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渠到水成”:深圳晚报如何在融合发展中留人留心

2017-06-08周智琛

中国记者 2017年5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人才融合

□ 文/周智琛

“渠到水成”:深圳晚报如何在融合发展中留人留心

□ 文/周智琛

文章在分析了地市媒体面临的人才危局的基础上,提出要通过传导政策加持的“信心之力”,释放分配机制的“洪荒之力”,变现平台赋能的“融合之力”,敬畏专业精神的“经典之力”,实现人才的“渠到水成”。

地市媒体 媒体融合 人才 分配 平台

周智琛《深圳晚报》常务副总编辑

在传统媒体的辉煌时期,大量卓越人才不仅支撑起中国市场化媒体的黄金年代,也构建了中国主流媒体影响力的巅伟群峰。今天再看,传统媒体领域,随着一线城市媒体人才遭遇震荡,地市媒体领域早前人才荟聚、生机勃勃的场景似乎也在悄然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人才出走,或到大平台、或自行创业,加之媒体成本控制带来的人员限制、培训缺失等生态性缺陷,人才难免凋零。

一、生态恶化:地市媒体的人才危局

(一)人才流失的双重压力

媒体形势不断变化,整体广告锐减,传统营收模式普遍困顿的局面不能得到根本改变,随之而来的是效益下滑,福利缩水,信心失落,员工对媒体的忠诚度与归属感加剧消弭。与此同时,内容创业和自媒体创业如火如荼,各种“风口”对传媒人才的吸引和诱惑力层层加码,人才流失自然在所难免。

(二)能出能进的开放竞争体制被抑制

人才流失的空缺,需要有新人迅速补位。在这个过程中,地市媒体引进人才的标准在降低,对新进员工的期望值也在降低,客观上造成了人力资源队伍良莠不齐的局面。在严峻的生存压力之下,传媒工作的艰苦度不断加重,而福利待遇,包括编制、收入等传统优势,却往往无法匹配员工的付出与期待。如此一来,传媒人才体制曾经的“超稳定性”被打破,“人来人往”常态化。更要注意到,很多媒体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在进人环节上紧闭闸门,直接导致“能出能进”的开放、竞争体制被抑制,也束缚了人才更新换代的活力。

(三)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式微

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是新闻行业备受尊敬的基石,是守望公共利益的必要前提。受到大环境影响,地市媒体专业主义精神和情怀受到挑战。在生存的高压之下,经济效益往往成为重点考量,专业准则有沦为行销工具的危险,甚至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对读者和用户而言,没有专业的报道,媒体则毫无价值,如此则加剧读者、用户的流失。而生存压力越是冷峻,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则越是式微,进而成为一个无解之结。

(四) 避险心态成为主流心态

很多媒体人对地市媒体发展尤其是地市都市类媒体的未来持悲观看法,甚至在离开之后,掉过头来刻薄地批评传统媒体。事实上,对地市传统媒体的无底线唱衰,既是不负责任的,也是自以为是的。我们理应对中国媒体自身改革调整的力度、深度与未来保持战略定力和乐观心态。从某种角度说,没有客观存在的好工作,也没有与生俱来的好岗位,好要靠自己创造,不好要靠自己抵御。然而,“沉船心态”“避险心态”成为主流心态,坚守者被赋予太多悲情解读,传统媒体被染上了浓重的悲观色彩,仿佛地市媒体成为吞噬人才的“黑洞”。

二、对策:渠到水成比水到渠成更重要

(一)传导政策加持的“信心之力”

做大做强主流媒体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离不开数量庞大的地市媒体的布局和贡献。面对市场的强烈冲击,政策层面已开始发挥防火墙和压舱石的作用。

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媒体集团改革、转型、融合的支持力度空前。自2015年起,连续6年给予深圳报业集团和深圳广电集团每年各1亿元的专项扶持资金。另据《广州市财政局关于下达支持党报媒体发展资金的通知》,《广州日报》获得财政部门3.5亿元党报媒体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报纸的印刷、发行支出。

2017年2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强调要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统筹配置编制资源,开展人员编制总量管理试点,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考核评价和退出机制,为新闻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尽管这只是涉及中央新闻单位的利好消息,但对于地市媒体发展而言也不啻为一股暖流。

(二)释放分配机制的“洪荒之力”

留住人才,稳定人才队伍,关键在于创造公平的工作环境,保障收入水平,保有一种有尊严、有乐趣、有未来的工作场景和生活愿景。三年来,《深圳晚报》一直在收入分配机制改革方面不断改革和优化。2014年,打破了分配与编制、职称挂钩的分配方式,改为绩效主导、效率优先、创新为要的分配体系,在建立员工只要一天投入八个小时就能获得不低于原有收入的拟态原则上,强力实施“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激励型、开放型、竞争型的收入分配机制。客观说来,这种绩效主导的做法不算什么革命性创新性的行动,但其意义在于,打破制约发展竞争力的传统利益格局,释放了效率、创造、速度等“洪荒之力”,因此,在不增加人员成本的基础上,员工效率大增、好稿频仍、创意纷繁,迎来了《深圳晚报》新一轮发展的速度与激情。

《深圳晚报》在完成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后,又于2015年进行中层干部与骨干人才选拔机制改革。打破原有论资排辈、按行政级别行权的局限,将行政级别放入档案,所有入职一年以上的人员均可就中层干部和首席岗位进行竞争上岗,这一轮改革,重点解决部门分散、指挥松散、力量涣散的痛点问题,再次盘活了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除此之外,晚报考虑到深圳高房价高房租的现实,对新进员工给予了很好的住宿保障。

此类行动,让新老员工从心底感受到报社的关怀和温暖,从而坚定在深圳晚报社工作的决心。

(三)变现平台赋能的“融合之力”

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传媒岁月,信心比黄金还要宝贵。信心赋能,不是每天说一些不着边际的漂亮话,关键要通过开阔前沿的视野、行之有效的行动和结结实实的业绩,去赋予员工真真正正的力量与希望。

《深圳晚报》的做法是,信奉创新驱动发展之道,探索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三条路。2015年,《深圳晚报》宣誓把“半条命”交给移动端,和国内领先的移动资讯客户端ZAKER强强联合,打造了传统媒体“借船出海”的深圳ZAKER模式。2016年8月,获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定的“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20佳”,深圳ZAKER位居第10名。深圳ZAKER的打造,是《深圳晚报》媒体融合发展取得阶段性成功的一大标志。

继打造了深圳ZAKER之后,2017年3月,《深圳晚报》与网易传媒联手打造的新媒体平台——深圳网易重磅上线,成为互联网下半场有态度的开拓者。由此,深圳网易与深圳ZAKER、淘宝头条深圳频道、深圳晚报发展有限公司等,成为《深圳晚报》媒体融合发展的“兄弟连”,奠定了晚报可持续发展的厚重基础。

在全媒体战略布局到一定阶段时,自2016年起,《深圳晚报》现象级的创意广告模式风靡全国,精彩头版每每刷屏朋友圈;无处不在的融媒体爆款产品常年风行全网,《深圳晚报》所谓的“中国最具互联网长相的报纸”“中国网红报纸”的名号不胫而走。随之而来的是经营数据的持续看好,近几年来,《深圳晚报》实现了广告月月正增长、全年正增长、利润正增长的良性循环,成为全国传统媒体的一抹亮色,员工的忠诚度、创造性和获得感日益提高。

(四)敬畏专业精神的“经典之力”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潮中,《深圳晚报》的人才观也在进化:在坚定政治立场、锤炼政治素养、强化政治意识的大前提下,《深圳晚报》的人才培养方向进一步明确:有创造力、有执著心、有爆发力、有速度感、有协同力,相信媒体融合的力量。在选拔和培养的过程中,一方面呼应互联网用户迁移和叙事变化,强化三种能力,一是全案创意的思维逻辑和文本能力,二是全网营销的连接能力与产品意识,三是全流程服务的职业情商和执行耐力;另一方面,特别注重纸媒黄金年代对文本、对题材、对人才的重视和敬畏,既互联网化,也苛求工匠精神,有一些老行规、老把式颠不可破,这既是《深圳晚报》的现在,也是媒体融合的未来。

藉此,《深圳晚报》先后尝试创办了深圳晚报人才特训营、深圳晚报青年记者训练营,为了提高员工专业能力,每周举行内训,不定期举办读书会、分享会,形成了浓郁而富有层次的学习场景和成长氛围,这几年,不论是老员工还是新员工,其政治意识和专业能力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毫不夸张地说,无论市场怎么变,环境怎么变,《深圳晚报》都在执著地进行导向和专业卓越并向的构建,员工不仅获得业务能力的蝶变,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一家媒体应有的人文关怀和专业信仰。

不管是“水到渠成”还是“渠到水成”,总之,在过去的几年里,《深圳晚报》不仅实现了影响力的全网大爆发,广告经营逆势上扬,人才队伍也呈高学历、高颜值、高水平的发展趋势。

(作者是《深圳晚报》常务副总编辑)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人才融合
人才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