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由心生

2017-06-06王延群

祝您健康 2017年6期
关键词:圆圈和尚师父

王延群

明朝万全《养生四要》中云:“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

清代《老老恒言》则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

现代养生学也认为,身要动,心要静。

可惜,现实中很多人却怎么都静不下来,还争先恐后地抱怨现代社会太喧嚣吵闹,难得找到一处真正平和清静的环境。

环境影响心态。

现在华都名镇,商贸繁荣,市声鼎沸,车水马龙。快节奏的生活,对环境无节制的污染和破坏以及令人难以承受的噪声等都让人难以平静。生活中因为有名誉、金钱、房子等各种诱惑在“兴风作浪”,更是难得宁静。许多人整日被欲望驱使,好像胸中燃烧着熊熊烈火一样。一旦受到挫折,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便好似掉入寒冷的冰窖中一般。生命如此大喜大悲,哪里有平静可言?人们因为毫无节制的狂热而骚动不安,因为不加控制欲望而浮沉波动。

闹,远不止于身外,它更深层的含意就是“扰在内心”。

有这么一则故事:一个小和尚,每次坐禅时都幻觉有一只大蜘蛛在他眼前织网,无论怎么赶都不走,他只好求助于师父。师父就让他坐禅时拿一支笔,等蜘蛛来了就在它身上画个记号,看它来自何方。小和尚照师父交代的去做,当蜘蛛来时他就在它身上画了个圆圈,蜘蛛走后,他便安然入定了。当小和尚做完功一看,却发现那个圆圈在自己的肚子上。原来困扰小和尚的不是蜘蛛,而是他自己,蜘蛛就在他心里,因为他心不静,所以才感到难以入定,正如佛家所说:“心地不空,不空所以不灵。”一个人只有积极地控制和引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不为环境所扰,才能在喧闹的环境中体会到内心的平静,才能做到像陶渊明那样“心远地自偏”。

靜是相对的,动(不静)是绝对的。

静中求静非真静,闹中能静才是静的大境界。现实生活没有世外桃源,人们就需要练就闹中取静的真本领。明代冯梦龙著《喻世明言》称:“人学得它,便是闹中取静,才算做真闲。”佛教经典《华严经》的禅悟内涵,有:“音声谷响,当体即空。以此心境观照尘寰万象,便可闹中取静,喧中得寂,自在洒脱,无牵无著。”

有一个故事讲,国王提供了一份奖金,希望有画家能画出最平静的画。许多画家都来尝试。国王看完所有画,只有两幅最为喜爱,他决定从中做出选择。一幅画是一个平静的湖,湖面如镜,倒映出周围的群山,上面点缀着如絮的白云。大凡看到此画的人都同意这是描绘平静的最佳图画。另一幅画也有山,但都是崎岖和光秃的山,上面是愤怒的天空,下着大雨,雷电交加。山边翻腾着一道涌起泡沫的瀑布,看来一点都不平静。但当国王靠近时,他看见瀑布后面有一细小的树丛,其中有一鸟巢。在那里,在怒奔的水流中间,母鸟坐在它的巢里——是那样的平静。最终国王选择了后者,并解释道:“平静并不等于一个完全没有困难和辛劳的地方,而是在那一切的纷乱中间,心中仍然平静,这才是平静的真正意义。”要做平静之人,就要学那只坐巢于惊涛骇浪之上的母鸟,“任凭风浪紧,稳坐钓鱼船”。

回归现实,如何才能心静?

《清静经》指出:“遣其欲则心自静。”守自逊亦说:“心无妄想梦魂安。”很明显,要心静,必须舍弃生活中的“杂念”。例如一个人日思夜想着位子、票子、房子、车子、儿子、孙子、女子……心猿意马,得陇望蜀,则无论闭目、静坐或静卧,也不可能平静下来。

若想长寿,就必须“省嗜欲”,这样才能达到心理的泰然自若,才能使气血专一灌注五脏,才能使人耳聪目明,健康无病。

猜你喜欢

圆圈和尚师父
小和尚打水
向前奔跑的和尚蟹
移圆圈
奇思妙想话圆圈
悠悠的圆圈圈
我的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