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017-06-07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

中国经贸导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基调供给改革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作了深刻阐述,将稳中求进从经济工作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做好經济工作的方法论,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工作遵循和方法论支撑。

一、深刻认识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重大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于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今年将召开党的十九大,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尤为重要。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工作实践的重要经验。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适应把握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从实际出发,立足客观规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成功应对了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一方面,坚持以“稳”为主。创新完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实现了增长稳、物价稳、就业稳。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41万亿元,增长6.7%,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第一;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年末登记失业率4.02%,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2%,就业和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另一方面,在关键领域着力求“进”。着眼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动能接续转换。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1.6%,“三产超二产、消费超投资”的势头更加明显,“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取得初步成效,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重要方法和指导原则。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大势、自觉顺应大势,调适理念、调适政策、调适方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一方面,必须坚持“稳”这一主基调。历史表明,超越发展阶段、违背客观规律而急于求成、急躁冒进,往往事倍功半,欲速而不达。越是形势复杂、风险隐患增多,越是需要保持战略定力,转变操之过急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维护好经济平稳运行的大局,坚决守住金融安全、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底线。另一方面,必须瞄准“进”这个大方向。着眼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在保持大局稳的前提下,敢于担当、锐意进取,对困难挑战不畏惧、不回避,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努力开创新的发展局面,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应对复杂环境的必然选择。当前,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进一步凸显。国际投资和贸易持续低迷,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内外政策面临调整,美联储加息的力度和节奏将对全球汇市、股市、债市以及国际资本流向产生重大影响。欧洲难民事件、地缘政治冲突和英国脱欧等持续发酵。从国内看,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还不牢固、仍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和矛盾。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新变化。有效需求增长乏力,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低迷,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区域、行业、企业持续分化,部分企业盈利能力弱,部分地区下行压力和发展困难较大。经济金融风险隐患增加,股市、债市、汇市、楼市等风险也有交叉传导的可能。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把“稳”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进取,确保经济平稳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环境。

二、牢牢把握“稳”这一稳中求进的主基调

稳中求进,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体现了自觉遵循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稳定是发展的基石,行稳是致远的前提。只有大局稳定,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外部条件,才能使各项改革任务顺利推进,实现更好的“进”,更有序的“进”,更持久的“进”。当前,要着力从四个方面下功夫,夯实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根基。

稳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既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又防止货币供应过于宽松产生加杠杆效应和放大资产泡沫。同时,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协同,更好发挥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价格、土地、环保等政策的组合效应,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稳运行。立足稳定宏观环境,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发挥有效投资补短板、调结构、增供给“一石三鸟”作用,充分提高政府投资效率,激发民间投资、社会资本活力,既保持当期投资的稳定增长,又增加长期有效供给,促进经济长远发展。发挥消费对供给的引导作用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着力增加高质量、高水平的有效供给,以供给创新带动产业加快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坚决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政策、扭曲产业和行业的正常运行机制。稳定和扩大外需,适应国际投资贸易格局新情况新变化,积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完善鼓励出口政策,妥善应对各种贸易摩擦。

稳预期。宏观调控本质上是预期管理。社会预期稳、市场主体信心足,经济才能持续繁荣稳定。要引导各方对未来发展形成良好预期,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加强产权保护,维护法治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稳定市场主体的信心。要着力增进社会对政策的理解与认同,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同市场主体的沟通,围绕热点问题,准确解读宏观经济政策,增强政策透明度,向社会释放积极信号,更好地引导舆论。

守底线。当前,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一些领域潜在风险暴露的概率上升,楼市、股市、债市、汇市等市场波动可能性加大,金融风险高发易发。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分析研判和风险预警,备好用好政策工具箱,疏堵结合,积极防范和稳妥处置汇市、债市、楼市、财政收支等各类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要充分预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置金融风险可能给保障改善民生带来的新挑战,深入细致做好社会托底工作,努力提高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针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加强帮扶,保障基本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在稳的前提下奋发有为、有所进取

“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稳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不敢作为,而是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只有“进”,才能更有效地保持“稳”,更高水平地实现“稳”。必须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取得实质性进展,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仅仅开了个头,要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继续攻坚克难,着力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各项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扎扎实实去产能。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将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统筹处理好去产能与稳定供应、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因城因地施策去库存。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继续加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加快实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稳妥有序去杠杆。在严控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支持银行、实施机构和企业通过自主协商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坚决遏制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上升势头。持续用力降成本。简政放权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重要举措,要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审批环节,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持续加大工作力度。精准有效补短板。瞄准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聚焦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集中力量攻克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较好,但也面临新形势新情况:粮食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的“三高”特征明显,农业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受到影响。从长远看,我国有13亿多人口,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趋势不会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不会减。要适应农业生产和消费升级的阶段性变化,抓住粮食供给相对宽裕的有利时机,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依托农业科技进步,深化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和农业补贴制度改革,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实现农业向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转变。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要把发展实体經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克服“脱实向虚”苗头,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扩大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优化制度供给,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产学研紧密结合,依靠创新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动能加快培育、新产业蓬勃发展、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要下大力气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提高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管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公平竞争,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加快推进关键性改革重点突破。抓好已出台改革举措落地实施,更好发挥改革牵引作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全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加紧制定国务院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加快推行负面清单制度,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国企国资改革,进一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健全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推动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积极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有重点地推进对外开放,扎实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猜你喜欢

基调供给改革
摩登基调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定好生活基调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电影《三个白痴》中的情绪基调种类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百威啤酒超级碗系列温情广告创意分析
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