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探析

2017-06-06扶勇

卷宗 2017年5期
关键词:生产方式历史演进产业结构

扶勇

摘 要:本文依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收集和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从“一五”计划时期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已基本上改变了严重失调的状况,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轨道。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提高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历史资料;产业结构;历史演进;生产方式

1 引言

建国之初,新中国几乎是个纯农业国,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所占比例约为58.5:25.9:15.6。这样的比例结构,甚至低于库兹涅茨所描述的“标准结构”中最贫困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国民经济的三年恢复时期,国家经济工作的中心是恢复生产、增加供给、稳定市场、调节供求,为下一阶段进入大规模的建设打好基础。通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解放前的最高水平,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一些供给严重短缺的产业得到了加强。虽然从总体上看,旧中国留下的产业结构并未得到较大的改观,但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却是趋于优化的,并具有十分明显的变化和时代的特点。

随着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全面建立起来。1953-1978年期间,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得到了强化,产业结构总体上在失衡中演进。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演进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即“大跃进”、“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和“洋跃进”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2 封闭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化探析:1953-1978

“一五”计划(1953年至1957年)期间,在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这个中心任务的同时,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3年的45.87%下降到1957年的40.26%,第二产业由23.36%上升到29.68%,第三产业由30.76%下降为30.06%。产业结构的这种演进是符合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当然,这种演进主要是由“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所要求的,同时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所要求的。可以看出“一五”时期的产业结构是趋于优化的。其决定因素主要在于:第一,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成功,在改造的同时实现了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第二,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计划经济体制也逐渐建立了起来,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势也便发挥了出来,这使得该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第三,“一五”后期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运动方式,并以生产为中心进行,虽然时间不是很长,影响也不是很大,但这为所有产业奠定了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第四,“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在实现这一任务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有利于各次产业发展的措施。在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同时,也注重发展轻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各次产业;重视从苏联、东欧以及其他国家引进人才、资本、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国外资源;在重点建设重工业的同时,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等。

在1958年至1978年间,曾经出现过两次以行政性分权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变动,其结果并没有触动以行政指令为主要手段的计划经济体制,反而使它得到进一步强化。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曲折的变化过程,总体上是趋于严重失衡的。从1958年开始的连续3年的“大跃进”,结果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1960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7年的40.3%猛跌至23.4%,第二产业由29.7%猛升至44.5%,第三产业由30.1%上升到32.1%。这些数据表明:第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二产业发展过快,第三产业上升过于缓慢。总之,产业结构处于严重失衡状态。但从1961年开始,持续进行了5年的经济调整,到1965年,第一、二、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又依次转变为37.9%、35.1%和27.0%。显然,以往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状态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扭转,并大体趋于协调。

1966年至1978年,中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以及两次经济过热,结果造成这段时间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兩次严重失衡,而且又未得到及时调整,结果导致1978年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965年37.9%下降为28.2%,第二产业也由35.1%上升到47.9%,第三产业由27.0%进一步下降到23.9%。该数据表明:产业结构失衡已经演变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1958年至1978年间,在社会生产力以及其他相关条件发生一系列变化的条件下,尤其是宏观经济政策受到“左”的思潮支配下,计划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指令性作用已经发挥到了极点,因而这成为了产业结构失衡最基本的体制根源。第二,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或许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一个极其有效的重要战略,但这一关系到经济全局的战略却被盲目地、片面地、长期地延续下来,使其本该具有的积极作用走向了其反面,这成为了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重要根源。第三,在1966-1976年期间,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导致政治运动取代了生产,这种状况导致了各次产业失去了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宏观环境,而且也成为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重大障碍。第四,由于国内外因素特别是国际因素的影响,国内大部分地区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结果造成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当然也难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第五,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才能创造价值,而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其他产业均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不创造价值。因而,当时严重存在着“轻非物质生产部门、重物质生产部门”的政策偏好。上述因素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造成这段时间的产业结构趋于失衡。当然,这是就该期间总的趋势而言的,并不否定这期间产业结构有趋于改善的情况。

3 开放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化探析:1979-2011

3.1 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产业结构

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工商业体制改革都是从农村开始着手的。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在农业改革的同时,农村的乡镇出现了大量的个体手工业、商业和乡镇企业,随后慢慢形成了中国的民营企业。期间,特区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1978-1992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工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恢復,基本实现了工农业产品相对富足的过程。在这一阶段,第一产业由1027.53亿元增长到5866.6亿元,增长了5倍多,第二产业由1745.2亿元增长到11699.5亿元,增长了近7倍,第三产业由872.48亿元增长到9357.38亿元,增长高达11倍,三次产业之比由28.1:47.9:24.0转化为21.8:43.5:34.8。但这一时期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产业结构比例都是不稳定的,尤其是经济增长波动性极大,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经济转型与经济政策引起的。具体原因有:一是受左、右思潮的干扰;二是农业受气候的影响;三是没有先例可循,缺乏经验,在试错中前进。

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时期的产业结构

1997年到2002年这段时间为国有企业改革、调整时期。经过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一方面使原有大型国有企业增强了活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小型国有企业改制,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利用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拓展了国际市场,进而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平稳高速增长,使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经历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3年的“非典”考验之后,2003年,国民经济增速为10%,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2.8:46.0:41.2,显然这一比例比1993年的19.7:46.6:33.7更加趋于合理,即农业比例大幅度下降,工业比重基本平稳,第三产业大幅度上升。

2005年至2007年期间,中国连续三年再次发生经济过热,经济增速依次达到11.4%、12.8%和14.3%。因此,中国政府从2008年开始对经济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但这次调整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与以往相比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国内经济周期从1999至2007年连续9年的上行阶段很快进入了下行阶段,而且来势非常迅猛;2008年国内自然灾害严重,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2007年第三季度遭遇了二战之后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结果造成2008年、2009年经济增速迅速下降为9.6%和9.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也由2007年的10.8%下降到2009年的10.3%,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47.3%下降到2009年的46.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41.9%上升到2009年的43.5%。显然,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2010年与2011年为“十一五”与“十二五”规划的转换时期,在“调结构、稳物价、保增长、促和谐”的目标下,实现了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从2008年底全球共同以超常规刺激政策应对金融危机到2009年底已经一年多的时间,全球金融市场基本上恢复到雷曼兄弟倒闭之前的水平,全球经济进入所谓“后金融危机时期”。该时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尽管出现了“蒜你狠”、“豆你玩”、和以棉花等农产品为代表的消费品价格的不断上涨,中央接连出招稳定消费价格,打出了给力的政策“组合拳”,不仅实现了物价的理性回归,而且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和2011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0.4%和9.2%。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8年的10.7%下降为2010年的10.1%,第二产业由2008年的47.4%下降为2010年的46.8%,第三产业由2008年的41.8%上升到2010年的43.1%。然而,中国2011年的产业结构与2010年相比,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一五”(1953-1957年)计划的指导下,中国加大了对工业的投资,尤其是重点发展了重工业,这为我国建立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产业结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重工业发展过猛、过急,产业结构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第二次产业发展速度过快,而第一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结果造成了“大跃进”时期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调。但经过1961-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中国的经济得以全面的恢复,产业结构又重新变得相对协调了。“文化大革命”及结束后两年(1966-1978年)的这一时期中,中国在经济发展上主要是执行以备战为中心的建设指导方针,因而该时期中国的产业结构显示出了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我国经济上执行的基本政策仍延续了“文化大革命”的做法,结果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并没有改变。显然,1953-1978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是农业增长缓慢,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超前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这一时期中国的产业结构是一种依靠指令性计划推动的重工业主导型结构。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中国的产业结构逐渐转向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改变了以往优先重工业的战略,确立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的调整方针,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发展的任务从以数量扩张为主转向以素质提高为主的新阶段,产业结构由比例失衡逐步得到了优化。

参考文献

[1] 姜建华,邓强. 新中国产业结构研究思想演进路径分析[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2] 段文博. 资源约束下的日本产业结构演进研究[D]. 吉林大学 2009

[3] 杨超,范方志. 外资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J]. 理论参考. 2005(11)

[4] 黄少达,郭卫东. 中国产业结构的状况、问题与对策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2(S2)

猜你喜欢

生产方式历史演进产业结构
欧美国家媒体自律制度的发展和革新
论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浅析彝族花腰服饰图案在锡工艺中的运用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演进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