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建设视域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2017-06-06邱馨仪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4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传统文化

摘 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的力量和作用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十八大以来他提出了一系列阐述文化价值和意义的新论断,他对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根基,显示出了其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本文在党的文化建设视域下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为出发点,浅论我国在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几方面问题。

关键词 文化建设 传统文化 批判继承 创新发扬

作者简介:邱馨仪,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212

在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曾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11月在山东曲阜孔庙考察期间,提及传统文化时曾经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若要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中审视,需要我们“一分为二”理性地对待,并有选择性的传承。

要将传统文化的精华用于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变化并加之以创意使之与现代化的需要相契合。要在良莠不齐的源文化中独具慧眼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并根据时代的需要,补充新的含义,开拓发展新的精神,使其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需要,成为中国当代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能够适应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文化。

一、促进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发展相融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密切联系时代发展大趋势,全力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潮的当今时代,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全局角度考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使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清楚明了地提出了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其内涵主要指向“和谐”二字,不仅在于人与人之间,更在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共处的“和谐”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以和为贵”这一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如出一辙,似乎出乎意料却又理所应当,“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时期和谐文化既内化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又外化于全球视野下多元共生、求同存異的发展理念,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发展的融合中这一契合自然可谓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和”的思想同样影响到了我国方针政策的制定,我国的外交政策所遵循的原则之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是如今国际社会认可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二)合理顺应现代文化新发展,有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迈入21世纪后,社会生活的科技化、现代化发展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的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网络应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以对外传播、我国国际形象得以良好塑造的重要渠道。在这样的机遇下,我们需要合理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要使“互联网+”更深一步结合于传统文化之中。发挥高科技手段的正面作用,主动对外输出具有本土特点的优秀文化,让世界对中华传统文化心向往之,让网络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

与此同时,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催生了众多行业雨后春笋般的发展态势,能否合理顺应现代行业的发展,有效地传承优秀文化是更应该值得考究的问题。可以看到,如今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在各行各业中发现,例如企业的品牌商标形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邮政)的设计中都包含了中国传统的纹样和元素;服装设计行业的设计师越来越多的将中国元素运用到服装设计当中并走出中国走向国外,这其中并不仅仅代表着对于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更是传统文化的发扬;若说完美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当属2008年北京奥运会,无论是奖牌、吉祥物到开幕式的精心设计都具备了浓烈的中国特色,都包含着人民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使命的良苦用心;2016年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文艺晚会,借助着现代化、科技化的手段,从中国极具传统特色的水乡文化到与世界各国艺术的完美交融,国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以兼容并蓄的文化内涵使传统文化的发扬更上一层楼。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力量,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因此,多样化与丰富性是共存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中的。

(一)使用多样化手段普及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组织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例如组织节庆文艺汇演、元宵灯展、赛龙舟的传统活动,也有为京剧、黄梅戏等国粹兴办民间艺术学校,举办展览会、演出等等不同文艺形式的文艺作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入群众生活,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活动。其次,通过多种途径的广泛宣传,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喜欢优秀传统文化。例如通过编写可读性较强的书籍杂志、拍摄电视专题片及纪录片、电影,在报刊上开设专栏等各种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为宣传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做贡献。近几年来出现的纪录片《大明宫》、《我在故宫修文物》、《南宋》、电影《百鸟朝凤》、《塔洛》等对中华传统文化没落的呼吁声渐渐增强,不难看出,在党中央的重视与监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日益成为重点文化建设任务。

(二)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开展

首先,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需要抓好全民教育,特别要以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其次,抓好全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改造完善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作为拥有56个民族融合的国家,要积极鼓励各个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争取平衡人口众多的汉族与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能够融合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才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

(三)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

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东西方文化在日益频繁的交往中各自呈现了不同的精神内涵与文化特色,尤其对于正在发展中的中国而言,西方文化随着科技水平的现代化在传播过程中呈势如破竹之态涌入中国,西方节日在中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的关注,情人节、圣诞节等在中国的普及速度渐渐赶超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速度,日本韩国甚至也在对外宣称自己的国家真正继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更让人震惊的是我国的传统发明被韩国领先一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诸如孔子、屈原这样的我国历史人物也被韩国宣称属于自己国家……在传统节日对于群众的影响力日渐式微的形势下,我们需要重新回头审视我们的传统节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怎样的问题,在包容国际文化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同时同样不能失去属于中国独有的特色文化,即我国的传统节日的发展途径在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进程中需要不断创新性地传承与主流平台正确的宣传引导,才可以使我国传统节日重新回归人民内心,也同样可以走向世界,在国际平台拥有中国的文化话语权。

(四) 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深入结合

大力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也是响应十八大“推动文化产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号召。但应该注意到的是,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的过程中,要避免传统文化的“向钱看”,与现代产业结合的过程中势必会因为经济效应使传统文化趋于利益化、形式化,要真正怀抱着发展振兴我国文化产业是为了更有效地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初心,激发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更进一步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五) 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特别阐述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意义,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岳川在《文化输出》中说:“大国崛起的精神现代化与国家文化安全紧密相关,中国精神现代化应该全面展开,中国现代化必须从本民族高度想人类共同高度出发,坚持文化拿来输出中国的自主创新。”

首先,需要扩大对外宣传途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对外翻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从古典书籍《诗经》、《楚辞》到中国现当代作品;开发一批在境外长期巡回演出的演艺产品,宣传京剧、杂技、民乐、书法等民族艺术精粹;在世界各地开设汉语学习课程,创办孔子学院,举办各种形式的中文比赛,例如汉语桥之类的可以吸引众多国际友人兴趣的国家性大赛。其次,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利用重大国际活动契机,充分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开展文化年、文化节、“感知中国”等品牌活动。最后,加大文化输出力度,开辟文化市场的国际领域。提升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和质量,办好国际性展会。例如,中国文联为配合第59届联合国人权会议的召开,在瑞士、日内瓦胜利举办的“中国藏族服装服饰暨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摄影展和“当代中国”书画展等活动,而且还加入了“国际艺术理事会及文化机构联合会”,为中国马戏团、杂技团提供了在美国、俄罗斯、匈牙利和挪威表演的机会,积极争取国际艺术话语权。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性思考

首先,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始终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但如果一直混淆并难以认清精华与糟粕,“取”和“去”的说法就会失去其真正价值。近些年中国某些地区打着回归传统文化的幌子创立女德班,为年幼的女孩裹小脚,这实则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当做了精华。由此可见,我们身处在如此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中,对于文化的吸取与扬弃,直接导向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绵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其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价值观念和道德精髓,都需要我们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進行理性谛视,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使其更好的助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具备合理的创新转化性。不能用博物馆心态看待传统文化,也不能用盲目崇拜的心态阐释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用现代意识、观念和方法阐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将传承与创新得到有机的结合,传承应是转化性传承,发扬是创新性发扬。没有转化的传承会导致墨守成规和邯郸学步;没有创新的发展会导致简单堆砌和数量扩张。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党校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共党史文献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3]王岳川.文化输出:王岳川访谈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陈来.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北京:三联书店.2015.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传统文化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