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言语形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17-06-06蔡红蕾�オ�
蔡红蕾�オ�
[摘要]以言语形式为语文教学立足点,教师积极开展言语实践,指向言语表达,力图从发掘言语形式实践点、基于文本言语形式实践点进行教学设计、基于文本言语形式实践点进行课堂教学这三个方面,探讨基于文本言语形式的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言语形式;实践点;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0602
观察一些课堂教学现象,我们会发现一些语文课偏离了语言文字的特点,脱离了言语形式来学习言语内容,其实就是让学生在一座空中楼阁中学习语文,语文课似乎越来越缺失了语文味。教师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依托文本的言语形式,使学生在对言语的感受、积累、运用的过程中,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文能力,从而有效提升语文素养。
一、寻找文本的言语形式实践点
言语形式实践点要立足于文本内容。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离不开文本内容这个依托,离不开文本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要素这个核心问题。
在言语形式实践点的发掘过程中,我们发现言语形式实践点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典型的言语形式,如佳词妙语、精美语段和谋篇技法等,选点须因文而异,符合学情,少而精。以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为例,《春》是一篇构思精巧、语言精美、富有诗情画意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这篇文章的言语形式实践点有很多,比如行文思路、叠词的运用、写景的顺序、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我们发现《春》是被安排在第三单元的首篇,首先根据学情(七年级新生),并参看课后研讨与练习,再根据单元目标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目标,最后我们将这课的言语形式实践点确定为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突出景物的特点。
教师应该形成“言语型”的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语文的本体是言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言语的能力,言语性才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因此,语文教学要从鲜活具体的言語作品出发,把它当作生命的活体,着眼于言语形式,着力于言语实践,指向于言语表达,相融于工具人文,引导学生走进言语精微隐秘的深处,以心灵感知言语,以生活观照言语,以活动激活言语,在言语实践中获得言语颖悟力,习得言语发展力。言语形式实践点的确定,重构了教学内容,明确了教学方向。
二、基于文本言语形式实践点进行教学设计
重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只是指向言语学习的课内现代文教学的前提条件,如何将言语形式实践点融合到教学中,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获得言语颖悟力,习得言语发展力,才是重要的一环。
(1)教学设计要有整体构思,明确言语形式教学的目标。每一篇课文的备课,教师都要思考并设法引导学生感悟:本文写了什么?(理解课文内容,获取阅读信息)是怎么写的?(了解基本写法和突出特点)为什么这么写?(感知言语表达)为什么写得好?(探寻作者的创作源泉及思路)
(2)言语形式教学设计应与内容有效整合。言语形式教学不能撇开文本内容单独教学,应在内容教学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品味言语形式,在理解词句意思的同时体悟其所起的作用。
(3)言语形式教学设计要注意从理解文本的内涵入手,相机突出学习言语的表达形式,注重写作手法的学习,做到读写结合。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描写,写景叙事很有特色。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研读文本,学习方法”部分):
1.研读文本,学习方法
(预学单第三题)PPT展示学生预学习作(习作要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点点滴滴的回忆,请穿过时光隧道,将你的童年再次展现);请学生读习作,并评价。
2.学习文本中写景叙事的方法
PPT:请用“百草园的描写,妙就妙在”这样的句式,说说作者是怎样把这种快乐、趣味表达出来的。
(1)生品读,找方法。
课文第二段:a.准确用词。“碧绿的菜畦……”——形容词+名词;“碧绿的……”抓住了事物的特点。b.调动各种感官。“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视觉;“油蛉在这里低唱……”——听觉;“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触觉;“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味觉。c.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油蛉在这里低唱……”——拟人;“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比喻。 d.写作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不必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是整体,“单是……比桑椹要好得远”是局部。
课文第四段,准确地运用动词:运用了“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这些动词描写捕鸟的全过程。
(2)师随时板书。
3.PPT展示学生预学习作
采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文本中写景叙事的方法。
4.运用方法
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学生运用这些写景叙事的方法修改预学单上的第三题。
这个教学设计首先明确了这篇课文的言语形式实践点,即“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叙事方法,并体会课文写景叙事的精妙”,为言语形式教学提供了切入口和教学方向。
从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教师在学生已经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是如何将这个乐园的“乐”表现出来的,用“百草园的描写,妙就妙在”这样的句式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言语形式。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品味言语形式,在学习言语形式的同时体悟到这样写能体现出百草园里的无穷乐趣,更能体现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和留恋之情。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言语形式的教学有机融合。
教学设计第四板块的第二、三环节,都是灵活机动的,即体现了“学为中心”的宗旨。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细读理解,将信息进行加工整合,从内容、词句的理解中感知了言语表达形式,而这些言语形式都是学生自我领悟归纳的,因此对于这些言语形式的运用,学生显得更为得心应手。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即教学设计的第五板块,亦实现了“授之以渔”“为我所用”的目的,也实现了读写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三、基于文本言语形式实践点进行课堂教学
1.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反复推敲斟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推敲斟酌,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
教学《最后一课》时,可通过以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我——我——”为言语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为什么用了两个破折号?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抓住这样的字词细细品味,既能品出浓浓的语文味,又能品出淳厚的人文感觉。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
如《春酒》,笔者是这样教学的:
师:“我”喝春酒的心情是怎样的,可以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
生:“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说明很想喝到春酒,“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说明很喜欢。
师:为什么比喻成“蜜蜂”,而不是比喻成企鹅、小猪呢?
生:自己是蜜蜂,那春酒就像蜜一样甜。
生:喝春酒的方式也和蜜蜂一样,采了东家采西家,很敏捷,又忙碌又可爱,而企鹅、小猪就没有这样的特点。
师:我们请同学把那种高兴的劲儿朗读出来。
2.抓文章中典型优美的句式、语段,培养学生语感
抓文章中典型优美的句式、语段,发挥想象,反复朗读,感受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时,可抓住文中“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排比和反复的言语形式实践点,引导学生感悟句子所带来的节奏和强烈的情感。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多种形式的轮读感受到了这种强烈的情感,同时也学习到了这样的言语形式。
3.由学习言语的形式切入,将言语内容的理解渗透其中
不同的用词有着不同的言语内容。如教学《济南的冬天》第三小节时,问学生:同样是写雪为什么落在不同的物体上时用的動词却不一样呢?“山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通过品读,学生明白了作者描写了雪景色彩的变化之美,也可见作者用词的巧妙以及匠心独运。
不同的句式有着不同的言语内容。《春》这一课中赏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嫩嫩的,绿绿的”这个句式很有特点,本该用在“小草”前面的,为什么放在句末呢?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两个句子的特点。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可以感悟到同样是表现小草的特点,“嫩嫩的,绿绿的”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这样写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4.抓文章的谋篇布局,学习特殊的写作手法
抓文章的谋篇布局,学习特殊的写作手法,做到读写相结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与此同时,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在习得方法后,最终将言语形式为我所用。
《爸爸的花儿落了》行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爸爸爱花,另一条是毕业典礼。前者是主线,在作品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后者是副线,是为情节的发展有序而设的,它对主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线索在文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把握线索是如何将文章的材料组织和串联起来,并贯穿于全文始终的。当学生初步理解了这种写作技法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采用一条线索进行习作,写成后与一篇没有线索的习作进行比较,再次让学生明白线索有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的重要作用。
这是笔者对阅读教学中言语形式的初步探索,至少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得到了落实,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孙晋诺.言语形式:阅读教学的取向[J].语文知识,2016(19).
[2]潘震蓉.关注文本言语形式,实现读写结合[J].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2016(4).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