经济评论中体现作者讲道理的高超本领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才能进一步增强经济评论的吸引力,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既面对着无限机遇,也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评论正好迎合与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这种深层次需求。在当前新常态和供给侧的伟大实践中,经济评论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可以说,思想永远在路上,学习要止于至善,评论的思想魅力和文字快感,具有穿透时空的历史内涵。在评论已经泛化的媒体环境里,期待高原之外,还有高峰。

(作者是北京日报社副社长、北京商报社社长)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猜你喜欢

选题导向经济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偏向”不是好导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