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带一路”报道策划看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视角与路径

2017-06-08沈虹冰石志勇

中国记者 2017年5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文化

□ 文/李 勇 沈虹冰 石志勇

从“一带一路”报道策划看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视角与路径

□ 文/李 勇 沈虹冰 石志勇

编者按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召开。今年第4期《中国记者》“视点”栏目专题讨论“一带一路”报道如何有作为、见成效?本期再次刊发新华社陕西分社几位作者的相关讨论文章,希望能将“一带一路”相关报道的讨论不断推向深入。

作者认为,主流媒体有必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国际传播策略,让国际社会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因一时之需而想出来的外交辞令和权宜之计,而是中国引领建设新的全球治理体制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并通过多层次的传播路径和策略,使其最终成为世界民众心向往之的精神坐标。

一带一路 报道策划 国际传播 视角 路径

“一带一路”倡议是党中央应对国际形势变幻和国内发展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各媒体要深入研究和面对的重大课题。

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今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召开,势必成为促进沿线国家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进程中一座新的里程碑,也是我们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机遇。

“一带一路”在延伸,朋友圈、伙伴圈在扩大,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也在拓展,“一带一路”报道大有可为,未来可期,任重道远;“一带一路”报道是一座金矿,一条大河,是取之不尽、永不枯竭的源泉;“一带一路”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有效路径,它的报道,既是我们的任务,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好题材好载体。

一、在全球视角中归纳总结东方文化和思想

“一带一路”倡议是作为战略思想提出来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前后千余年,从形式上看,“一带一路”是要建立将欧亚大陆两端连接起来、陆海相接的世界新交通枢纽体系,但从战略思想上看,它不单单是一条商路和航路的重现,也是包括陆上、海上、航空、能源和通讯等各种资源的大通道,更是解决世界经济一体化困局的中国新方案。它看上去是个经济名词,其实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载体。

“一带一路”倡议初期,曾有不少质疑声,西方媒体认为这是中国在输出过剩产能,并将中国和亚非拉的经济合作类比作“新航路”的开通。实际上,西方的“新航路”是资本主义扩张时期用军舰、枪炮开路,通过鸦片、黑奴贸易等强行开拓出来的,对“新大陆”的掠夺是赤裸裸的,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血淋淋的历史。翻阅历史,和现实对比,不难发现,和西方“新航路”不同的是,“一带一路”是一个超越政治、文化和经贸争端、冲突的倡议,它带有超越制度和历史的建设性。

古丝绸之路将精美的丝绸、茶叶、瓷器、铁器、漆器像珍珠一样洒落沿线国家,随之传播的也有孔子的学说、中国的发明以及中国文化,唐人包容、开放的气度,使丝路呈现的精神、尊严、价值和意义为世界接受,“唐”的文化因素影响深远。要在欧亚大陆复兴“一带一路”,必须依靠软实力,通过东方文化和东方思想凝聚人心,带动沿线国家和人民共同投入和建设。

新中国建立以来,尽管东西方文化交流从未间断,由于国弱民穷,话语权弱小,我们被世界所接纳经过了艰难曲折的过程。经过68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已今非昔比,已经拥有复兴中华民族的实力。

从“硬实力”的角度看,中国现在是唯一全面具备资金、技术和人力的国家;从“软实力”的角度看,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曾引领世界发展,“天下大同”的大势思维早就在中国人的文化和思想中扎下了根。从经济物质和文化思想的关系看,中国文化中“和聚天下、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思想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更能被世界各国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的报道就是要传播和建设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影响力、亲和力和主导力,将这些与“一带一路”推进结合,“一带一路”才容易被接受,也能产生实际效果。

一是充分展示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中国文化有天生的包容性,“一带一路”经过的国家,其完全不同的文化在中国文化中都有包容和沉淀。这是其他各类文化所不具备的。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崛起并非偶然,不仅仅是经济快速发展,更是中国策略和蕴含在中国文化、思想和道德中的中国哲学所决定的。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做好“一带一路”报道,就是要总结出中国哲学,这是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升华与总结。

二是要体现互相尊重的文化选择。西方治理和中国提倡的全球治理有本质区别。西方规则以普世价值为核心,并不顾及当地的文化及价值选择。而“一带一路”的倡议尊重当地制度和文化的现状和选择,在当地可接受的条件上推行新的互相结合的规则。

三是协商议事的推动方式。“万事好商量”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式民主的要义。中国人的智慧和思想最合适在谈判桌上发挥积极作用,哪个愿意合作就谈,在商谈中找到共同点,目的是共同发展,“求同存异”。

四是充分体现中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恰恰和西方大众民主体制下、全球经济困局情况下越来越走向利己主义的方向不同。用“一带一路”串起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经济体,不仅有利于世界,也有利于中国发展,从而实现从局部到整体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2017年1月20日,市民在澽水河畔陕西韩城参观即将开展的“一带一路”国际灯展。(陶明/摄)

五是传递中国民众的心声。“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中国政府的声音,也是中国人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后,大量走出国门的需要。中国人向来勤劳、善良、奋进、包容,在工业文明中创造新的发展奇迹后,不忘初心、面向未来,再次向世界传递出亲诚惠容、和美和谐、共享成果的心声。

二、在命运共同体中寻找往来的动人故事

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基于“一带一路”的“骨架”已基本成型,即中国对外交往、经贸和文化往来的主体和思想已经具备。做好“一带一路”报道,媒体需要寻找更多“血肉”——“一带一路”的动人故事,而这种故事随着近年来我国国际交往频繁增加,具有非常丰富的素材。

当下的传播环境正在急剧变化,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非常关键。

一是“小人物”的故事。人的故事总是最好的宣传素材,因为人的情感赋予了道德基准,能在新闻故事中产生共鸣。网民“尼古拉斯·威哥”是河南安阳青年,在非洲赞比亚创业,做着贸易生意,如今有一大批非洲朋友。今年春节后,他不仅给底层的朋友带去了智能手机等一批中国礼物,而且通过微慈善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而“威哥”通过每天进行的网络直播和视频社交网站将非洲饮食、文化传播给中国。他拍摄的中非混血儿埃玛的命运则牵动着众多中国人的心。如今“威哥”拥有79万粉丝,许多人通过他的平台认识和接受非洲文化和风俗。

来自河北衡水的“走进非洲111”随企业在尼日利亚从事建筑工程工作,而来自湖南岳阳的“小胖”则在非洲从事贸易,他们各自在视频社交网站上拥有120万和210万粉丝,每天都要直播非洲基层生活,并有一批非洲朋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泰国留学生乐今在中国学习三年,她的硕士论文以中泰自由贸易协定关于农产品免税政策为题。汉堡港口的吊车手萨米尔经常搬运来自中欧班列的货物,他认为最好的产品来自中国。这些人的命运因为“一带一路”在改变,是最鲜活的新闻素材。

二是合作共赢的故事。作为“一带一路”重要建设项目,中国援建的肯尼亚蒙内铁路全长480公里,铁路总投资38亿美元,东起海港蒙巴萨,西至首都内罗毕,是该国百年来的首条新铁路,采用中国国铁一级标准施工,已开始联调联试,6月即将开通。中国铁路品牌深受非洲国家欢迎,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铁路技术对非洲人民毫无保留的出口,使他们在铁路建设过程中学到了技术,掌握了本领,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质量。女司机阿格尼斯等一批人及她们的家庭也由此改变。

中国和非洲的交往只是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一个缩影,从霍尔果斯口岸到磨憨口岸忙碌的进出口生意,从东南亚集市中的中国餐馆到中亚地区的油田和交通项目,从水果到电脑电视,从日用品到农产品,国际舞台不只有外交,还有普通人的生活和国家福祉。

三是动人的文化故事。43岁的法国留学生菲利普怀揣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不远万里多次来到西安,一边打工赚钱,一边学习杂技和功夫,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他希望成为中国的一份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金娜则用“缘分”来形容到中国留学后的心情,并希望“和中国谈一场恋爱”。熊猫和兵马俑,则成为最亲善的东方文化使者;西安曾组织过中国古老的秦腔和意大利歌剧同台演出的“一条丝路两城歌”音乐会;民间艺人用中国传统艺术皮影,让迈克尔·杰克逊“复活”在屏幕上;中华饮食文化和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有足够的自信和基础。

四是人类命运的故事。从福岛核电站事故到南海争端,从叙利亚战场到朝核问题,从索马里大旱到米兰时装周,从瑞典恐袭现场到太空的新探索……新华社报道的触角已经遍布世界。近几年来,中国态度是国际新闻热点事件中必须报道的,而中国态度也比过去更鲜明。国际热点事件的中国视角反映出中国人的责任担当,也反映出中国对外社会交往的新姿态,传递出有力的中国声音。

三、呈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智慧”

国际话语权需要有一定的理念内核作为支撑,以增强其说服力和影响力。当今世界一些较流行的国际关系理念,如“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是西方专家学者提出来的。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积极建构“一带一路”理念支撑体系,有效加强“一带一路”倡议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20世纪80年代末,美籍日裔学者福山提出了“历史终结论”,福山认为,冷战结束后,“所有真正的大问题都已经得到解决”,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方案”定于一尊,人类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之争,以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成为普适性的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而告终结”。

然而,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复苏乏力,资本主义制度一系列内在矛盾逐渐暴露,一些照搬西方制度的国家或陷入混乱或四分五裂。紧接着,从2015年以来,世界经济陷入衰退,英国选择退出欧盟等一系列“黑天鹅”事件频繁上演。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继续坚定选择走自己的道路,在变革中展现出了良好的应对策略与措施,社会经济发展始终保持了平稳和健康的状态,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且在处理国际关系和事务中表现出更加务实和有效的作风。世界对中国的态度,从惯于指责,逐渐演变成对中国的研究与认同。

早在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柏林发表演讲时就提出过“中国方案”,他提出,中国愿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做出自己的贡献。”

纵观古今中外,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政党和政府治理一个近14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国家,且仅仅用30多年时间就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现象、中国速度的背后,是中国策略、中国方案的成功。而中国的成功,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治国理念、发展理念进行重新审视。就连福山也承认,“中国的机制化程度相当高”“中国的体制更为现代化”。全世界范围内对“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充满期待和好奇,成为我们加大“一带一路”报道的机遇和基础。

回顾古代丝绸之路鼎盛时期,大唐的包容、开放的气度,进一步激发了中国的生命力,加深了在世界各地的文化积淀,也使中西方文化交流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一表述延伸到政治、文化和国际关系的深层领域,涉及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根本问题,表现出为人类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积极意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积极探索治国理政新实践的凝练和升华。

围绕“一带一路”报道增强国际传播能力,进一步掌握国际话语权,就是要总结中国在自身发展和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过程中展现出的“中国智慧”,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的时代价值。

一是总结中国对复杂问题治理和探索的经验,解析中国发展辩证法,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提供建设性方略。19世纪,西方列强以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中国大门。此后的近百年时间,国人开始寻求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之路,继而提出并实践着各种主张和救国“方案”。新中国成立后近70年来的探索,中国在社会治理和社会经验积累上,具有西方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中国道路逐步被西方接受。经济上,我们把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有机结合,克服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也克服了计划经济的呆板僵化;政治上,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既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党凝聚人民意志、力量的特殊“政治效能”;社会治理上,在汶川地震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中发挥政府组织和民间力量;民族问题上,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民族自治相结合实现共同繁荣;脱贫攻坚中,将7000万贫困人口脱贫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这一系列有效的探索为中国今天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积累了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智慧。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演变,安全、发展、环境等方面挑战严峻复杂。我们要充分表现“一带一路”倡议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的价值和意义,展现其为增进人类福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用鲜活生动的例子证明其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现实问题提供了建设性方案,由此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世界情怀和责任担当。

二是积极展现中国将传统文化智慧成果与现代化实践相结合产生的新的“世界观”。“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将中国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和谐世界”理念与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有效结合的新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强调全人类共同发展。在国际传播实践中,我们要注重将这一新的世界观外化为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对于世界发展的新认识。特别是针对部分西方国家掀起的逆全球化浪潮和日趋脆弱的全球治理体系,必须用最直接、最简洁、最明了的理念和事例告诉世界:只有坚持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合作,只有全世界所有国家都走上共同发展的道路,地球村才能变得和谐、繁荣和幸福。

三是全面宣示中国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合作共赢理念。

当前全球化时代,各国利益相通,命运与共。“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就是把中国机遇转化为世界机遇、促进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宏伟构想。我们的国际传播策略,更多的要侧重于展现中国愿意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要突出宣传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合作过程中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在一些具体项目上甚至让利于对方,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四是注重展示中国如何将自身发展理念与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相对接,为“一带一路”找到合作共赢、长远发展的战略支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深入研究和持续热议。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我们要结合“一带一路”报道,把五大发展理念置于破解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中来阐述和认识,使沿线国家和人们认识到,五大发展理念不但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武器,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有重大作用的重大理念,具有鲜明的世界意义。如近期中国与以色列确认两国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以创新作为两国合作重点,就为世界其它国家的对外交往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是中国将自身发展理念应用于国际关系的一个范例。

(作者单位:新华社陕西分社)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谁远谁近?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