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探索
2017-06-06李毅李吉彬
李毅+李吉彬
摘 要:生活实践既是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场域,也是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和归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要以大学生日常生活作为研究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他们生活中的需求,关切他们的切身利益,将价值目标细化为日常行为规则,实现培育内容转化为他们的生活实践来展现其存在的意义。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制度化设计,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认知、诉求等思想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进行无缝对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设计;班级积分制
本文系2016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日常生活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6-D-0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文化育人、制度建设”,这就明确要求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紧密结合大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坐而论道,而应体现在每个大学生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行动中。在高校中如何挖掘大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教育资源,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使他们在实践中感知、领悟和践行,使之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进而真正实现大学生的行动自觉就成为了技术性很强的现实问题。
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具体内涵细化成具体规约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仅仅是写在文件和报告中的抽象文字,它将充分融入到大学生生命个体的学习生活,成为指引大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的价值指南和行为准则,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笔者结合日常工作实际进行了有益探索,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德育功能,在大学生班集体中推行班级积分制管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大学生班级规约,通过《班级积分制管理条例》的制度设计,把规约变成具体的班级积分条目,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守则,有效引领青年学生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推動者,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1 实施方法与过程
1.细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拟定科学的积分条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取材于生活,就是要实现其内容的现实化诉求。来源于现实生活,就要全面的审视大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方面,以其在生活中所碰到的思想和道德上的问题为出发点,以他们身边的人或事为内容,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增强他们的生活体验感,引发他们的道德思考,从而影响他们的道德行为,这样就能够实现提升他们思想素质的目的,以此来增强个人的幸福程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结合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根据大学生日常生活状况,笔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组词语进行内涵解读和细化,建立“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人文实践、身心和谐”四大积分模块,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一个模块再具体解构成若干个考核指标,根据该考核指标的要求,再具体列出详细的积分考核条目。如“思想品德”积分模块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诚信、法治、自由”8组词语,在此模块下建立“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法纪观念”等考核指标,根据以上考核指标的要求列出诸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参军入伍,参加第一轮体检者加2分,入伍成功者加5分;在各类网络平台积极弘扬正能量贴者加2分,发表不当言论,造成不良影响者扣5分;在地铁上主动让座者加2分”的积分条目;如“科学文化”积分模块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词语,拟定的积分条目有:“个人学习成绩较上一学期专业排名提高25%以上,加2分;每周上课抽点,出现迟到早退现象,每人次扣1分,缺勤每人次扣2分”等。这样就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具体细化,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进行无缝对接。
2.建立测评标准,实现班级GPA结果的客观公正
现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过程中,对学生日常思想行为的评价以定性为主,并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效果进行量化分析,无法对学生的思想实效进行客观直接的评价。为此班级积分制的有效推行,需要建立完善的测评标准对大学生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进行定量测评。为此笔者根据四大积分模块观测指标在班级积分制所起导向作用的程度不同以及融入的效果设置各自权重分值。设定思想品德占30%、科学文化占40%、人文实践占20%、身心和谐占10%,每学期结束后对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人文实践、身心和谐四个观测指标各自的正负分值进行相加得出一个总分,然后根据总分算出相应的绩点分。如:思想品德这个指标在学期结束后,最终算出总分为105分,其对应的思想品德绩点分为3.8。这样每学期班级积分制管理综合测评结果(记作F)是思想品德测评绩点分(M)、科学文化绩点分(E)、人文实践绩点分(C)、身心和谐绩点分(T)的加权之和,其计算公式为:F=M*30%+E*40%+C*20%+T*10%,最终就算出了每个班级的GPA,通过这种测评标准计算出的班级GPA则比较客观和公正。
3.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日常生活是真真切切的,实实在在的存在,是可被人感知和体验的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重生活,注重大学生的利益诉求,才能真正触碰到人的心灵,形成富有成效的教育。为此笔者将班级GPA结果作为班级评选校优秀班集体、优秀团支部、发展学生党员数多寡等各类荣誉的依据。同时《班级积分制》也会同时生成每个学生的个人积分,个人积分高低也决定了学生各类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评选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极大激发了学生积极践行积分条目,自觉主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开发班级积分APP,实现班级积分管理智能与便捷
伴随着数字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阅读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属于数字化网络化生存的一代,因此要广泛利用公民媒体,深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根据大学生日常使用手机移动客户端的特点及便于学生随时随地申请积分,实时动态了解自身积分和班级积分情况,根据《班级积分制》的实施要求,笔者组建技术团队开发出班级积分APP,这样实现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线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线上申请个人积分的有机结合,不仅实现了班集体的智能化管理,也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2 成效与经验
“班级积分制”实施以来,学校积极推动,班集体成员踊跃参与,已取得一定成效。班级积分制管理不仅有效改变目前高校班级管理弱化的现状,充分发挥了班级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功能,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班集体,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当中,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触可感,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落细、落小、落实。
1.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生命的滋养
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不会在纸上谈兵中形成和发展,也不会在天马行空中凝练和升华,而要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培育和践行。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能靠一味的灌输来进行,是要达成“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即在生活实践中实现教化和学习,可以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校园生活等,在其中丰富阅历,并适时地给予一定程度的指导,这样他们才会有更深、更久的回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凝练而成,通过班级积分制,将抽象的价值观进行具象化生活化,转化成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生活细节,使大学生在践行班级积分条目过程中实现自我生命质量的提升,在不知不觉中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关注大学生利益诉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应当付诸于大学生生活,必须要以生活作为研究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他们生活中的需求,针对生活中容易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来进行研究。在生活中,要求培育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注重生活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班级积分制深入挖掘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利益关注点,充分发挥各类评优激励手段,实现大学生合理的利益诉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融入其中,引导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个人的行动自觉。
3.发挥班集体德育功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集体建设
大学里的班级是一个行政单位,是学校的细胞性组织,更是大学生生活与发展的空间。班集体就伴随着大学生的四年生活,大学生感受班集体的温暖和精神力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并固化,班集體以其特有的德育功能,引导着学生个体的生命自觉与自我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要牢牢把握这一重要载体。通过班级积分制,能够体现班级积分分值的动态变化,实现对班集体成员产生群体压力,影响班集体成员的思想意识,及时修正班集体成员的行为习惯,充分发挥班集体教育的渗透力和约束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融入到班集体建设,充分发挥出了班集体的育人功能。
4.紧跟新媒体时代步伐,充分发挥各类媒体育人功能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己渗透到各个领域。当前,新媒体的应用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我们要紧跟新媒体的步伐,充分发挥它所带来的机遇,围绕大学生日常生活实践,根据他们的生存状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学习的实践探索中,要深入挖掘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班级积分APP软件的推行,不仅实现班集体管理的高效便捷,也进一步推动了大学生随时随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参与性。
3 展望与改进
日常生活是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人们对某一理论的认同主要是从日常生活的习惯、经验出发,并通过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细微之事来验证该理论是否可信、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日常生活,又必须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以帮助人们提升认知日常事物的理性程度,在关系个人、社会、国家发展的问题上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为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奠定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日常生活的价值目标、价值诉求和价值准则,帮助人们克服各类非理性思想观念的影响,进而引导人们实现从自发到自觉、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班级积分制实现了把抽象的词语化为鲜活的行动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浸润他们的精神世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积分条目的无缝对接,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入。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与《班级积分制》积分条目的无缝对接,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形渗透,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班集体这个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了,实现了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量化考核,真正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学生通过手机移动端随时登录班级积分APP,及时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生活状态,及时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根据积分条目指引,逐步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靠近。
不过,在推行《班级积分制》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如何真正结合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细化成具体的积分条目,需要进一步的拟定。尤其是所拟定的积分分值如何体现更加的客观、科学、合理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完善。在未来的实践探索中,将拟定更加详细的积分条目及合理分值,在学生利益关注点和情感共鸣点上做些文章,让大学生更加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吸引力、亲和力,在班级积分APP功能软件上进一步完善。
总之,生活是人赖以生存和成长的舞台,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与此相关的培育的原材料。价值观培育的生活化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价值观培育的资源,让他们在生活的积累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在踏进社会时,正确看待、处理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意味着这方面的培育突破并走出学校这个系统,向日常生活回归。
参考文献
[1]苏景荣,叶荔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问题探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07).
[2]张红霞,谭春波.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5(22).
[3]朱晨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日常生活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14(10):144.
[4]杜向民.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