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洛赫希望哲学视阈下的“中国梦”解读

2017-06-06魏俊丽

卷宗 2017年5期
关键词:布洛赫中国梦

魏俊丽

摘 要:当前“中国梦”作为一个热门话题被大家广泛讨论,回看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梦”与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布洛赫希望哲学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梦”同样也是。本文通过从具体乌托邦、尚未存在和人是希望的存在三个方面阐释了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内涵,之后从希望哲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梦”的提出、发展以及结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从而使人们能够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奋斗。

关键词:布洛赫;希望哲学;“中国梦”

习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把“中国梦”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但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以及它的发展过程、未来走势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布洛赫希望哲学中的“希望”是对人类走向更美好生活的未来的一种憧憬,而“中国梦”也同样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的一种希望,这就是“中国梦”与希望哲学的相通之处。本文则以希望哲学为切入点来对“中国梦”做进一步的解读,使人们能够清晰地了解“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1 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内涵

布洛赫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马克思主义独特的见解和独到的表达,一方面使布洛赫晚年遭受了一系列的苦难,另一方面也使布洛赫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1 具体乌托邦

当我们一提到乌托邦,大多数人总是将其与空想、不切实际等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用一种否定的眼光来看待它。其实乌托邦的原意是指沒有的地方或好地方,布洛赫则进一步把乌托邦分为抽象乌托邦和具体乌托邦,抽象乌托邦是指梦想着神话传说中“流着奶与蜜之地”和天国在人间降临,抽象乌托邦就是无客观可能性的妄想,具体乌托邦则是通过探索现实生活中暗藏的潜能或可能性来实现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可以看出,布洛赫给乌托邦赋予了积极的意义,布洛赫认为乌托邦代表的是一种希望,反应了人类共同追求美好家园的愿望,人们只有具备了这种乌托邦精神才能在现实当中找到未来发展的希望,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向前发展。

1.2 尚未存在

布洛赫所说的“尚未”不是简单地没有或绝对的无,“尚未”的反应形式是预先推定,体现在自然界之中就是“尚未形成的东西”,存在于人之中就是“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这种东西是客观存在着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预先推定意识正是建立在“尚未”的基础之上的。布洛赫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一些尚未存在的东西随着发展也可以变为存在,一些存在的东西随着发展也会变为非存在,因此人们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希望”作为宇宙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把一切都组织为一个整体或“总体”,使之奔向理想的目的地。

1.3 人是希望的存在

布洛赫认为“希望”不仅仅是单纯的“美德”或一般的“情绪”,而是“尚未存在的东西”的母腹或导线。人作为希望的主体,希望是人最本质的东西,希望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主观方面是指人在需要驱动下的内在期待意识,客观方面是指向一种客观实在的可能性,只有主观的希望和客观的希望发生关联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希望。可以看出布洛赫所说的希望并不是建立在空想基础之上的,而是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一定的依据。但即使有一定的现实可能性,希望也不一定实现,它总是和失望相伴随,我们要做的是不能放弃希望的工作,正是通过一次次的失望最终达到希望的目的。

2 从希望哲学的角度来对“中国梦”进行解读

2.1 “中国梦”的提出有其产生的现实依据

“中国梦”是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时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具体表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正如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所说,真正的希望与客观世界的潜能和趋势相关联,是客观世界的产物。“中国梦”是历史诉求和现实需要的驱动下形成的期待意识和主观希望,这是一种超越既存和现存,指向尚未存在的理想维度。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但世界上还存在许多不安定的因素,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为了有效地应对各种冲突和挑战,促进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梦的提出是必然选择,因为“中国梦”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梦,它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近代中国,广大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这就使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之后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期,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决定性阶段,我们必须要解决好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成为中国梦提出的重要依据。

2.2 “中国梦”的发展历程是在曲折中前进

1961年9月,布洛赫在图宾根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希望会失望,而且会变成失望,甚至希望在其名誉上也是如此;否则,它也许就不是希望。”[1]希望很大程度上就伴随着失望,而正是存在失望,希望很大程度上才获得它的意义,正所谓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国梦”是一种希望,那么在它实现之前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所以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我们要做好应对失望的心理准备,勇敢的迎接风险与挑战。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工业技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市场经济在提升市场活力的同时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冷漠;网络技术在加快信息交流的同时使各种不良信息大肆传播,诸如此类的情况数不胜数。现今我国不仅国内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许多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侵蚀,美国实行的扼制中国的战略以及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临海争端带来的国土安全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风险都对“中国梦”的实现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以充足的准备来应对各种挑战,我们要看得清风险,禁得住考验,未来是开放的,有各种可能性,希望和失望并存,我们要在不断的失望中和磨砺中超越失望,坚定希望。

2.3 “中国梦”最终一定能够实现

布洛赫承认即使有了希望也会失望,但布洛赫也指出人要每时每刻都富于幻想,梦想一个更美好的生活,这种生活是可以美梦成真的。同样,“中国梦”的实现也有其历史必然性。

中国的历史可以分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们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这些选择和创造活动才成就了实现“中国梦”的客观可能性。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梦”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根本保障,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指出人是希望的主体,不论何时都要注重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希望的实现。因此“中国梦”的实现对每个个体都提出了实践的要求,对于个人而言,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为集体、国家作出奉献,做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在实现自己“小梦”的同时汇聚成中国的“大梦”,从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刘晓欣,宋雅朕.潜能、趋向与可能——布洛赫希望哲学视域下重释“中国梦” [J].学理论,2014(12).

[2]杜敏.布洛赫希望哲学视野下的“中国梦”解读[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8).

[3]郑丽娟,何友鹏.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J].湖湘论坛,2016(4).

[4]谢景海.布洛赫希望哲学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5).

注释

[1] 梦海.我们渴望生活:恩斯特﹒布洛赫与希望的原理[J].哲学研究,2007(06).

猜你喜欢

布洛赫中国梦
布洛赫“黑暗瞬间”的深意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试论马克·布洛赫的史学思想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