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数学之旅
——“农家小院”教学思考
2017-06-07隋桂芝
◇隋桂芝
“农家小院”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除法”中的内容,主要是表内乘、除法的综合应用,是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求商后的一节综合练习课。
在农家小院的主题情境下,教材设计了四个问题,问题1“说一说,你能提出哪些可以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问题2“算一算”,引导学生整理提出的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3“黄瓜的高度是青椒的几倍”,探讨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问题4“找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沿着教材问题串的设计路径,展开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设置了以下学习目标。
(1)结合“农家小院”的具体情境,经历寻找信息、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巩固除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乘法、除法与倍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同伴交流解决问题及与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寻找数学信息有窍门
课始,教师出示主情境图(如图1),与学生展开学习。
图1
师:请用数学的眼光认真观察这个农家小院,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有20个南瓜。
生:青椒的高度是7厘米。
生:黄瓜的高度是35厘米。
生:左边的墙上挂了6串玉米,每串有8根玉米。
……
师:有好多数学信息,请同桌两人合作,把数学信息记录在作业纸上。
鼓励学生自主观察,并尝试记录信息,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不易,怎样做到信息不重复、不遗漏是需要一定策略的。基于这样的想法,在学生初步记录信息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是如何记录信息的。
师:谁来说说,你们是如何记录信息的?
生1:我们两人,一人观察图,一人记录。
生2:观察图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是给出的信息,哪些是图示的信息。
生3:我赞同生2的观点,图中有的信息是通过对话给出的,这样的信息比较好找;有的信息则是通过图示给出的,如小兔子和笼子。
生4:我提醒大家,观察信息时要有序,还要完整。
师:你能说说“完整”是什么意思吗?
生4:就是有些信息之间是有关系的,如南瓜有20个,每筐能装4个。
师:非常好的提醒,请大家根据刚才的讨论,再次梳理你的信息。
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寻找数学信息的经验,部分学生也能做到有序地观察图片,但从信息比较多的情境中提取信息时,大部分学生的观察还是比较零散的,很难注意到信息之间的联系。之所以在这里多花费一些时间,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有序观察情境图的基础上,要注意把相关联的信息同时进行记录,确保表达清楚数学信息,同时要描述完整。
学生收集的数学信息大致如下:①每串玉米有8根,墙上挂了6串;②有20个南瓜,每筐能装4个;③一共有12只小兔,有4个笼子;④青椒高7厘米,黄瓜高35厘米;⑤摘了54个柿子,每盒装6个。
二、数学问题里有学问
在学生能完整描述数学信息后,我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同时,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师:根据我们发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如下:①一共有几根玉米?②20个南瓜需要装几框?③每个笼子可以装几只小兔?④黄瓜的高度是青椒的几倍?⑤柿子能装几盒?
如何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的完整性呢?我带着学生进行了下面的交流。
师:根据“每串玉米有8根,墙上挂了6串”这个信息,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几根玉米?
师:谁能把这个问题完整地描述一遍?
生:每串玉米有8根,墙上挂了6串,一共有几根玉米?
师:非常好,一个完整的问题要包含已知条件(数学信息)和要求解决的问题。
师:想一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解决?
生:可以用乘法解决。
生:可以列出算式8×6。
生:还可以是 6×8。
师:为什么用乘法解决呢?
生:墙上挂了6串玉米,每串有8根,一共有几根就是8+8+8+8+8+8。所以用乘法计算,列出算式就是 8×6。
生:这道题就是求6个8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师:分析得特别好,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并想一想算式每一部分表示什么含义。
生:我列出的算式是 8×6=48(根),这里的 8表示每串玉米有8根,6表示有6串玉米,48表示玉米的总数。
生:也可以列出算式 6×8=48(根)。
生: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虽然可以列出两个算式,但是只能说是6个8,不能说是8个6。
这个学生的问题一抛出,教室里出现短暂的沉默,接下来有人提问。
生1:为什么不能说是8个6?
生2:因为是6串,每串8根玉米,写出加法算式是8+8+8+8+8+8,这里有6个8,不是8个6。
师:非常棒的解释,清晰明了,大家能理解吗?
生1:我理解了,8×6是6个8还是8个6,原来还要看图中的信息。
说实话,对这个方面的理解学生还是比较困难的,学生能利用图示,借助加法算式来理解乘法的意义,非常难得。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如何做的?
生:我们根据信息提出了数学问题。
生:列式解答,并说说算式每一步的含义。
生:还要说说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解决。
师:请根据这样的思路,同桌两人每人选择剩余信息中的1组,按照刚才的讨论过程解决问题。
按照以往的教学习惯,我会一一地提出问题,全班逐一进行解决,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大班额的教学中,能回答问题的学生往往是少数,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扮演了听众。上述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每人保证至少解决了一道题,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与经验。
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有意识地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并及时了解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况。
师:下面我们选取一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是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生1:我和生2是我提出问题,列式解答,生2说说这个算式的意思,我们两人再交换一下。选择的信息是“有20个南瓜,每筐能装4个”,提出的问题是“需要装几筐”。这道题可以用除法来算,因为是求20里有几个4,列出的算式是20÷4=5(筐)。
生 2:20÷4=5中的20表示有 20个南瓜,4表示每筐装4个,5表示可以装5筐。
生2:我是根据“青椒高7厘米,黄瓜高35厘米”这组信息提出问题的,问题:黄瓜的高度是青椒的几倍?列算式解答是35÷7=5。
生1:这道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所以用除法。这里的35表示黄瓜的高度,7表示青椒的高度,5表示黄瓜的高度是青椒的5倍。
师:还有谁选择了和他们一样的问题(学生举手),有补充吗?
……
接下来,我带领学生继续交流,把余下的问题解决,并尝试让学生梳理经历了什么样的学习过程。
师:想一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是怎么做的?
生:我们先寻找数学信息。
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最后列式解决问题。
师:非常好,我们确实经历了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用这样的过程解决问题。
三、算式里有故事
在我即将带领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一个学生举手,表示列出个算式,让大家猜问题,我特别感动学生这样积极思考的状态,虽然与我接下来的教学有冲突,但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停下来,欣赏学生的做法,我也特别庆幸我这样做了。
生1:我列出的算式是12÷4=3,请大家想想我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2:我猜你解决的是农家小院中平均每个笼子住几只小兔的问题。
师:请生2完整地说说这个问题。
生2:一共有12只小兔,有4个笼子。平均每个笼子住几只小兔?
生1:是的。
生2的问题,是按照情境中的数据提出的,学生可能还有什么想法呢?我继续追问。
师:还可以是什么问题?
生:我有12元钱,每本笔记本4元,可以买几本?
生:妈妈买了12个苹果,每个盘子里放4个,可以放几盘?
……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想法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思维不断向深处发展,根据一个算式,寻找生活中的例子。我又引导他们列出一个乘法算式,再来寻找生活中的例子。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就是这样慢慢增强的。但是,这需要教师多些耐心与细心,提供更多的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参与的机会,使得儿童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