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会考的特点与应对策略
2017-06-07张晓银
张晓银
摘要:初中地理会考试题具有基础性、综合性、能力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应对会考,必须走出平时教学中的误区,积极应对:注重过程,夯实基础;以“纲”为纲,立足双基;加强联系,形成系统。
关键词:初中地理;会考特点;应对策略
为了适应高考改革,好多地方已经把地理列入中考科目,这支中考指挥棒对今后的地理学科定位及教学将产生重大影响。在此,笔者就地理会考的特点与应对策略作如下的探究。
一、地理会考的特点
《义务教育地理課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有用的地理”。遵循课程标准,地理会考在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等目标的基础上,着重检测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分析与应用的能力。卷面多以两种形式的题目出现,即选择题和综合题,各占50%,选择题以基础知识为主,难度小,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得分。综合题注重考查地理能力,题型多样,难度稍大,有读图、资料分析、连线、简答等。整个卷面题量不大,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分析问题时间,突出了初中地理基础性学科的教学目的。
会考试题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基础性。大多考查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没有偏题、怪题。(2)综合性。覆盖面广,覆盖初中4册书的内容,主要是读图分析题、材料题等,体现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基于教材而高于教材。(3)能力性。体现素质教育,由以知识考查为主转变为能力考查为主。例如,2016年庆阳市会考题“南极泰山站在庆阳市的__方向。”地域空间跨度很大,这就体现了极强的能力性。(4)时代性。时政热点历来是地理考试的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庆阳市2015年考试题中就中国和菲律宾的黄岩岛争端出了这么一道题:黄岩岛属于__(东海、南海)海域;2016年会考题:国家把18亿亩耕地红线作为基本国策是因为__。
二、学生对地理考试理解的误区
大多数学生认为,地理考试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平时上课不用认真听讲,考前把重点背下来,临时突击就行了。殊不知,这样会造成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得不到好成绩的。纵观我国多个地区各科考试,大多是需联系实际或利用题目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的题目。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势必造成遇到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发挥的题目,学生就会束手无策,甚至答非所问,或堆积答案,结果拿不到分。
三、地理会考的应对策略
1.注重过程,夯实基础
七、八年级常规教学中,要求记忆的内容,绝不能放松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其中,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纲”为纲,立足双基
掌握基本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前提。俗话说“题在书外,理在书内”。考试中,题目类型、表述方式不管怎么变化,无论对能力要求有多高,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还是双基。因此,既要加强基础知识,又要训练基本能力,挖掘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有效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真正提高综合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看书、听课很必要,一定要多看书、会看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课程标准要求“识记”的内容,必须熟记,达到背诵的程度。确保对基础知识的有效记忆,是提高地理能力的关键。基础知识没有牢固掌握,考试就很难有完整的解答。如中国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四大地理区域等内容就要熟练掌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文字(图表)的阅读、分析能力。尤其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主要路径。
3.加强联系,形成系统
平时学习中,在熟练掌握每一课的知识点,打好第一关的基础上,更要注重课本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系统。地理考试中,以读图、材料分析为主的综合题经常出现答非所问、少答要点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综合能力比较差。比如,中国地理总论学习完后,就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体系,进行这方面的练习,要求学生达到把课本丢到一边,就能在脑海中比较清晰地再现课本的架构。方法是:由点到面,先记本节课题,再记小标题,列提纲,画出本节的思维导图;再记章题目,然后记这一章共有几节,列章知识提纲,画出章知识思维导图,以此类推,延伸到整本教材。如果学生能做到对答如流,那么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同时,将以上区域内容与所在大洲的相应内容进行纵向联系。这样一来,在学生脑海中就形成了清晰的地理知识框架,考试时一看到题目就知道其在教材中的具体位置。回答问题思路清晰,更不会把目光拘泥在一个知识点上,使少答要点、漏答要点的情况得到改善。
总之,会考并不神秘可怕,只要平时好学,努力积累,考场上就会稳健镇定,发挥出色,成绩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