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农业地理集聚格局及演化机制研究*

2017-06-06林正雨万颜萍景晓卫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年1期
关键词:格局四川省农作物

林正雨,何 鹏,李 晓※,万颜萍,景晓卫

(1.四川省农科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成都 610066; 2.四川省农科院区域农业发展研究中心,成都 610066)

·农业产业化·

四川省农业地理集聚格局及演化机制研究*

林正雨1,2,何 鹏1,2,李 晓1,2※,万颜萍1,景晓卫1

(1.四川省农科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成都 610066; 2.四川省农科院区域农业发展研究中心,成都 610066)

为分析四川省农作物的地理集聚特征,专业化格局,从农业地域系统视角构建分析框架探讨其演化机制。文章以12种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4年的四川省21个市州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综合运用重心模型、基尼系数、区位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12种农作物生产重心较为稳定,未出现较大范围的地理迁移。(2)四川省大部分农作物地理集聚水平整体较低,且在研究期内集聚过程缓慢。经济作物的区域专业化水平相对于粮食作物较好。烟叶、苹果地理集聚程度较大,已经形成相对明显的区域专业化生产。(3)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变从最初受内部压力驱动形成自然集聚格局,逐步转向为受内外压力驱动的自然社会集聚格局。四川省主要农作物地理集聚处于试错和纠错过程中,尚未形成新一轮的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和分工。

农作物地理集聚 格局特征 演化机制 四川省

0 引言

产业地理集聚是指某产业或多个产业的生产经济活动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是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 产业地理集聚有助于突破分散经营的限制,提高规模效益和生产效率,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产业地理集聚作为一种成效显著的空间组织形式,不仅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明显作用,也成为了国外学者研究热点[2-4]。长期以来,我国特殊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使得农业生产以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地理集聚过程。近年来,随着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农业经济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发展环境,也促使农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要求更加强烈,引发国内学者关注[5-8]。在国家层面李二玲、邓宗兵、肖卫东等通过建立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区位Gini系数、空间自相关系数、重心移动、专业化指数等方法,考察了我国农业地理集聚的格局特征、格局演化,研究发现我国农业地理集聚程度逐渐增大,区域专业化水平提高[9-13]。在省域层面,先后有学者对新疆、江苏、河南,以及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地理集聚展开研究[14-17]。李二玲、陈太政等基于演化经济地理视角,构建分析框架,探讨了我国农业地理集聚演化机制。王国刚认为存在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生产力提升和市场政策三大机制,交互作用对我国畜牧业地理集聚要素格局起着主导作用。已有研究为国家和地区农业布局,结构调整提供了扎实的科学依据。但从现有研究来看,存在两方面不足,第一是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生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等,针对农作物地理集聚的研究较少; 第二是主要围绕格局特征、时空演化、影响因素等,以及集聚与农民收入、品牌竞争等方面展开,缺少对演化机制的探讨。

四川省是国内重要的传统农业生产区,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在粮食基本自给政策和外向型农业发展不足的双重影响下[18-20],各地为满足自身需求而开展多种多样的农产品生产。虽然解决了基本生活所需,但与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的发展要求矛盾。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从传统农户分散经营加快转向专业化适度规模经营的过程中,四川省主要农作物是否存在农业地理集聚?其格局特征如何?格局演化规律如何?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优化四川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区域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进一步发挥农业区域比较优势具有重要作用,也能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地理集聚研究提供重要工作补充。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1.1 区域概况

四川省位于东经97°21′~108°31′,北纬26°3′~34°19′,幅员面积48.5万km2。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平原和高原次之。四川农业自然本底优势明显,农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较高。长期以来,四川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着快速发展势头,地区间产业转移以及农业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区域分工日趋明显。已形成了盆西平原、攀西安宁河流域的优质水稻生产区,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川东北“双低”油菜生产区,以及攀西早市蔬菜生产区,川南反季节蔬菜生产区等。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该研究以5年为时间节点,四川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作为地区农作物观测值,考察2000~2014年四川省主要农作物地理集聚格局及变化。农作物播种面积来源于2001年、2006年、2015年《四川省农村统计年鉴》。在分析农作物重心移动时,以四川省21个市州为研究区域,用ArcGIS10.0计算得到各市州几何中心坐标。粮油作物种类包括水稻、小麦、豆类、玉米、马铃薯、油菜籽6类,经济作物包括蔬菜、药材、烟叶、苹果、梨、柑橘6类,其中蔬菜包含食用菌。

1.2.2 重心移动模型

(1)

(2)

1.2.3 空间基尼系数

产业地理集聚一直以来是农业地理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衡量产业集聚时,已经发展了很多计算方法,如赫希曼-赫芬代尔系数、E-G指数、空间基尼系数、DO指数、M-S指数等。该文选择用空间Gini系数来反映地区种植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其公式为:

(3)

式中G为Gini系数,Sij为i地区第j种农作物播种面积,Xj为高一级地区第j种农作物播种面积,Mi为i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X为高一级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n为地区数量。G的取值在0到1之间。由于在家庭分散经营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农业产业生产中,一产业不同于二、三产业,不存在由于企业规模大而导致的“假性集聚”。因此,若G值越趋向于0,那么i地区的j种农作物地理分布越均衡; 若G值越接近1,则反映该产业地理集聚程度越强。

1.2.4 区位熵

该研究运用区位熵衡量区域某作物的专业化程度,以及在高一级区域的地位和作用。计算公式为:

(4)

式中Yij为j区域i作物播种面积,Yj为j区域农作物总播种面积,Yi为高一级区域i作物播种面积,Y为高一级区域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若Q=1,表明j区域i作物与高一级区域i作物表现情况相当; 如果Q>1,表明j区域i作物在高一级区域中具有明显比较优势,该区域i作物集中程度和专业化水平较好。

2 结果与分析

2.1 四川省农作物生产布局重心迁移的时空特征

2.1.1 粮食作物生产重心较为稳定,马铃薯生产重心有较大移动

从空间位置来看(图1), 2014年6类粮油作物的重心基本处于盆地中部的资阳市,以及成都平原的德阳市境内, 2000~2014年粮油作物生产重心一直在104.57°E~105.17°E、30.12°N~30.86°N的区域内移动。水稻、马铃薯生产重心总体向东南方迁移,小麦、玉米呈现东北方迁移,豆类向西北方迁移,油菜籽向西南方移动。从移动距离与速度来看, 2000~2014年,水稻、小麦、豆类、玉米、油菜籽5类农作物并未出现较大程度生产重心的迁移,粮食作物的移动速度也处于0.53~1.61km/a的低速态势。移动距离分别为8.68km、14.63km、13.86km、7.40km、13.55km。马铃薯生产重心移动变化相对较大,虽然14年内迁仅移动了22.53km,但是在经历了“十五、十一五”两个阶段连续向东北方移动后,由于凉山州马铃薯种植面积异军突起,从2000年的6.113万hm2增长到2014年的15.115万hm2,引起了全省马铃薯生产重心大幅向西南方回迁,在“十二五”阶段生产重心就迁移了44.60km。

图1 四川省粮油作物生产重心位置

2.1.2 经济作物生产重心跨度大,呈现西南、东南方向倾斜趋势

由于经济作物种类的生理生长环境差异较大,导致经济作物的在四川省的生产重心跨度较大(图2),大致处于102.80°E~104.92°E、28.48°N~31.00°N。2014年蔬菜、柑橘、梨3类经济作物的生产重心位置与粮油作物相似,处于盆地中部且大部分落入资阳市。2000年中药材生产重心处于绵阳市,到2014年移动至德阳市境内。烟叶移动距离较为明显, 2000年处于川南的乐山市,到2014年移动到凉山州境内; 苹果重心从乐山市迁移到雅安市境内。蔬菜、梨呈现出偏东南方移动的趋势,中药材、烟叶、苹果、柑橘4类经济作物保持着偏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与粮食作物相比,经济作物生产重心迁移程度相对明显,其生产重心移动速度在0.98~8.92km/年。中药材、苹果、柑橘、梨、中药材、烟叶迁移距离分别达到33.80km、43.06km、20.20km、24.04km、33.80km,尤其是烟叶生产重心的变化更为突出, 14年内迁移距离达到124.84km,尤其是在2000~2005年、2010~2014年2个时期内移动距离分别达到63.51km、44.59km。

图2 四川省经济作物生产重心位置

2.2 四川省农作物生产集聚与专业化的时空特征

2.2.1 粮油作物地理集聚程度低,且增长缓慢

由公式(3)计算12种农作物的空间Gini系数(表3)。观察四川省粮食农作物空间Gini系数的均值发现,水稻、小麦、豆类、玉米、马铃薯、油菜籽6类农作物的空间Gini系数处于0.004~0.029的较低水平,说明这类作物在四川省普遍种植,属于遍在作物,尚未形成明显的地理空间集聚。与此同时,在2000年、2005年和2014年3个时间截面上,粮油作物的区位熵>1个数基本维持在10个市州(表4),也进一步说明了粮油作物专业化水平较低,区域生产专业化分工不突出。从时序来看,水稻空间Gini系数保持着十分稳定态势,小麦、玉米、油菜籽、马铃薯变化幅度均较低。这与长期以来四川省实行“总量平衡、基本自给”的粮食安全政策有着密切联系,在确保粮食基本自给的政策背景下,各市州将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作为了农业首要工作,粮食播种面积始终稳定在较高水平(粮食作物播面占比稳定在80%以上)。除此之外,四川作为我国传统农区的而言,农业生产仍然带有自给自足的传统思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善,虽然人均口粮消耗量呈下降趋势,但由于肉蛋奶等耗粮消费需求增加,也使得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普遍生产[21]。

2.2.2 经济作物地理集聚差异较大,部分作物集聚态势明显

蔬菜、中药材、柑橘、梨4类经济作物空间Gini系数同样较低,其均值在0.007~0.026,说明在全省范围内也属于普遍种植的作物。蔬菜作为保障城市菜篮子安全的主要农产品,各市州均高度重视常年蔬菜基地建设,在2000~2014年期间,蔬菜区位熵>1个数从7个增加到10个,这也使得蔬菜生产在全省范围内趋于分散。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蔬菜消费需求增大,周年化保供蔬菜基地建设面积扩大,蔬菜的空间集聚程度还将逐步降低。从区位熵前3位市州来看,成都、攀枝花的蔬菜专业化水平较高且排名一直较为稳定,阿坝在十二五期间,充分利用其高原气候优势,积极发展错季蔬菜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4年蔬菜专业化水平达到第二位。四川是全国柑橘生产大省,国家规划的三大优势柑橘产业带之一。柑橘、梨产业一直是我省传统的优势产业,是四川省在发展经济水果时的重要品种。种植区域广、面积大, 2014年区位熵>1个数的分别为8个和10个,从区位熵前3位的地区来看,柑橘、梨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市州依然分布在川南、川东北的丘陵地区。烟叶、苹果的Gini系数相对较大,分别为0.230、0.295,表明这2种作物在四川省的空间集聚特征较为突出。这是因为烟叶、苹果具有较强的生产地域性,适地适种才能进一步提升其经济效益。除此之外,烟叶还依然贴有强烈的行政标签,生产地域与收购具有高度计划性也是其空间Gini系数较高的主要原因。从区位熵判断,烟叶主要集中在凉山、攀枝花的攀西烟区和泸州、宜宾的川南烟区; 苹果集中在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并且区位熵排名前3的市州在研究期间未发生变化,生产地理集聚的态势较为稳定。

从时序变化来看,蔬菜、中药材的空间Gini系数的总变化为负,降幅分别为51.45%和40.30%,表现出在省域范围内地理集聚呈现进一步分散的态势; 而烟叶、柑橘的空间Gini系数总变化为正且数值较大,增幅分别为: 80.58%和82.92%,其生产布局呈现出地理集聚强化状态; 苹果、梨的空间Gini系数总变化为正但变化较小,表现出小幅度生产集聚。从表3可以看出,经济作物的区位熵大于1的个数相对于粮油作物少,也说明了经济作物的区域专业化水平整体较高。区位熵与空间Gini系数结合可以看出,空间Gini系数较高的农作物,其区位熵大于1的地区数量越少,区域专业化水平也较高。

表3 2000~2014年四川省粮食作物空间基尼系数

年份粮油作物经济作物水稻小麦豆类玉米马铃薯油菜籽蔬菜药材烟叶苹果柑橘梨20000.0050.0020.0080.0060.0490.0100.0090.0410.1720.2600.0130.02020050.0050.0030.0070.0050.0250.0110.0090.0200.2040.2570.0120.00920100.0050.0040.0080.0040.0170.0080.0050.0200.2310.3270.0160.01520140.0050.0060.0150.0030.0240.0080.0040.0240.3110.3360.0230.024均值0.0050.0040.0090.0050.0290.0090.0070.0260.2300.2950.0160.017态势稳定增加增加降低降低降低降低降低增加增加增加增加

表4 2000~2014年四川省主要作物区位熵变化

农作物200020052014区位熵>1个数区位熵前3的地区区位熵>1个数区位熵前3的地区区位熵>1个数区位熵前3的地区水稻10泸州、宜宾、成都8泸州、自贡、宜宾9泸州、眉山、宜宾小麦10广元、遂宁、眉山11遂宁、广元、绵阳10遂宁、德阳、广元豆类10攀枝花、雅安、乐山12阿坝、雅安、攀枝花11资阳、广安、攀枝花玉米14阿坝、雅安、凉山13阿坝、遂宁、巴中11阿坝、广元、巴中马铃薯10阿坝、凉山、雅安9阿坝、凉山、甘孜10凉山、阿坝、雅安油菜籽9绵阳、德阳、巴中11绵阳、广元、德阳11绵阳、成都、巴中蔬菜7成都、攀枝花、德阳8成都、攀枝花、雅安10成都、阿坝、攀枝花中药材9广元、巴中、宜宾9雅安、广元、乐山8雅安、乐山、阿坝烟叶6凉山、泸州、宜宾5攀枝花、凉山、泸州4攀枝花、凉山、泸州苹果5阿坝、甘孜、凉山6甘孜、阿坝、凉山6甘孜、凉山、阿坝柑橘11广安、达州、自贡11广安、自贡、内江8资阳、南充、自贡梨7广元、德阳、雅安10广元、德阳、遂宁10广元、遂宁、德阳

2.3 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机制分析

2.3.1 分析框架

目前,对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已经相对深入和成熟,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如基于外部性和规模经济角度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基于收益递增的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学理论。现有的产业集聚机制能较好地解释制造业集聚,但是不完全竞争、规模收益递增等假设并不适合于农业产业集聚研究[22]。李二玲等研究认为农业地理集聚演化具有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的自然禀赋约束,农业生产惯性,以及农户是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等,并构建了基于演化经济地理视角的演化机制分析框架。因此,该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将农业地理集聚格局狭义理解为农业地域系统中种植业子系统在特定时空截面下呈现出的状态。其系统格局(状态)受到了农业地域系统中人口、资源、土地等子系统,以及农产品市场、农业区位及交通、农业政策等外部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变从最初受内部压力驱动形成自然集聚格局,逐步转向为受内外压力驱动的自然社会集聚格局。其演变框架如图3所示。

图3 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路径

2.3.2 四川农业地理集聚演化分析

(1)初始集聚格局的形成

农业是典型的自然资源依赖型产业,农业自然资源在不同区域的组合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农业资源也成为了生产地理集聚格局最为重要和最为稳定的因素。因此,在早期的生产实践中,建立起了以适应农业资源条件为主的初始地理集聚格局(自然聚集格局),并在不同的自然资源条件下逐步形成了特定的生产习惯,使得地方农业生产产生了较为强烈的路径依赖。一个地区一旦选定了某种自然适宜性的农作物,生产者就会不断地增加生产管理的时间成本,增加先进技术的使用成本,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等。从而使得地区农业生产格局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农业生产也就形成了最初的产业地理集聚格局特征。就四川省而言,川东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温16℃以上,无霜期240~300d,年降雨量1 000~1 400mm,年日照1 000~1 600h,拥有全省70%的耕地,资源禀赋使得川东地区成为四川省农产品主要生产区, 80%的粮食产量和70%~80%的主要经济作物产品产量集中在这一区域。攀西地区光热资源充足,安宁河流域是全省第二大平原,独特的自然条件,使攀西地区成为了全国热作水果的最适宜产区,全省早市蔬菜主产区。西部高山峡谷高原冬寒夏凉,水热不足,日照充足,气候垂直变化显著,适宜种植特色水果、反季节蔬菜、马铃薯等特色产品生产。

(2)外部压力变化的驱动影响

随着时间推移,在农产品市场、交通区位、农业政策、科技进步等外部压力的影响下农业系统发生变化,对初始农业集聚格局带来了压力。就给定的区域而言,外部压力存在正向和负向,负向起到弱化作用,甚至逐步瓦解初始格局。市场需求强烈影响着产业集聚过程,且首先影响到处于“亚稳定”状态的地区。就四川小麦而言,由于四川地区小麦品质弱,价格高,商品性较差[23],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国内市场双重压力对四川小麦产生了巨大冲击,部分传统产区逐步萎缩,导致了生产集聚格局的变化。成都市历来是四川小麦的主产区之一, 2000年小麦播种面积为16.12万hm2,占全省的16.38%,在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下, 2014年已降至9.66%,彻底退出了小麦优势产区地位。这种负向压力打破了原有稳定的初始格局,推动农业产业生产格局的迁移与调整。就正向压力而言将有利于强化集聚过程。地方政府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政策设计将加速强化或弱化初始集聚格局。四川省通过制定《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引导促进了部分特色农作物的地理集聚。如在攀枝花、凉山、雅安等市州形成的攀西早市蔬菜产区; 在巴中、广元、绵阳等地形成的盆地边缘山地中药材生产集聚区; 在成都、德阳、绵阳形成的油菜籽产区; 在攀枝花、凉山州形成的攀西烤烟区。在如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大量应用,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农机、农资、良种等农业补贴,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对初始地理集聚格局产生“正向激励”。

(3)内部压力变化的驱动影响

农业系统在受到外部压力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如气候、水资源、劳动力数量、农户素质等内部系统的变化的影响。一般来说,自然资源的变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短时间内对农业地理集聚影响较稳定,而人口、土地、农户、产业自身发展将产生较大的内部压力。进入20世纪末期,四川省工业化速度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程务工,劳动力短缺问题给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负向压力,产生了向农村劳动力相对富集地区转移的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大量挤占农业生产空间,推高土地成本,农业生产逐步向低土地成本的区域转移。农户对新品种的接受意愿也对产业集聚产生影响。理性农户偶然引入一个新品种,在微观尺度上生产表现优异,得到生产者认可后,区域内的生产者将竞相追随,推动在更大区域尺度上的扩散,最后形成新的产业地理集聚。如凉山烟叶产业最早始于1941年,凉山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优质烟叶生长发育,尤其是有利于清香型烟叶品质的形成。在多年的小区引种试验过程中取得显著效果。因此,在1974年后,凉山烟叶产业快速发展。2014年种植面积达到6.08万hm2,占全省比重59%,成为川内乃至国内重要的烟叶主产区。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推动着农业产业自身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布局转变,也对产业集聚格局产生影响。内外压力的交互作用影响带来了农业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重新分配。农业系统的原有路径依赖被打破,农业地理集聚格局从最初的自然资源禀赋约束,转向到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的双重约束。初始地理集聚格局在遵循地域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自我调整来不断适应新的环境要求。

(4)新地理集聚格局的完善

农业地理集聚格局在内外压力变化和区域产业路径决策中,通过不断试错和纠错的过程,达到适应新环境的稳定状态,形成新的农业产业地理集聚格局。在新的农业地理格局形成中,政府决策者科学合理的政策设计,农业生产者理性生产意识的提高,将加快集聚过程和提高集聚效率。从目前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生产来看,地理集聚水平还比较低,在观察的12种农作物中,只有苹果和烟叶形成了较为显著的集聚特征。在省域范围内农作物,尤其是经济作物尚未形成高水平的生产专业化,大部分市州还处于试错和纠错的过程中。因此,四川省尚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地理空间优化的巨大潜力。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2000年以来,四川省主要农作物地理集聚格局特征分析。四川省农业地理集聚格局表现以下特点:一是农作物生产重心较为稳定,未出现较大范围的地理迁移。粮食作物生产重心保持在104.57°E~105.17°E、30.12°N~30.86°N的区域内,有向川东北地区迁移的趋势(油菜籽偏向西南方移动),经济作物生产重心虽然跨度大,但单个作物地理重心也未呈现大幅度变化,处于102.80°E~104.92°E、28.48°N~31.00°N。经济作物有偏西南方向倾斜的趋势(梨呈现东南方向移动)。二是四川省农作物地理集聚水平整体较低,仅烟叶在攀西地区呈现明显集聚,苹果在阿坝、凉山、甘孜呈现明显集聚,且在研究期内集聚过程缓慢。经济作物的区域专业化水平相对于粮食作物较好。在通过对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机制的分析,表明四川省农作物地理集聚格局尚处于试错和纠错过程中,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尚未形成新一轮的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和分工。三是在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及粮食基本自给的政策框架下,应加快四川农业地理集聚的政策引导,尤其是特色经济作物的布局优化。

该研究在理论层面初步解释了四川省农业地理集聚演化机制,但也存在研究不足。一是缺少定量研究,对内外压力交互作用于农业集聚地理格局的影响程度处于定性分析阶段; 二是对演化过程分析更多的是基于定性分析,缺少量化模型模拟,以致于不能定量刻画四川农业地理集聚过程。在下一步研究中,将通过内外压力的定量评价和过程模拟进一步揭示四川省农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化规律。

[1] 肖卫东.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经济地理,2014, 34(9): 124~129

[2] Kurosaki Takashi.Specia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in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The Case of West Punjab, 1903-92.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 85(2): 372~386

[3] Allen A J,Hussain M.An economic evaluation of highway infrastructural changes on interrgional competition in the potato industry with refernce to mississippi.Jourrnal of food distribution research,1993, 24: 179~180

[4] Mora Ricardo,Juan Carlos San.Geographical specialisation in Spanish agriculture before and after integr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4, 34(3): 309~320

[5] 刘惠敏.基于EG 模型的北京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地理集中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 23(2): 56~60

[6] 王业强,魏后凯.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月刊), 2007,(4): 68~77

[7] 吴铮争,吴殿廷,袁俊,等.中国汽车产业地理集中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18(1): 116~121

[8] 张维阳,段学军,高金龙,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理格局与地理集中.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 20(7): 830~836

[9] 李二玲,庞安超,朱纪广.中国农业地理聚集格局演化及其机制.地理研究,2012, 31(5): 885~898

[10]邓宗兵,封永刚,张俊亮,等.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演进趋势及效应分析.中国农业科学,2013, 46(22): 4816~4828

[11]李二玲,朱纪广,李小建.2008年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与专业化格局.地理科学进展,2012, 31(8): 1063~1070

[12]贺亚亚,李谷成.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行业特征、专业分工与时空演变.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 37(3): 498~504

[13]王国刚,王明利,杨春.中国畜牧业地理集聚特征及其演化机制.自然资源学报,2014, 29(12): 2137~2146

[14]赵娜,尤飞,林宪生.江苏省种植业空间集聚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 35(4): 81~88

[15]陈太政,李二玲,李琬.1989~2009年河南省农作物地理聚集及其演化机制.地理科学进展,2013, 32(8): 1237~1245

[16]赵向豪,陈彤,姚娟.新疆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 35(2): 153~158

[17]刘世薇,张平宇.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地理集聚格局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 34(5): 591~596

[18]林正雨,何鹏,李晓,等.基于耕地压力指数的四川省粮食安全状况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 36(7): 19~24

[19]吴咏红.论四川发展外向型农业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软科学,2002, 16(1): 67~69

[20]陈修颖,刘玉桥.长江流域农业大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地域性策略.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 24(4): 252~256

[21]郭晓鸣,虞洪.四川粮食安全问题新常态及其应对思路.粮食问题研究, 2015,(3): 8~11

[22]王艳荣,刘业政.农业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结构验证.中国农村经济, 2011,(10): 77~85

[23]任正隆.适应四川农业产业化的小麦生产:现状、问题和应对策略.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 18(1): 89~93

THE PATTERN AND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Lin Zhengyu1,2,He Peng1,2,Li Xiao1,2※,Wan Yanping1,Jin Xiaowei1

(1.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Rural Economy Institute of 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AAS),Chengdu 610066,China; 2.Region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SAAS,Chengdu 610066,China)

To analyze the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of crop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regional system, taking 12 crops of Sichuan province as research objects, 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analysis framework and discussed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using the gravity model, Gini coefficient and location entropy based on the data of crops′ planting area of each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duction center of the 12 crops was relatively stable, and no phenomenon of massive geographical migration was observed. The overall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most crops in Sichuan province was relatively low, and the agglomeration process was slow, the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of economic crops was better than food crops. The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tobacco and apple was much higher, which had already formed a regional specialized production pattern. The agricultural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pattern evolution had transformed from the natural agglomeration pattern driven by original internal pressure to the natural and social agglomeration pattern driven by bot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essure. The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of main crops in Sichuan province was in the process of trial error and error correction, and had not formed a new round of regional production layout and division.

crop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pattern characteristic; evolution mechanism; Sichuan province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132

2016-09-09 作者简介:林正雨(1982—),男,四川自贡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农业发展与农业地理。※通讯作者:李晓(1960—),女,山西运城人,研究员、所长。研究方向:区域农业发展、农业经济。Email:Xiaolu3399@163.com *资助项目: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2015ZR0231); 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平昌县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总体规划及三年实施规划”(2016ZR0060); 2015年度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四川省主要农产品数量安全预警平台”

F329.9

A

1005-9121[2017]01207-09

猜你喜欢

格局四川省农作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