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将“意外”化资源
2017-06-07李国珍
李国珍
“意外”是指课堂教学中没有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作为教师,应该正视、思考、捕捉这些“意外”,对这些“意外”进行巧妙引导,将其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特别适合诵读。因此,我备课时的设计是通过诵读课文,让学生揣摩语调与节奏,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在介绍完文章背景、進行文字疏通之后,我先让学生自己朗读文章。在读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句话时,小星冷哼了一句:“欧阳修真会自吹自擂!”小军也紧跟着说道:“文章前面一直用的是‘太守,而且还描写太守的乐趣、出色的政绩,最后才点明‘太守是欧阳修自己,这就是故作清高的自吹自擂!”其他同学听到后也开始议论起来,这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教学任务不能按预设进行,可是又不能逃避学生的疑问。于是,我干脆顺着学生的思路说:“那我们再仔细品读一下文章,看看欧阳修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听到我的话,暂时安静了下来,“文中作者对自己的称呼有三个——醉翁、太守、欧阳修,他为什么要用三个不同的称谓来称呼自己呢?”一阵激烈的讨论之后,大家得到了这样的共识:“醉翁”表示作者在山水当中感受到了自由和快乐,虽然被贬,但是他很享受、很旷达。“那么,这里作者陶醉于什么呢?”思维敏捷的小阳脱口而出:“陶醉于他所治理的滁州百姓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其他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我接着引导:“既然这里醉翁和太守是同一个人,那能不能用醉翁替代太守呢?”小军说:“我觉得不能,因为情境不同。前面醉翁是沉醉于山水,这里写游人们生活很幸福,所以太守才会醉。”听到他的后,学生们纷纷点头。我接着引导:“这句话是一个设问句,如果不用设问句,其实可以用更简洁的说法: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但是作者并没有这样做,这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呢?”“我觉得这里有太守的闲情逸致。”“我觉得是太守的一种自豪、自得和成就感。”……学生各抒己见,我总结道:“那就说明作者并不是自吹自擂,而是为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而自豪。”学生听后纷纷表示认同。
此时,我适时引入本课的目标——“那‘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句话该怎样朗读?”学生们在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后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应该读得上扬,语气较强烈,读出愤懑,读出肯定。然后,我让学生大声朗读这句话,学生情绪高昂,声音洪亮。这样,学生从“醉翁”“太守”“欧阳修”三个不同的称呼中体验到了作者的情感。
这个课堂“意外”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的生活背景与文本的时代背景相距甚远,学生难免会对文本的意思产生误解。而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适时引导,将学生的“疑”变为“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的兴趣,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