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探讨
2017-06-07孙梅
孙 梅
(解放军第二三零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0)
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探讨
孙 梅
(解放军第二三零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0)
目的 探析脑梗死护理中应用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5例脑梗死患者当成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即参照组(n=37)和研究组(n=38)。参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施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评比两组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4%,相较于参照组患者的81.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梗死护理中应用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显著恢复患者肌力,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是一种值得临床进一步借鉴与推广的护理模式。
脑梗死;偏瘫肢体;康复训练;临床护理
脑梗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脑血管病症,老年患者居多[1]。因为此病症发病急、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导致患者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救治越来越及时、有效。但救治后,部分患者的生理功能会出现较大改变,如肢体偏瘫、口眼歪斜、语言障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2]。所以,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加快偏瘫肢体的康复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解放军第二三零医院收治的75例脑梗死患者的研究,探析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解放军第二三零医院收治的75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即参照组(n=37),研究组(n=38)。参照组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48~80岁,平均(60.9±6.4)岁;发病时间0.9~5.0 d,平均(2.4±0.7)d。研究组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48~79岁,平均(61.2±6.3)岁;发病时间0.8~4.9 d,平均(2.3±0.9)d。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在比较意义。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施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2.1 翻身训练 患者偏瘫肢体的肌肉比较松弛,静脉血液回流不畅,非常容易出现水肿症状。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协助患者正确变换体位。在患者翻身的时候,尽可能选择键侧卧位,翻身频率为1次/h[3]。同时,在翻身的时候,尽量保证动作轻柔,以免暴力牵扯患者偏瘫肢体,出现其他并发症。
1.2.2 被动训练 倘若患者伴有意识障碍,可给予被动训练及相应的护理干预。在患者发病次日,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进行被动训练护理,按摩与活动患者的各个关节,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按摩与活动的力量与时间。通常情况下,时间在30 min内,先按摩患者头部,之后用拇指按摩患者上肢,最后用弹指法按摩患者肌腱,1次/d,根据患者耐受度予以逐步增加[4]。
1.2.3 患肢训练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体位,最初指导患者保持卧位,之后逐渐变为坐位、站位、立位,最后行走。在患者病情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训练,并且根据患者个体耐受度进行适当调整,保证患者快速康复。
1.2.4 主动训练 患者入院第3天,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患侧训练,从手指部位开始,在肌力恢复到2级之后,让患者在健肢的协助下完成训练。
1.2.5 坐位训练 在患者肌力恢复到2级之后,指导患者予以坐位训练,从训练床上坐起开始,逐步到下地坐轮椅,初始训练时间为5 min/d,之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到30~60 min/d。
1.2.6 站立训练 在患者肌力恢复至3级之后,可指导患者进行站立训练。为了避免患者跌倒,护理人员或者患者家属应在旁边搀扶,患者站立时间不可过长,最好为1~2 min。如果患者出现满头大汗、全身哆嗦等情况,表示患者耐受力达到极限,需马上坐下休息。
1.2.7 步行训练 随着患者病情的恢复,其肌力越来越强,在无人搀扶的条件下可站立30 min,此时,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并且在旁边进行看护,防止患者跌倒摔伤。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比较。(1)肌力恢复评价标准:肌肉完全麻痹为0级;肌肉可轻微收缩为1级;患肢可在床上平行移动为2级;患肢可抬起对抗地心引力,但不能对抗阻力为3级;患肢可对抗阻力进行运动为4级;患肢功能恢复正常为5级[5]。(2)护理满意度评估方式: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主要包括3个等级,满分为100分,即不满意<60分,满意60~85分,十分满意>85分。护理满意度=(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进行对比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4%,相较于参照组患者的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9,P<0.05)。见表2。
3 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脑梗死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在老年群体中。因为老年人器官组织功能衰退,免疫调节能力下降,导致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经过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对脑梗死患者施行患肢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肌力情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7]。但是,大部分患者都比较倾向于常规药物治疗,轻视了康复训练治疗,在护理人员指导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经常未予以执行,导致康复效果较差。为此,在康复训练之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目的,做好宣教工作,以此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加快患者康复。
表1 两组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进行对比[n(%)]
表2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n(%)]
在康复训练护理中,主要通过翻身训练、被动训练、患肢训练、主动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逐渐恢复患者丧失的功能,并且避免出现肌肉萎缩与关节痉挛的情况,保证患者可以早日康复。此外,在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表现进行密切观察,在出现面色苍白、体虚乏力等现象时,必须马上停止训练,以免加重患者病情。本文研究结果为: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4%,相较于参照组患者的81.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与有关文献研究[8]十分类似。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护理中应用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显著恢复患者肌力,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是一种值得临床进一步借鉴与推广的护理模式。
[1]吴雪婷.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及预后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2014,20(15):124-125.
[2]张玉荣.脑梗塞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实施价值评述[J].医学信息,2015,9(34):338-338.
[3]夏瑜.康复训练护理对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恢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3):236-237.
[4]徐道岚.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6):159-159.
[5]靳春艳.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效果研究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2):436-437.
[6]李会鸽.探讨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措施[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9):151-151,153.
[7]荣福红.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以及效果分析[J].现代养生B,2014,10(9):181-181.
[8]安文峰.脑梗塞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2014,12(36):25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4.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