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思,说写双赢
2017-06-07邹慧玲
邹慧玲
摘要:平时教学中,老师总在抱怨现在的学生没生活、没感受,现代文阅读拿不到分数,作文虚假,写不出真情实感。学生的生活阅历是有限的,基于此,生活感悟自然是肤浅的,对现代文中的种种微妙情感不理解也就很正常了。没有阅读体验,要他们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也就难上加难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从源头做起,让学生爱上阅读,让阅读变成“悦读”,让学生从文章中得到感悟,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关键词:现代文;朗读;阅读教学
一、善于朗读。让学生感悟课文
朗读训练是眼、口、耳、脑并用的阅读活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師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渗透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悟、认知能力,使其逐步达到“善读、能说、会写”的目的。教师还可通过阅读,指导学生“披文入情”,正确领会文本内容的思想感情,并融情及物,陶冶情操。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初高中阶段的每一篇课文均真情雅趣、情感充沛,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教授,教会学生能够流利并且有感情地对课文进行朗读,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所需要完成的重要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亲近文本、充分感受到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获得更好的语感体验,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读正确的基础上真正落实“有感情地朗读”“美文美读”“鉴赏性地读”,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潜心探究的领域。
2.倡导自由品读
语言品味的过程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在朗读中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专心致志地投入,以此享受读书的最大乐趣,进而能够使学生对课文中所蕴含的意韵、内涵等进行品味,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让学生变“被迫阅读”“被迫感受”为“愉快阅读”“主动感受”,学生才不至于应付性地阅读,痛苦地答题。这就要求老师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功利思想,除了课外阅读,在课堂教学时也要舍得留时间给学生阅读,让学生自由品读、体晤,当他们融入文本时,离悟透文本也就不远了。
二、读透文本。让学生学会思考
读是对我国语文传统教学进行良好体会的有效途径之一,与此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体味文本、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径之一。以读为本、以读促悟、以读导练,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高三教学时间紧,练习量大,很多老师课堂上舍不得留时间给学生阅读,认为授课内容多就是课堂效率高的表现,殊不知长此以往,学生做的练习是越来越多了,而能力却停滞不前,会越来越厌倦阅读。老师要认识到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步一步地培养出来的,课堂阅读并非浪费时间,而是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思考,读透文本后的理解才是效率的表现。
1.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促进学生对课文朗读效果的提升,必须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多次反复的阅读,只有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对课文进行阅读时做到正确、流利的朗读。对课文进行良好的理解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而不是一味地依靠老师讲解。故而多读课文就成为较好的方式,但是阅读也不是让学生一味地阅读。也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这就对教师的“讲解”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课堂45分钟的有效时间中,将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的阅读进行较好的分配以及结合,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司空见惯的是教师采用点名的方式选取个别学生当众进行课文的朗读,在此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扮演的是听而不是读的角色,但是要想对课文形成深入的理解,就需要学生对课文具有一定的熟悉度,也就是进行有效的阅读,潜心读文本,达到对朗读内容的理解。指导学生自由阅读时要学会圈点勾画,做到有痕阅读。课堂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精读品读文本,在老师的讲解点拨下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思想感情。
2.给学生充裕的思考空间
“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发展,学生在深思的空间下,可以探究出许多问题,探索出我们意想不到的发现。我们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去想、去思。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的思考是一种好学、乐学、主动学习的体现。如在做诗歌练习时,让学生学会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课下注释、读课后问题、读诗词内容,让学生自己将所有信息融汇起来读、理解,把这个空间全部留给学生,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发言,让学生的个性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体现。
我想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再动笔写出自己的生活感悟,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成功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