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2017-06-07喻春梅

当代医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肢体缺血性神经功能

邹 婷,喻春梅,秦 璇

(南昌市第一医院康复科,江西 南昌 330077)

心理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邹 婷,喻春梅,秦 璇

(南昌市第一医院康复科,江西 南昌 330077)

目的 研究分析心理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ID号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6例。对照组采取脑卒中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心理护理联合常规护理,比较护理干预后患者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改善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分数(583.1±31.9)优于对照组(521.2±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2.3%)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良好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可在临床中推广。

心理护理;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脑卒中是我们康复科收治的常见疾病之一,由于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极易造成脑组织损伤。临床统计显示约80%患者发病后可出现不同程度肢体神经功能缺损、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生活[1-2]。近来研究报道显示,心理护理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良好[3-4]。本研究旨在研究分析心理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以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以期改善患者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2月期间本院康复科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ID号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6例。实验组男18例,女8例,平均年龄(51.2±11.3)岁,脑梗死16例,脑出血10例;对照组男17例,女9例,平均年龄(52.2±10.8)岁,脑梗死15例,脑出血11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入院后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2)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版《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3)实验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缺血性脑卒中意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2)合并有心肝肾功能不全或者其他严重器官系统疾病者。(3)相关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护理,主要内容为:(1)基础护理内容:患者收治后视病情依次开展基础营养支持、抗炎降压等常规护理;维持病房空气清新、安静温馨,25℃左右温度、55%左右湿度;每隔3小时进行翻身或者体位变换,保持患者与床单接触着力点干燥适宜,并于患者翻身时对患者着力点皮肤进行适度按摩,提高患者住院期间舒适度,避免出现压疮。(2)被动训练干预:视患者瘫痪部位选择仰卧位、患侧卧位等相应适宜卧位,保护肩关节、防止痉挛发生。指导患者进行健侧肢体增强训练,定期协助患者进行瘫痪肢体被动运动,被动运动以内收外展活动为主,上肢主拉伸、下肢主屈曲,幅度由小伸展至最大角度,患者病情稳定后可逐渐由床上翻身、起坐活动过渡至轮椅活动、站立、缓慢行走等高难度运动。(3)肢体按摩:缺血性脑卒中患侧肢体由于神经功能障碍,往往引起血流、淋巴系统等体液循环系统异常,导致患侧肢体出现水肿,不利于患者恢复。通过每日1次进行患侧肢体按摩,改善患侧肢体局部体液循环系统,避免水肿发生;同时,按摩对于患侧肢体感觉神经功能也具有刺激作用,可促进患侧肢体神经反射功能恢复。(4)生活能力训练:指导患者逐渐恢复正常饮食起居,营养均衡、清淡、易消化为主要饮食方式,协助患者进行吃饭、排便等日常生活行为。

实验组采取心理护理联合常规护理,常规护理与对照组相同,心理护理主要内容为:(1)患者由于躯体痛苦以及活动受限等原因往往不能生活自理,极易出现焦虑等消极不良情绪。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采用语言沟通、心理暗示、躯体示范等方法鼓励患者将内心焦虑抑郁情绪发泄出来,充分掌握患者心理特点并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心理疏导。交流过程中应尊重患者情感、人格,树立患者积极治疗的信心。(2)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疾病知识宣教,包括疾病起病、风险因素、治疗过程以及并发症注意事项,由于脑卒中恢复时间较长,定期指导患者学习肢体功能训练,树立坚持康复训练、避免急于求成的心态。(3)争取患者家属配合,患者发病后往往不能生活自理,无论从经济还是生活上给家庭会造成极大的负担,患者家属的照顾以及理解支持对于患者能否实现良好的护理效果具有关键意义。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改善情况以及治疗效果。

1.3 诊断标准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缺损情况,评分越高提示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治疗效果评价标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变化或有所提高为“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44%为“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45%~89%为“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90%为“痊愈”。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经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82±1.09)优于对照组(6.21±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护理干预后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2.3%)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x±s)

表2 护理干预后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极易引起脑组织损伤以及肢体神经功能缺损、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生活[5-6]。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常规护理可使患者机体维持在比较良好的机能状态,避免压疮以及皮肤坏死等不利于患者恢复的情况出现;积极有效的恢复锻炼指导可促进患者患侧肢体功能以及神经系统恢复,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7]。而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排解患者心理不良情绪,促使患者积极治疗,树立坚持治疗的信心;定期进行疾病知识、功能训练讲解,可稳定患者情绪,积极配合进行恢复锻炼。

本研究中,经心理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2.3%)显著优于对照组(73.1%),提示心理护理干预在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可提高患者预后。与李治洛[8]等人报道,心理护理联合常规护理有效率92.0%结论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良好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可在临床中推广。

[1]朱丽娟.心理干预护理在32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4,23(12):107.

[2]解静.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改善脑卒中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1(22):94-95.

[3]姜静.系统的心理护理对轻中度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8(33):2136-2137.

[4]熊光,张润,柳华,等.心理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5,27(1):128-129,132.

[5]王英,郝利,赵秋菊,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5例救治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9):74-75.

[6]张爱芬,易朝辉,王晓萍.首次脑卒中患者心理状况及心理护理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0):142-143.

[7]杨晓莹.老年脑卒中患者经心理干预后抑郁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J].当代医学,2012,18(25):127-128.

[8]李治洛.心理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4):147-14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4.095

猜你喜欢

肢体缺血性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肢体语言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肢体写作漫谈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