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临床观察
2017-06-06李秋果
李秋果
河南扶沟县人民医院眼科 扶沟 461300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临床观察
李秋果
河南扶沟县人民医院眼科 扶沟 461300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眼压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视力水平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可明显提高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患者视力水平,眼压控制良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青光眼;滤过泡感染;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术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常给予抗增殖药物,但该药物易导致巩膜瓣与巩膜床软化与溶解,伴有球结膜薄壁化,造成球结膜局部渗漏,进而引起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1]。不仅可引起前房细胞与滤过泡炎症反应,还可侵及玻璃体。一旦感染眼内炎,可严重损害视功能,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2]。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的方法有药物与玻璃体切除术。现通过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探讨防治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02—2015-08间就诊于我院的90例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4~67岁,平均42.63岁。眼压(15.42±2.54) mmHg(1 mmHg=0.133 kPa)。37例(82.22%)视力水平<0.1,8例(17.76%)为0.1~0.5。对照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25~68岁,平均43.45岁。眼压(15.38±2.46) mmHg。38例(84.44%)视力水平<0.1,7例(15.56%)为0.1~0.5。入选标准:患者均经微生物检查、病原菌检测确诊为滤过泡感染感染相关性眼内炎,且均为青光眼术后发生感染。排除眼外伤引起的眼内炎。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相关病原体确定之前予以头孢菌素类治疗,相关病原体确定后根据药物敏感度进行治疗。如细菌性眼内炎,可于玻璃体内注射2.25 mg/0.1 mL头孢他啶与1 mg/0.1 mL万古霉素。观察组采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等量混合2%利多卡因与0.75%布比卡因后实施结膜下与球后阻滞麻醉。选取并建立三通道切口,剪开患眼颞上、下方及鼻上方球结膜,显露巩膜。穿刺刀经角膜缘后穿刺巩膜,进入玻璃体腔。分别选光纤通道、器械进入通道于颞上方、颞下方,取灌注通道于颞下方。先将中央与后极部玻璃体切除,再将周边玻璃体切除。采用巩膜压陷法基底部玻璃体切除,运用剥膜钩对新生血管膜、增生膜予以剥离、清除。采用眼内光凝或眼内水下电凝对活动性出血点进行止血。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眼压水平、视力恢复情况。采用视力测量表测量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水平。运用眼压计或非接触眼压计方法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眼压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眼压水平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眼压为(13.72±1.94)mmHg ,观察组为(13.65±1.83)mmHg ,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视力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视力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后2组视力改善情况比较[n(%)]
3 讨论
眼内炎是一种致盲率较高的疾病,多表现为眼痛、眼红、畏光、视力下降及角膜水肿、结膜混合充血、房水闪辉阳性,甚至发生晶状体表面渗出纤维素、前房积脓等[3]。自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用于治疗青光眼以来,滤过泡作为该手术的术后产物,一直备受临床关注。随着该手术的日益成熟及抗代谢药物的运用,滤过泡功能化率显著提高,而由于抗代谢药物与机体代谢物特异性的结合,导致机体代谢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抑制DNA的多聚酶,阻止DNA的复制。因此,应用抗代谢药物虽可改善滤过泡率,但亦可损伤结膜上皮,增加无血管化薄壁渗漏滤过的发生[4]。
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的早期,未发生薄壁滤过泡渗漏者可采用冷冻、化学烧灼治疗;若出现渗漏,则给予绷带加压包扎,抑制房水药物,并加用抗菌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可将药物注入玻璃体腔内,以局部给药的方式提高血药浓度[5]。由于玻璃体无血管,富含蛋白质和水分,能够为细菌培养提供良好的培养基,致病菌可迅速聚集并繁殖于玻璃体内,进而引起炎症,形成脓肿,严重破坏眼内组织[6]。因此,直接将药物注入玻璃体内,迅速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可有效抑制炎症。但仍有部分患者效果不理想。文献报道[7],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感染最为有效的方法。通过切割玻璃体,能将混浊或病变的玻璃体清除,促进患者屈光介质恢复透明性,将眼内细菌毒性与炎症改变的产物去除。同时可改变易于病原菌繁殖所需的环境,抑制眼内细菌增殖。本文治疗后2组患者眼压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组间无显著差异,表明玻璃体切除术与药物疗法均可有效控制眼压,减少眼内组织损伤。但治疗后观察组视力水平改善修改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玻璃体切除术较药物疗法更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视力水平。玻璃体切除术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以实现最佳手术效果[8]。其治疗原则如下:患者一经诊断为感染性眼内炎,应尽早予以手术治疗;针对可疑患者,应先将抗生素注入玻璃体,严密监测病情变化,一旦加重,24 h内给予手术。在手术实施前,应着重考虑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及术后并发症,观察炎症组织情况。如玻璃体混浊明显,眼底模糊,视功能为光感,电生理检查反应明显等,可予以手术治疗。如电生理检查无明显反应,光定位不明确者,术后极有可能引发眼球萎缩,应视为玻璃体切除术的禁忌证。
[1] 马剑晴,周慧敏.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行玻璃体切除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4,29(12):35-36.
[2] 钟丽萍,吴建荷,陈静,等.青光眼患者术后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3):666-668.
[3] 王雨晴,宋晏平,张招德,等.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 2014,14(1):112-115.
[4] 侯芳,王海燕.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眼内炎10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1):1 772-1 775.
[5] 韩晓冬,师小波,马丽娜,等.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治疗急性感染性眼内炎[J].国际眼科杂志,2015,15(9):1 655-1 657.
[6] 刘鹏飞,廖奇志,王金珠,等.感染性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手术与病原体检测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6,34(3):278-281.
[7] 杨锐,王东雁,韦志强,等.青光眼患者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1 501-1 503.
[8] 姚慧卿,龚昌裕,韩鑫栋.青光眼患者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2):5 642-5 644.
(收稿 2016-08-16)
R775
B
1077-8991(2017)03-00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