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匠·心》策划、操作看嘉报集团多元视觉手段创新主题报道

2017-06-08施卫华

中国记者 2017年5期
关键词:嘉兴报告微信

□ 文/施卫华

从《匠·心》策划、操作看嘉报集团多元视觉手段创新主题报道

□ 文/施卫华

工匠精神是重大主题报道的焦点。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运用视觉采编力量,采用全媒体报道解读与嘉兴人息息相关的“工匠精神”,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作者分享了嘉报集团视觉中心的相关策划与做法。

主题报道 纪录片 专题摄影

2016年度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奖评选于2月21日在杭州揭晓。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视觉中心《匠·心》影像报告获2016年度浙江省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创新奖。自2016年4月,嘉报集团视觉中心前后历经近9个月,最终打造出囊括10组摄影专题报道、38个报纸整版、10集短纪录片的《匠·心》年度影像报告。

《匠·心》影像报告组建了由嘉报集团视觉总监统领,包含图像采集、视频拍摄制作、文字统筹、版式设计、视觉包装设计、新媒体发布制作等人员的专业团队;配备专业电视媒体器材、无线传输设备、视频专用三脚架、滑轨和声音采集专业麦克风……启动图片、视频、无人机航拍、文字统筹、插图插画、版式设计等全媒体报道,从大场面的航拍到细节影像的微距摄影,从采访编辑、版式呈现到门户网站实时报道、微信微博同步推送,全方位多角度对江南工匠精神和匠心文化进行立体式扫描,力求还原人物和事件的本来面目,为受众提供了解嘉兴工匠的详实影像档案。

施卫华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

一、“走下来,深进去”将主题报道做出深度

“真正的工匠精神不只是回到传统,更不是守旧,而是从传统出发,让传统在当代的技术背景下,从当下的审美和生活中,重新赋予其新的价值。”2016年4月,嘉报全媒体采访组进行《匠·心》影像报告选题策划,对30多个选题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从“十个一”入手,并对选题排序进行细致斟酌,形成用《一块京砖》“敲”开《匠·心》影像报告的序幕,在其后篇目的布局上,采编团队将工业、农业和人文交叉排序,形成报道节奏变化,年末用《一艘小船》完美收官,表达2017全新启航的寓意。

(一)团队作战,把握时空节点。《匠·心》影像报告包含十个影像专题,内容繁多,工程庞大,而且大多数选题自身有固定的时间和空间节点,这给记者带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难题。从整体上讲,采编跨度超过半年;从细小处来说,每一个专题都有一个周期,例如红船维修保养是在最热的三伏天;从蚕宝宝到吐丝历时25天周期;京砖从制胚、阴干、装窑、烧制到出窑,一般要经历20多天时间……这些因素对拍摄时间要求很严苛,考验记者的团队作战能力。

嘉善县干窑镇沈家窑京砖的烧制,从一块泥巴到一块京砖耗时近一个月。2016年6月21日,记者从窑口狭小的空间匍匐着爬进小小的窑腹,呛人的灰尘在空中弥漫,头发迅速被染成灰色。此时窑中温度约为五、六十度,经过长时间烧制的京砖更是炙热难当。在高温炙烤下,摄影记者徐志达中暑脸色苍白,差点晕倒在窑墩里,被大家及时扶出休息。记者王振宇爬到窑顶,冒着危险手持设备跪着拍摄了一个多小时,只为获得专题视频中不到10秒钟的一个延时镜头。9月26日凌晨4点,全媒体记者又在沈家窑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完成了通宵采访;次日中午,参与采访的记者在窑边席地而卧短暂歇息后继续工作。为了做好《匠·心》影像报告开篇之作《一块京砖》的报道,团队三个月里六赴治本村沈家窑拍摄采访。

为了采访一生都献给了水稻育种事业的姚海根,摄影记者田建明赶赴地处海南省陵水县的嘉兴市农科院南繁基地采访。烈日下的海岛,田建明拍摄赤脚的姚海根在水田里选种,全身沾满泥巴;夜晚蚊虫叮咬,他又与育种人守在基地的草棚里,感受嘉兴南繁育种人艰苦的生活。正是这种同甘共苦的体验式采访,使记者采写出有血有肉有细节的稿子,拍摄出生动鲜活的照片,刻画出一位匠心丰满的育种人。这一采访过程也使记者田建明走进了73岁“江南育种大王”的内心,这位古稀老人被记者的精神感动:“有些记者采访我,短短半天,几个镜头就想把我几十年的工作生涯讲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你们从嘉兴拍到海南,从白天拍到深夜,从育种、插秧拍到了收获”。

图为《匠·心》影像报告部分版面。(嘉报视觉供图)

(二)把握全媒体报道特点,采访前精心准备,采访后仔细打磨。嘉报视觉全媒体采访组在《匠·心》影像报告的采访流程上强调全媒体采访组的专业性。每次采访前,负责文字统筹的记者都要查阅大量资料,和摄影记者提前踩点,撰写采访提纲和短纪录片拍摄脚本,为专访对象拟定详尽的一问一答式提纲……每一期《匠·心》专题采访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条不紊。

在《匠·心》影像报告短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三名负责视频的记者要将500多G、近100小时的音视频素材观看汇总遴选,再进行后期剪辑制作,最终每集仅呈现3至5分钟。《一块京砖》和《一曲越韵》仅视频资料就有好几百段;《一缕蚕丝》视频制作中,因为采访对象讲桐乡当地方言,为保证字幕准确性,记者将音频一一求证确认。最终,成片让内行也品出其中的专业品质。

(三)谋求差异化的影像叙事方式。针对《匠·心》影像报告的十个不同题材,记者在表现手法上谋求差异化叙事方式。拍摄育种专家姚海根采用了单线叙事,贴身采访传递一份温度;采访越剧名家茅威涛采用多线叙事,从彩排到正式演出,从经典剧照到生活影像,再现了越剧名家的不同角色转换和越剧艺术的坚守、创新与发展。在经济题材呈现上突破了典型生产车间和场景的拍摄,《一颗“心脏”》的加西贝拉冰箱压缩机生产车间,既有典型的生产场景,又采用了环境肖像的拍摄手法,将技术工人的肖像作为主要元素,讲述加西贝拉把员工创新项目以其名字命名、激发员工创造性的典型案例。《一缕蚕丝》不仅真实记录了一名普通蚕农辛勤劳作的艰辛,更将话题引领到在工业化流水线的当下,传统蚕农养蚕受到冲击的社会话题。

二、把脉当下传播特点,探索主题报道传播思路

如何使主题报道既有本地韵味,又与时代主题息息相关?如何把故事讲得生动鲜活接地气儿,又凸显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一)从“一”入手,形象化新闻报道内容,以普通人物和平凡故事展现宏大的时代主题。《匠·心》年度影像报告独具特色地以四字数量词组作为每个篇章的标题:一块京砖、一粒稻谷、一只粽子、一艘小船……内容涉及嘉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系列标题“十个一”数词不变,量词变化,简洁统一,富有节奏,易于传播。采编团队力求每一篇章的标题朗朗上口,富有美感,通过影像表达和文字叙述,用普通人物和平凡故事展现宏大的时代主题。

(二)纸媒报道做深做透,互联网“悦”读做宽做广,通过报纸系列版面的呈现和多方位立体化的全媒体传播方式,实现新闻摄影专题报道传播方式上的突破。在《匠·心》影像报告的呈现方式上,每个专题报道都精心制作短纪录片,通过嘉报视觉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推送;设计专题网页,利用互联网流行的传播方式“H5”将每一个《匠·心》影像报告的专题有机嫁接,实现新闻摄影专题报道传播方式上的突破。同时,每一期《匠·心》影像报告的版面上都有一枚视频播放的二维码,“扫一扫,读会说话的图片故事”。

精心设计打造门户网站专题和微信微博的互联网传播。负责新媒体设计制作的记者针对不同受众,精心设计图片和文字呈现的区域和方式,以期符合PC网页和手机客户端不同的阅读习惯;针对受众的口味制作不同发布渠道的标题,使不同客户端受众获得“悦读”和“易读”的体验,提升《匠·心》影像报告的阅读量和关注度;同时对嘉报视觉微信公号和H5页面的推送时间节点做出变化,寻找更为专业的推送节点,力求既出精品,又给读者提供良好的体验。剪辑好的短片、设计好的版面、编辑完毕的微信,随时随地通过“匠心”微信群征求意见,共同寻找最佳的新媒体呈现方式。《南湖晚报》“视觉1+”固定刊发日的前一天,也是“匠·心”群最为热闹的一天,从微信标题的制作到文字图片的编排布局,大家各抒己见,发表意见,甚至争论。

(三)视觉设计与形象包装独辟蹊径。封面式呈现与传统叙述有机结合,尝试新闻摄影专题报道的新模式。“视觉1+”栏目的封面版以一张整版大照片来强化视觉冲击,吸引读者阅读,以期达到最佳的视觉传播效果;后续版面用图片讲故事,通过场景、特写和细节的影像表达,配以通讯报道、编者按语、记者手记、背景链接等文字内容,让新闻故事层层推进,情感渲染步步深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新媒体视觉设计与包装上突出微信、微博、网页、H5制作等不同的表达优势,将版面上文字与图片、视频重新分组结合,追求动态、立体、交叉、互动的互联网“悦”读体验。

(四)启动线下活动,扩大社会关注。《匠·心》引发的社会效益在持续升温,《匠·心》影像报告线下活动不断开启。精心挑选的影像故事和图片在嘉兴市新闻门户网站——嘉兴在线和城市新图网上开辟专区,网络影展吸引众人的目光;2017年3月,线下的《匠·心》大型图片展已启动,影展将走进工厂、社区、学校和景区,呼唤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这个2016年的热词持续发酵;《匠·心》十集短纪录片影像制品已在制作中,《匠·心》影像报告图文书也在紧锣密鼓地策划……

(作者是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

编 辑 翟铮璇 905553195@qq.com

猜你喜欢

嘉兴报告微信
《初心》
嘉兴学院
浙江嘉兴卷
一图看懂十九大报告
微信
报告
微信
微信
嘉兴:两条底线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