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老人的心理调适
2017-06-06耶雅亿
耶雅亿
有一句话叫“久病老人难伺候”,这类被某种慢性病折磨多年的老人,由于身体原因夜里无法好好睡觉、容易动怒、需要别人时刻关注他。
这样的老人类似于无理取闹的小孩——他(她)总是黏着家人,将家人出门当作生离死别;行为和情绪波动很大,并且极端情绪之间没有中间地带,所有的不开心就像是“世界末日般的绝望”。发起脾气来,对所有人抱怨,常令原本亲近的家人感到不可理喻,宁可不来探望、请保姆代为服侍来逃避问题。
为什么从前知书达理的老人,在病魔摧残下会变成这样呢?对此,老年心理学家打了一个比方:
“假如你被朋友灌了一肚子啤酒和咖啡,然后他拉你去摇滚迪厅跳舞。你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刺耳的声音、闪烁的灯光、拥挤的身体都会让你感到无所适从……这就雷同敏感的患病老人所感受到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自己好像跟外部世界之间一点保护的屏障都没有,一切压力都压在他(她)身上,而他无法控制……”
究竟该如何帮助久病老人进行心理调适?
首先是同理心。与其不断地跟他们讲道理,不如多尝试理解他的感受。比如当老人表达自己“不想出门、讨厌某家人、你们都欠我的”等情绪时,试着说:“我知道你心情不好……”当老人哭诉说:“我觉得自己要死了,沒有人再喜欢我、你们都狼心狗肺……”,家人试着说:“我知道你的感觉,我理解……”
过分说教其实剥夺了老人表达自己感觉的机会,它传递给老人的意思是——“我不想听你的感受,你的感受是错误的。”但老人在说教中被压制下去的情绪,往往最终以抑郁、暴躁,甚至自杀等方式反弹。
其次是规则。对待“老小孩”,仅仅有包容和理解是不够的。谈到给老人立规则,家人们的自我克制是制胜的法宝。
一家人可以通过家庭会议来达成共识——比如当服侍老人的某个家人因为无法忍受老人的暴躁而情绪失控的时候,他就退到房间里冷静,换另一个家人“上场”来和老人过招。
最后是帮助老人找到更安全、更受欢迎的倾诉问题的方式,鼓励老人进行自我观察。
长期生病的老人常常比普通老人敏感,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敏感,才能让他们从膨胀的感觉漩涡中跳出来。比如当老人描述自己被家人冷落的感受时,尝试去引导他:“你能更详细地告诉我你当时的感觉么?”
老人将模糊的感受描述具体,并向家人敞开心扉倾诉的时候,就是自我观察和意识觉醒的时候。
通过这种倾诉,他往往也能自己找到解决情绪困扰的办法,比如听音乐、出去散心、与同龄人交友等。
帮助久病的老人进行心理调节,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老人的心境不会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善,偶尔情绪还会有波动,但面对波动情绪,其恢复时间应该会变得越来越短。
当发现老人出现抑郁倾向,甚至有轻生行为时,家人一定要及时带他寻求心理支持,帮助老人走出情绪阴霾,进入人生下一个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