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化:当前传统媒体评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以《中国环境报》评论为例

2017-06-08文/李

中国记者 2017年5期
关键词:专业化环境专业

□ 文/李 莹

·专家论评·

专业化:当前传统媒体评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以《中国环境报》评论为例

□ 文/李 莹

新媒体环境下,评论专业化已成为很多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评论的重要特征。《中国环境报》的环境评论呈现出鲜明的专业化特点。这种专业化倾向既是当前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中国环境报》特殊定位的主动选择。

环境评论 专业化倾向 伦理陷阱

一、《中国环境报》评论特点分析

《中国环境报》的环境评论呈现出鲜明的专业化特点。所谓专业化是指评论的主旨不仅局限于呼吁公众参与、政府强化管理等表层,而且在丰富的环境管理、环境科学、环境技术领域的相关知识基础上,提出促进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更为可行的建议。笔者以《中国环境报》2016年刊发的评论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一)从题材选择看,刊发了大量政策解读性评论

为配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发布,策划刊发一系列关于土壤保护、污染场地治理的评论,如2016年6月22日3版刊发评论《土壤保护应避免三个误区》《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刻不容缓》等。同时,各专题版面也经常刊发大量配合版面新闻的评论。如2016年6月7日9版,产业周刊聚焦土壤修复行业发展,“洞见”栏目,刊发评论《现有企业怎么对标找机会?》;2016年 6月28日,4版教育版“教育时评”栏目,刊发《围绕环境质量改善开创宣教工作新局面》。这些专题版面就环保领域的特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报道,配发的评论选材也较为专业。

(二)从作者队伍看,评论员队伍体现出专业化特征

有相当数量的评论员长期工作在环境保护实践一线。评论员中,有来自环境保护部六大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各省环境保护厅、基层环保局等工作人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包括来自环境科学院、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等环境保护部直属科研单位的,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的等。作者的身份决定了他们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评论员,而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更关注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

从文章核心观点看,评论多是从环境管理角度进行探讨,例如,针对上海垃圾倾倒太湖的问题。2016年7月8日,《中国环境报》评论版特邀3位评论员撰文,阐述观点。3篇文章分别从反思垃圾管理的制度设计,革除垃圾非法转移的动力;积极探索建立垃圾处置联防联控和应急处置机制;落实垃圾产生者主体责任,实现全过程监督管理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评论。文章都是从环境管理角度,探讨可操作性的管理方式和方法,相较一般情感宣泄式的评论,更加专业而理性。

(三)从文章风格看,属于科学传播范畴

其内容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不可避免。例如,2016年3月18日,评论版刊发《城市环境规划政策效用亟待提高》。从政策属性、政策效用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得出城市环境规划政策效用亟待提高的结论,并提出三点建议。层层抽丝剥茧,运用大量的数据证明观点,逻辑十分严密。

二、评论呈现专业化特征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决定

环境问题具有天然的专业性特征。对环境问题的报道和评论往往涉及到建设项目环评、环境监测数据、污染治理技术等科学性问题,往往充斥着大量的图表、数据、专业术语,具有天然的科学技术认知高门槛。例如,要说清楚雾霾问题,离不开PM2.5、VOCS等专业术语。环境管理本身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必然具有专业性。

(二)媒体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更容易获取知识和资讯。西方传播学的巨匠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互联网不仅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更是人头脑的延伸。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存储功能使人们不再需要记忆大量的信息,强大的搜索功能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速度和能力。如果读者在阅读时遇到一两个专业词汇,打开搜索软件,轻松就变未知为已知。对于环境问题,这一具有科学性、复杂性特征的问题,公众更期待获得更为科学和专业的解释。

(三)符合媒体评论的发展趋势

□ 本文作者李莹(左)在云南采访。

王爱军在《新评论:新京报时事评论精选》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新闻评论有必要从价值判断向专业判断发展,抑或说,是价值判断与专业判断的并举。”也就是说,公众看评论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某种观点,更是为了做出一种事实的判断,如雾霾的成因到底是什么、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这些基于科学基础上的事实判国环境报》是环境保护部与基层环保部门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二是各党政机关和企业领导。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的主阵地,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环境报》是学习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了解各地建设生态文明的经验做法、领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重要窗口。三是对环境问题感兴趣的公众。虽然很多新闻热点在其它媒体的报道中已经看到。但很多公众更愿意看看《中国环境报》权威而专业的解读。这三类读者都有一定的环境知识储备,更愿意看到更深入、更专业的观点探讨。断,需要评论作者通过专注的调查研究,达到与专业工作者对话乃至辩驳的水平。如今,专业判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需求。而《中国环境报》作为环保系统的机关报,拥有得天独厚的专家资源。专业的评论员队伍是其天然优势。在新闻竞争中,刊发专业评论,扬长避短是其必然选择。

(四)受众特点决定

《中国环境报》读者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环保系统的干部职工,《中

三、专业化评论存在的伦理陷阱及突破方式

评论的专业化倾向既是当前互联网时代分众传播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中国环境报》特殊定位和资源的主动选择。但是,评论专业化面临的一些伦理困境也值得警惕和重视。

1972年,麦克姆斯和肖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即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环境事件的报道上,同样存在媒体议程设置、公共利益被边缘化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专家为了使有关部门对相关研究更加重视,往往主动与编辑部门联系。不可否认,专家展示了成果,报纸丰富了版面,但是,这往往会将某个局部问题夸大,以引起公众的重视。同时,很多重要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可能由于在媒体中欠发声而被掩盖。

另一方面,在中国,大部分环境编辑、评论员是新闻专业出身,并不具备环境科学专业知识,读懂并传播充斥数据、图表、专业术语的环境信息,无疑是巨大挑战。他们往往求助于行业专家。虽然,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环境评论的科学性,但也易导致科学权威主导舆论方向,忽视民众的关切和诉求,甚至可能被一些有个人目的的专家利用。

在此背景下,环境评论容易存在行政色彩浓厚、工具性特点突出、公共利益边缘化的问题。有鉴于此,必须把握好环境评论专业化的度。

(一)增加偏远地区作者稿件,丰富评论内容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管理水平、投稿鼓励措施等差异,《中国环境报》评论来稿存在江苏、山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稿件较多,甘肃、宁夏、云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稿件较少的情况。为避免版面内容以偏概全,编辑要更加重视偏远、经济落后地区的投稿,多与相关作者沟通,挖掘可供评论的素材。同时,作为评论部的编辑,绝不能只在办公室里等稿子,而要坚持到基层调研,不断发现真问题、反映真情况,真正把评论作为一把有战斗力的利斧,为环境质量改善劈山开路。

(二)提高编辑业务素质,避免被“绑架”

要提高编辑记者的专业素质和鉴别能力。鉴于大量的编辑记者非环保专业毕业,中国环境报社每月组织一次环境政策培训,邀请环境保护部及相关科研院所专家就一个话题为编辑记者答疑解惑。编辑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专业问题的判断能力有明显提高。

(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中国环境报社编辑、记者)

[1]马少华.《什么影响着新闻评论-观点表达和说服方法的案例分析》[M].人民日报社(出版社),2013年6月,第6页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专业化环境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环境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