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在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探讨

2017-06-07

当代医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监护室下肢重症

吕 琦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护理干预在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探讨

吕 琦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目的 探究早期系统性护理干预在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152例ICU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实施早期系统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比患者入住ICU第1、7、14天时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情况,治疗期间发生DVT的概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为(15.2±2.5)cm/s,(27.6±8.8)cm/s,(35.6±7.8)cm/s;对照组为(14.8±2.2)cm/s(21.3±7.4)cm/s(23.5±7.6)cm/s,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期间发生DVT数量较少,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t=1.694,t=7.821,t= 9.914,P<0.05)。两组患者入住第1天时,股静脉血流速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在第7天和第14天时,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症监护室患者实施系统性早期护理干预,可全面降低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这对于患者疾病转归,缩短治疗时间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存在,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早期系统性护理干预;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比较

在通常情况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LEDVT)通常发生在实施外科手术以后[1],为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相关统计表明,LEDVT的罹患率在17.01%左右[2]。ICU患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会发生肢体疼痛,严重者发生坏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疾病转归。结合实际情况,本研究对152例ICU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部分患者实施了早期系统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152例ICU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ICU重症监护室停留24 h以上,年龄18~80岁。从患者原有疾病上来看,脑卒中患者28例,骨科手术者71例,产科手术者22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者15例,创伤者16例。现依照就诊顺序,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6例。对照组男45例,女31例。年龄19.6~74.3岁,平均年龄(42.6±1.8)岁。观察组男42例,女34例,年龄22.3~78.6岁,平均年龄(45.9±2.2)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重症监护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系统化护理,包含以下几点。

1.2.1 成立小组 在院内成立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小组,指派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护士为小组长,设立组员5名,上述人员均经过专业化培训,可独立使用Wells DVT和Auter深静脉血栓评估工具。可以对下肢静脉血栓进行初步识别[3]。

1.2.2 患者评估 小组成员结合DVT评估量表内容,对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全面观察,每天早晚观察患者下肢皮肤温度,颜色,是否存在肿胀等,为其制定出周密护理计划,同时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2.3 评估分级 结合最新版Auter深静脉血栓危险评估量表,将患者发生DVT风险加以分级:低危险:10分以下;中危险:11~14分;高危险:15分以上。

1.2.4 防治措施 对于低危险患者可以下床进行适当活动,对于无法下下床者,护士可为患者行创伤被动运动,如患者实际情况许可,可为其穿上减压弹力袜[4]。对于中等危险者,可行床上被动活动,穿戴减压弹力袜,使用间歇性充气泵,对于高危险者,以中等危险患者处理方案为基准,使用肝素。值得说明的是,在为患者使用肝素进行治疗之前,必须为其进行出血风险评估工作。

1.2.5 持续性动态评估 结合最新版Auter深静脉血栓评估量表,为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估工作,总分在11分以上者,每7天评估1次,如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及时记录,同时通知主治医生进行全面处理。

1.3 观察标准 (1)在患者首次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时[5],护士每天早晚都要对其下肢情况进行观察,工作重点为观察下肢疼痛,肿胀,皮肤颜色变化,体表温度等。(2)每日测量患者下肢,详细方法为:患者小腿周径测量部位为髌骨下缘下方15 cm处,大腿周径测量部位为髌骨上缘上方10 cm位置。误差为(±0.5)cm。对于双侧下肢相对应的平面周径加以全面测量,同时做好记录工作,当规格在1厘米以上时,表示存在临床意义。(3)对于患者入院第1周和第2周实施多普勒彩超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使用SPSS20.0专业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入住ICU第1、7、14天时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两组患者入院第1天股静脉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7、14天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发生DVT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DVT者共计1例,占总数的1.32%;对照组治疗期间发生DVT者共计6例,占总数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患者入住ICU第1、7、14天时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x±s,cm/s)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为一种致死致残率极高的并发症[6]。和其他症状相比,该疾病起病隐匿,部分患者早期可能不会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因此DVT在早期诊断方面相对困难。值得说明的是,重症监护室患者因为存在血管受损,血液高凝情况,在加上长期间卧床,是罹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群体。

受到相关因素的限制,比如气管插管,肌肉松弛剂应用等,令DVT的早期临床诊断变得异常艰难,进而体现出较低诊断率,值得说明的是,DVT会引起患者发生慢性阻塞性肺部经这种危害生命安全的疾患。有研究证明,在治疗期间内,如果患者能够适度锻炼下肢,其下肢的血流量就能够有所提升,进而降低发生DVT的机会。ICU病房内疾病种类相对较多,其中又以老龄者为多[7]。

这些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如果能够在治疗期间,护士可以为患者实施床上被动运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下肢血液循环程度。和普通病房患者相比,ICU患者自身存在特别性,一些患者丧失了肢体活动能力,有实验证明[8],对ICU患者实施一定程度的下肢被动锻炼,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下肢血液循环,在根本上防止DVT的发生。截止到当前,机械法依旧为ICU患者常用康复方式,这种方法不会提升患者出血危险性,几乎不存在严重不良反应,是存在高出血风险患者的最佳预防方式。

在本次实验的相关研究结果中能够发现,提升院内护士的DVT防范意识,使用标准化评估工具,对重症监护室患者实施早期风险评估,辨别高危因素,结合最终结果,为患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案,小组成员为责任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全面降低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下肢静脉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从临床护理的角度来讲,对重症监护室患者实施系统性早期护理干预,可全面降低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这对于患者疾病转归,缩短治疗时间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存在,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1]张峥,韩文莉,郭海燕,等.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9):62-63.

[2]陈秀华.护理干预在43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6(19):115-116.

[3]刘婉婉.行为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手术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22(1):85-87.

[4]吴雪梅,朱蓓.护理干预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 (8):1389-1390.

[5]董洪銮.护理干预预防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16(5):128-129.

[6]孙艳芳.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6):104-106.

[7]狄亚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1):118-119.

[8]黎凌云,李建赤,梁江声,等.应用间歇性气体压缩装置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13,7(3):36-3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4.092

猜你喜欢

监护室下肢重症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床旁超声与移动DR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比较
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