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联院课程体系开发的POOL模式

2017-06-07胡小凤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

胡小凤

【摘要】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中,五年制高职教育逐步形成了具有江苏特点的“顶层规划(PLAN)、分工协同(COOPERATION)、过程导向(PROCESS)、一体设计(WHOLE)”的POOL模式。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POOL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2-0062-04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个五年制高职教育联合体,下设49所分院、44个办学点及4所高等师范学校,设置16大类、130多个五年制高职专业。笔者发现,如果课程权力集中于院级层面,必然使课程体系无法最大限度满足各分院需要;如果权力完全下放至各分院,无疑又将形成各自为政、混乱无序的局面,无法实现课程体系的高效运行。学院成立后,在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发展、信息互联互通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色,逐步形成了具有江苏特点的“顶层规划、分工协同、过程导向、一体设计”的课程体系开发POOL模式。借助协同论和系统论理念,充分发挥江苏联院“小学院、大学校”的联合共享优势,构建起了课程体系建设联营体(CurriculumPOOL)的江苏模式,充分显示出学院“大规模、大活力”的特色。

一、顶层规划(PLAN-P)

(一)发挥联合共享优势,建立顶层的保障和评价机制

学院建立了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聘请教学顾问,不仅对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调研、论证,提出决策方案,还组织审核学院指导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各分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等教学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服务。成立18个专业协作委员会,实现专业统筹,对大类专业教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调研、论证,研究制订和修改完善指导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主干课程标准,开展校际教育教学交流,推广教学改革成果,推动教学资源共享。成立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教材审定委员会,保障五年制高职教材建设与管理的规范进行,为推进我省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建立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的申请、评审机制和专业建设的评估、检查机制,规范了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近年来,通过建立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标准,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展合格专业、品牌(特色)专业评估,学院组织开展教学检查等方式,促进了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不断完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二)在具体实施中贯彻顶层规划意识

1.顶层规划设计课程结构。学院五年制高职是按照五年一贯统筹安排、整体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教学各环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特点、教育教学规律来设置课程,涵盖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学段的教学内容,构建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贯通和无缝衔接的“立交桥”。江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学习时间为9个学期,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半年。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苏教职[2012]36号)精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约为5000学时,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课时比例为4:6,专业实践教学课时不低于专业技能课程课时的50%,任选课程占总学时比例应不少于10%。以强化基础与服务专业兼顾的思路,按照高中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个学段的文化基础学习的目标进行整体设计,统筹安排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将文化基础课融入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两者相互渗透,五年的学程既保证了学生具有高中文化基础和相关专业的技术基础,又达到了国际上培养同类人才专业技术课程有效学时为三年以上的要求。

2.顶层规划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学院建立了院本教材开发指导、评估、出版与使用的准入机制,开发多样化教材,丰富课程资源。2009年出台《关于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意见》(苏联院[2009]4号),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为重要抓手,开发、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各分院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遴选申报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学院组织专家对院级精品课程进行立项评审和项目验收。2014年制定《五年制高职微课资源建设的技术要求》,积极推进微课资源建设,近两年来依托各专业协作委员会建设了一批专业微课资源,为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顶层规划制定专业课程标准。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征,决定了其专业课程标准编制不可能像基础教育那样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统一制定,而应该由各专业协作委员会牵头,以各分院为主体进行制定。学院将专业课程标准的建设作为推进五年制高职课程改革整体性突破的切入点,经过不断探索,取得明显成效。依托专业协作委员会和分院单位,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制完成专业主干课程的院级课程标准,为课程改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分工协同(COOPERATION-O)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构建完整高效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良好保证。依据协同理论的基本原理,学院作为一个由多所分院和办学点组成的联合体,其课程体系建设、综合能力提升并非各分院能力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种能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协作、协同运动的结果。因此,合理促进各分院课程体系建设能力的动态整合,是江苏联院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对各分院课程体系建设能力要素的有效整合,同时充分利用政府及行业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才能促进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促进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演进,从而使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课程竞争优势叠加和连续化。相反,各分院或办学点课程建设能力的不均衡及各要素的低效整合,会制约课程体系建设整体能力的提高。

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江苏联院和省教育厅先后出台了《关于制订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若干意见》(苏联院[2005]2号)等系列文件,为我省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建设提供了依据和保障,极大地促进了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协作委员会等组织的成立及其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了江苏联院的联合共享优势,引领了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建设。以学院为共享平台,以各分院(办学点)和专业协作委员会等为组织实施单位,采用跨界模式,坚持多元主体参与课程体系建设,有效提高了课程体系建设水平。制订了44个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指导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51门院级精品课程,指导相关学校开展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了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依托专业协作委员会组织开展需求调研,提出院本教材建设意见,学院根据指导意见制订教材建设规划,同时对教师立项开发教材过程予以充分指导,对教材编写进行监督,组织“行、企、校”专家评审,并定期收集使用情况数据便于及时修订或再版。近几年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专业协作委员会、出版社、企业专家、学校骨干教师等共同参与了院本教材的开发,现已有院本教材102本。由于多方参与、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开发教材能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教材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极大地促进了课程体系建设。

三、过程导向(PROCESS-O)

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是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起点,实施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从教育目标来看,不仅仅是培养一线岗位的一般操作人员,更多的是培养智能型操作人员、一线岗位的管理人员等,培养的是“工匠”型人才。在理论教学方面,要达到高等教育的层次。实践教学方面,不仅要求学生会操作,而且要求学生在掌握经验技能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策略技能,在会做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发展、创新。可见,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四维特征(详见表1)。因此,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应体现“高素质、重应用、重技术技能、重现场”的要求,人才培养定位要体现“培养层次的高等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技能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特征。

由此可见,要适应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性要求,就有必要开发和构建相应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体现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江苏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紧紧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通过校企合作对传统“知识本位”学科体系进行改革,以岗位需求为依据、工作任务为载体,积极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課程体系,并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将“双证书”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系统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教学达到1500学时以上,建立了从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校内到校外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实现了教学任务与典型工作任务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要求对接,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

四、一体设计(WHOLE-L)

(一)院级层面的一体设计

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江苏联院从全院角度出发,将院级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协作委员会及各分院和办学点视为一个整体协调系统,同时充分利用政府及行业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在课程体系建设时形成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良好的信息联通渠道。作为一个有

图1江苏联院课程体系一体设计示惹图机整体形成共同的课程观和课程目标,讨论规划各个阶段衔接的课程标准体系,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选用上进行统一协调。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从全局视角出发,集中有效资源,对课程体系建设的各要素进行统筹协调,坚持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等原则,有效解决复杂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使五年制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功能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体现出整体性。(详见图1)

(二)学生生涯层面的一体设计

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年龄小、可塑性强等特点,发挥五年一贯的长学制优势,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渗透生涯意识。课程内容选择遵循专业性原则,使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坚持将专业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五年学程中,突出专业性,统筹安排专业实习、专业单项实训、专业综合实习、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等实训环节。这样使学生得到五年连续专业学习和长周期培养,有效延长了职业技能训练时间,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比较复杂的高技术、高技能。同时,开设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形式多样的工学结合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综合职业素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从而更加有效地培养复合型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从教育生态学、学生长远发展的视角思考课程体系建设,结合用人单位和职业人的视角,强调通识教育,构建和完善适应学生特点的“成长式”课程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现阶段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关注课程教学与学生终身发展的匹配,实现职业教育课程观与素质教育课程观的有机融合,为五年制高职学生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由学生向准职业人转换提供良好的保障。

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针,充分利用学生年龄小、学制长的特点,科学安排五年学程,整体设计课程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架构。(如图2所示)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财经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法律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议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