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的职业自我概念:实然水平及提升策略
2017-06-06蒋梦琪石伟平
蒋梦琪+石伟平
摘 要 采用自编的职业自我概念四分量表,从职业身体自我、职业个性自我、职业目标自我、职业能力自我、职业支持自我、职业信息自我六个维度对选取的6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高职学生的职业自我概念的均值为2.83,高职学生的职业个性自我水平最高(M=3.01),职业信息自我水平最低(M=2.65),专业、原毕业学校以及实习经历是影响高职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主要原因。学校应通过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强化对高职学生职业信息自我指导、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等策略,全方位、多角度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水平。
关键词 高职院校;高职学生;职业自我概念;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5-0057-05
一、问题提出
“职业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及职业人格特征等的认识,是影响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职业自我概念”由美国职业心理学家舒伯(Super,1957)提出,他认为“职业自我概念是个体整体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自我概念对个体的职业选择以及职业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1]。在舒伯的理论基础上,台德曼(Tiedeman,1963)提出,个体职业心理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所做的一连串职业决策的综合,也是个体职业自我概念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过程[2]。
不同的研究者对于职业自我概念的结构有着不同的角度和见解。舒伯(1957)将职业自我概念概括为能力、人格特质、价值观、自尊和自我效能5个维度[3]。此后,霍兰德等人(Holland, Daiger & Power,1980)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编制出职业评定量表,包括“职业确定、职业资讯、职业困扰”这三个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职业自我概念越清晰[4],这三个量表注重考量影响个体职业决策的因素。贝尔诺等人(Jean-Luc Bernaud, Jean-Philippe Gaudron,Claude Lemoine,2006)用5个开放性问题评估个体的职业自我概念,包括自己的技能、个性特点、职业兴趣、对实现职业目标有帮助的个人特征和他们未来需要发展的个人特征五个方面[5]。虽然国外这些关于职业自我概念的结构研究可作为国内职业自我概念测量工具的参考依据,却不足以对所有样本做出解释。因此,国内有台湾学者林幸台和林清文(1997)编制的“职业发展量表”,包括“职业计划、识业探索、职业决策、认识工作世界”这几个维度[6];而大陆地区关于职业自我概念量表的研究相对较晚,王卫一(2004)编制了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问卷,包括职业能力、职业决定、职业现实、职业适应、职业抱负、职业兴趣、职业评价、职业准备、职业设计;李洁(2005)编制了大四学生职业自我概念问卷,发现大四学生职业自我概念有六个因子:表显自我、发展自我、动力自我、支持自我、个性自我、职德自我[7]。
依据以上学者对“职业自我概念”的研究维度,以及对学生群体“自我概念”的研究,本文得出:职业自我概念包括职业生理自我、职业心理自我、职业社会自我这三个维度,进一步分解出六个二级维度,包括职业身体自我、职业个性自我、职业目标自我、职业能力自我、职业支持自我和职业信息自我。其中,职业身体自我是个体对自身的性别、外貌、身高、年龄、形象、气质、体能等的认知;职业个性自我是个体对自身的职业性格、兴趣、价值观等的认知;职业目标自我是个体对自己未来想从事的工作、职业、岗位的认知;职业能力自我是个体对职业中自己的通用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的认知;职业支持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职业中来自外界支持的认知;职业信息自我是个体对自己所掌握的职业信息的认知。
职业抉择贯穿人的一生,职业自我概念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行为,而且影响着个体的自我发展。对高职学生的职业指导并非单纯的技能指导,而在于如何帮助学生确定一个良好的职业自我概念。
将职业自我概念引入学生职业生涯辅导领域,一方面体现了国内高校职业辅导价值取向的转变,另一方面体现了职业自我概念对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推动作用。高职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分析当前高职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现状,对于高职院校调整优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教育与指导等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实证的研究范式,拟根据上述六个维度编制出一份适合测量国内高职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量表,旨在对当前高职学生的职业自我概念的现状进行剖析,推动当前高职学生职业自我概念水准的提高。
二、调研设计
(一)问卷编制
问卷采用四点计分法,选项从“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依次计为1分、2分、3分和4分。本次研究的初步设计问卷共六个维度,38个条目,通过试测进行项目筛選,以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KMO检验值为0.832,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为1.623E3(p=0.000<0.001)。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删除因素负荷小于0.4、在不同维度有相近负荷值、与所属维度相关系数小于0.4的8个题目,最后保留30个项目作为正式问卷(其中3个项目为反向计分题)。经检验,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1,其中,各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都在0.82到0.84之间,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水平,说明高职学生职业自我概念量表和各个维度层面的题项之间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可以作为稳定可信的高职学生的职业自我概念测量工具。
(二)样本选取
此次调研的样本分别来自上海市、河南永城、山东济南的6所高等职业院校,6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25份,有效率为90.3%。其中,男生137名,女生188名;大一学生98名,大二学生115名,大三学生112名;文科类(含艺术类)专业141名,理工科类专业184名。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高职学生职业自我概念总体水平及差异分析
本研究调查了高职学生职业自我概念及六个维度的整体现状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的职业自我概念的均值为2.83,介于“比较不符合(M=2)”和“比较符合(M=3)”之间;虽然高于平均理论值2.5,但是6个维度中,有5个维度的均值在2.65到2.92之间,未达到“比较符合(M=3)”的程度,说明当前高职生的职业自我概念仍需要进行优化。此外,各维度平均值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职业个性自我(M=3.01)、职业目标自我(M=2.92)、职业支持自我(M=2.87)、职业能力自我(M=2.76)、职业身体自我(M=2.75)、职业信息自我(M=2.65)。高职学生在职业自我个性认知方面较好,原因可能是随着高职毕业生跳槽、随意更换职业现象的频繁出现,高职院校加强了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且学生自己对个人兴趣的重视也为其职业个性自我带来极大的提升。而高职学生对职业信息的认知则相对较弱,表示当前学生对职业信息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通过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以性别、年级、专业、原毕业学校、家庭以及实习经历为自变量,对高职生职业自我概念进行差异检验,发现专业、原毕业学校以及实习经历是影响高职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重要因素,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理工科高职学生的职业自我概念水平高于文科(含艺术类)学生,原毕业于中职/中专学校的高职生的职业自我概念水平高于原毕业于普通高中高职学生,有实习经历的学生的职业自我概念水平高于没有实习经历的学生。可见,专业、原毕业学校以及实习经历是影响高职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主要原因。但是,他们职业自我概念水准的均值都没有达到比较符合(M=3)的程度。
(二)高职学生职业自我概念各维度实然水平分析
第一,职业身体自我是个体对职业中自身的身体属性的认知,主要回答“我的身体适合哪些职业”的问题。是个体对与自己的性别、外貌、身高、年龄、形象、气质、体能相匹配的职业的认知。身体自我是个体意识中最早萌发的部分,也是自我概念最重要的基础部分[8]。调查显示,高职学生最清楚的是自己的性别适合哪些职业(M=3.21)。由于两性的生理差异,决定了他们职业选择的范围有所分别。高职学生最不清楚的是自己的体能适合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M=2.64),诸如医生、司机等需要熬夜或长时间工作的职业,需要过硬的身体素质才能坚守工作岗位,而大多数高职学生没有意识到健康的体能在未来职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此外,介于中间的还有高职学生对于自己的外貌在职业中的认知(M=2.74),外貌作为个体无所不在的特征,也是个体进行自我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将来从事服务性工作的人员需要经常与人打交道,因此对外貌也有一定的要求,将来从事专业技术的人员则需要科研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对外貌的要求也较少。
第二,职业个性自我是个体对职业中自己的个性的认知,主要回答“我的性格与什么类型的职业相匹配”的问题,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及与之相匹配的职业的认知。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了解程度较高,介于非常清楚和比较清楚之间(M=3.31),但是仅仅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职业定向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确定人的个性,二是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帮助其选择适合的职业,仅仅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只完成了前半部分的工作。据调查,高职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匹配哪种职业的了解并不理想(M=2.69),这背后隐含的是高职学生对相关职业特征和信息的生疏。
第三,职业目标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将来想从事的工作、职业和岗位的认知,主要回答“我的职业目标是什么”的问题。职业目标包含从事职业的地域目标、环境目标、经济收入目标和社会地位目标。统计显示,得分最高的是高职学生对未来职业收入目标的认知(M=3.02),表明高职学生对将来自己收入的期望比较明确。得分最低的是高职学生对目标职业环境的认知(M=2.53),说明高职学生对与自己相关的职业环境少有接触或了解。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1943),人的需求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如金字塔般自下向上递升排列,当较低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后,人的行为便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为动力[9]。这说明,经济收入因素是当今高职学生择业时最迫切需要满足的需求,属于低层次的需求,相比较而言,职业环境便处在了金字塔靠近上层的位置,属于高层次的需求。
第四,职业能力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职业能力的认知,主要回答“我具备哪些职业能力”的问题。主要包括通用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在职业能力自我中,得分最高的是专业能力(M=2.89),高职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比较有自信,大部分原因是如今高职院校加强了面向职业岗位的专业教学,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分最低的是综合能力(M=2.69),表现为跨职业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缺失,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缺乏运用数学、英语解决技术和交流问题的能力,以及缺乏制定计划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但是在职业生涯中,仅仅拥有专业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较强的专业能力加综合能力才是胜任工作岗位的必要条件。此外,介于中间的是学生对自己通用职业能力的认知(M=2.70),表明多数学生认为拥有比较好的文字语言能力、学习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第五,职业支持自我是个体对来自家庭或周围环境支持的认知,主要回答“我在求职中能获得哪些来自外部的支持”的问题,包括家庭背景、经济状况、人脉关系。通过调查,高职学生最清楚的是家庭可以为自己提供的就业支持(M=3.42),大多数学生对家庭对自己的职业支持都存在一定的依赖,许多学生表示有亲属在相关行业工作,可以为自己提供职业咨询甚至就业岗位。高职学生最不清楚的是自己的人脉资源状况(M=2.61),可能存在以下两点原因:第一,没有正式经历过职场,对人脉资源的重要性没有概念和经验;第二,认为依靠除亲属以外的“人脉关系”显得功利。在关于对职业生涯影响最大的因素调查中,“人脉关系”被排在第三位,仅次于“个人能力”和“机遇”[10],清楚自己人脈资源状况,可以让自己明白在哪些方面可以得到职业指导、工作业务发展甚至跳槽、晋升的机会。
第六,职业信息自我是个体对自己所掌握的职业信息的认知,主要回答“我掌握了哪些职业信息”的问题。职业信息分为两种:一种是劳动力供求消息,即就业、招聘信息等消息;另一种是个体直接感受到的与职业有关的事实,包括职业的性质、工作条件等。其中,高职学生最清楚的是“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和方法”(M=3.63),这与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有关,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招聘信息,加之互联网的普及可以使学生方便地从学校网站、QQ或微信群组、企业公众号等平台获得企业的招聘信息。得分均值介于中间的是对“就业信息质量”的认知(M=3.02),许多学生不能对相关职业信息的可用性、真实性和可信程度进行分析,也不知如何判断哪些才是适合自己的信息。而学生最不清楚的是“目标工作岗位的性质”(M=2.54),表明学生没有获得过真实的职业情境体验,这种真实体验的缺失无法为学生提供职业进入以及职业发展的条件要素,因而使学生难以建构具体的职业模型。
(三)小结
根据以上调研分析可知,高职学生的职业自我概念整体水平距离“比较清楚”程度尚有差距,职业信息自我水平最低。在职业目标自我方面,学生有着大范围的职业目标,缺少具体的职业工作目标;在职业能力自我方面,学生的专业能力较强,缺乏综合职业能力;在职业身体自我方面,学生对自己的性别、外貌等在职业中的作用较清楚,而忽视自己的身体状况;在职业人脉自我方面,高职学生比较清楚自己的亲属人脉,对于自己拥有的其他职业人脉不清楚;在职业支持自我方面,学生最清楚获得职业信息的渠道,最不清楚的是与职业有关的性质。另外,专业、原毕业学校和实习经历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自我概念有着显著的影响,性别、年级、家庭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自我概念影响不显著。
四、高职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提升策略
通过对高职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现状和差异分析发现,当前高职学生职业自我概念总体水平还没有达到“比较符合”的水准,并且职业信息自我水平相对较弱,高职学生的职业自我概念在专业、原毕业学校、专业、实习经历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自我概念进行指导和规训。
(一)提高对高职学生职业指导的针对性
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往往是一概而论,大一大二均没有系统的职业指导,大三才会出现就业指导课程。而由以上研究分析,职业自我概念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应分阶段、分群体进行,加强对学生职业指导的针对性。首先,职业指导课程应分年级进行,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贯穿整个高职教育的始终。对新生应倾向于观念的指导,如采用专题讲座形式对大一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观念的教育;对于大二学生,注重引导他们建立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涉及的工作领域;对于毕业班的职业指导,则应倾向于实战训练,包括就业技巧、心理咨询、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指导。其次,学校需要加强专业与职业之间的联系指导,这对提升原毕业于普通高中,没有接触过专业概念的高职学生的职业自我概念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在共同的高职学生职业辅导的基础上,每个高职学生个体都需要更深层次的个别化指导和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因此提倡高职院校设立职业生涯辅导咨询室,通过专业化和个别化的辅导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和价值观等。
(二)强化对高职学生职业信息自我的指导
首先,多渠道、多平台地为高职学生提供就業、实习信息。在“互联网+”环境下,高职学校可以通过网站、微信等平台提供最新的招聘信息、政府政策和相关行业的最新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式,熟悉各类单位招聘的方式,并以此培养学生获取职业信息的敏感性。
其次,在提供足够量的职业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各学校、各专业学生的情况对职业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保证职业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有效性;并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自我性向匹配,引导学生对职业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特长等关注合适自己的职业信息,清楚目标用人单位的要求,以提高竞争力。
最后,让学生多接触与职业有关的事实,通过职业案例、职业模拟等形式,让学生接触最真实的职业。对案例中的成功与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引导个体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和方法,体会并提高相应的职业素质;同时创设与实际工作相近的情境环境,让学生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进一步将模拟经验转化为自身的职业素质。
(三)建立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师资队伍
职业自我概念作为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的重要内容,对个体的职业定向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同时,职业自我概念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因此需要具备专业心理学知识的教师指导。然而在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仅仅被理解为政策宣传、为毕业生提供职业信息,或是提供求职技巧的锻炼,而对其提供的职业指导课程也是内容空泛,流于形式,离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指导还有着一定距离,最重要的是在师资方面得不到保证。据调查,目前许多学校的职业指导教师多由职业指导中心的行政人员或是辅导员兼任[11]。辅导员大多是思想政治教育或各院系自身专业出身,虽对于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以及学生就业的辅导比较有经验,但是这样的教师并不具备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只能机械地给学生传授求职技巧。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构建长效的培训机制来建立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师资队伍。加强对职业指导教师的培训,使其不仅掌握求职就业方面的技巧,而且具备更深的教育学或心理学专业知识,从而实现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使得职业指导课程与职业心理指导能够双管齐下,为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更专业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