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乌蒙山片区农业产业化扶贫绩效探析*
2017-06-06荀关玉
荀关玉
(曲靖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曲靖 655011)
·农业产业化·
云南乌蒙山片区农业产业化扶贫绩效探析*
荀关玉
(曲靖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曲靖 655011)
文章通过对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农业产业化扶贫的调查,认为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各县(市、区)依托区域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初步形成了高原农业产业集群,农业经济效益迅速提高,农民收入迅速增加,贫困人口迅速减少、为实现乌蒙山片区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同时发现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在产业化扶贫进程中仍然存在农业生产总值比重高、农产品特色不鲜明、竞争力不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弱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大乌蒙山片区农业产业化扶贫力度、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片区农产品品牌,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育龙头企业,全面提高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绩效,确保2020年实现完全脱贫,形成具有片区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等举措,以期丰富和发展扶贫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乌蒙山片区 农业产业化 扶贫绩效 跨越式发展 对策
0 引言
乌蒙山特困地区是我国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主要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3省38 个县市区,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包括昆明市的禄劝县、寻甸县,曲靖市的宣威市、会泽县,楚雄市的武定县和昭通市的昭阳区、彝良县、鲁甸县、威信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武定县、永善县、绥江县、镇雄县,除宣威市外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十二五”至今,片区各县市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在农村地区精准扶贫中进一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实现精准脱贫,促进贫困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提高片区农业产业化扶贫的绩效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李俊杰等提出建设优势产业集群提高片区精准扶贫的绩效[1]; 汪三贵等提出片区的产业化扶贫主要包括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种植业和养殖业扶贫项目[2]; 回良玉在云南省昭通市召开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启动会上提出要努力提升产业发展; 同时,有的学者还对其他地区产业化扶贫进行研究,如王梅娟等以河北省涞源县为例研究了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3],郭建宇构建了农业产业化扶贫的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4]; 王振颐提出了生态资源富足区生态建设与农业产业化耦合扶贫的理论[5]。上述研究成果较好地反映了农业产业化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提高农业产业化扶贫成效的对策,但对乌蒙山片区农业产业化扶贫的绩效很少进行研究,因此文章分析云南乌蒙山片区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取得的绩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成效的对策,以期进一步丰富扶贫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 云南乌蒙山片区农业产业化扶贫取得的绩效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后,在云南乌蒙山片区形成了国务院各部委、“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东西协作、社会参与、群众自力更生的大扶贫格局”[6],对乌蒙山特困地区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针对不同的贫困原因分别采取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模式、易地搬迁扶贫模式、社会帮扶扶贫模式、教育培训扶贫模式、金融支持扶贫模式和社会保障扶贫模式的路径,重点是培育形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农民收入普遍增收,精准扶贫工作取得较好绩效。
1.1 形成了高原农业产业集群
发挥高原农业产业集群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扶贫资源,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因此,在扶贫进程中,云南乌蒙山片区各县市区“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把区域特色培育成优势产业,最大限度地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达到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7],为实现精准扶贫奠定了良好基础。如:巧家县充分发挥该县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猪、牛、羊等养殖业产业集群,发展形成花椒、板栗、核桃、蚕桑和中草药等农业经济作物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化了巧家县“农业产业布局与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8],进一步推动巧家县经济发展、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农业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2 745元增加到2014年的5 125元,年均增加617.5元。鲁甸县形成核桃、花椒、苹果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农业总产值迅速增加,转移了大量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会泽县发展形成了畜牧、马铃薯、蔬菜、核桃等4个主导产业集群,并形成水产、水果、花卉、中药材等4个特色产业集群,深入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以促进农民增收。大关县初步形成了林、竹、畜、果蔬、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集群,盐津县形成了乌骨鸡养殖产业群,竹子、核桃、天麻、茶叶、小木漆等特色农业产业专业群等。截至2016年,该片区各县市区均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贫困人口收入迅速增加,精准扶贫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1.2 一部分农业贫困人口开始脱贫
2015年云南乌蒙山特困地区抓住乌蒙山扶贫开发的机遇,全面开展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农业产业集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片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进一步提高了片区精准扶贫的成效,一部分农业贫困人口的收入超过贫困标准,并形成进一步发展的产业基础,一部分农业贫困人口开始脱贫,如表1。
表1 2015年云南乌蒙山特困地区脱贫人口统计
县(市、区)脱贫人口(万人)县(市、区)脱贫人口(万人)县(市、区)脱贫人口(万人)县(市、区)脱贫人口(万人)禄劝县5.2175会泽县4.1000巧家县6.0000永善县2.5000寻甸县3.8000昭阳区3.1600盐津县4.1800绥江县2.4000宣威市4.1600鲁甸县2.1000大关县1.5000镇雄县2.9000彝良县3.3160威信县4.1700武定县2.1000合计38.0735
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片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经济效益迅速提高,农民收入迅速增加,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2015年片区共有38万人以上脱贫,各县(市、区)贫困人口迅速下降,巧家县脱贫人口达到6万人,禄劝县脱贫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脱贫人口的年收入达到2 300元以上,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促进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1.3 奠定了乌蒙山片区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精准扶贫的目的不仅仅是实现贫困地区农民的脱贫,更重要的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农村贫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转变,农村贫困户向宽裕户、小康户转变,与云南全省同步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此,片区内各县、市、区在扶贫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各种扶贫资金,促进农村产业化的发展,实现了“输血”与“造血”的有机结合,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与社会保障扶贫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教育、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为形成农业产业集群和实现贫困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而片区内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初步奠定了农村跨越式发展的产业化基础,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增强人力资本存量和增量,为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云南乌蒙山片区农业产业化扶贫存在的问题
云南乌蒙山片区农业产业化扶贫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比,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2.1 第一产业比重高
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是建立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的,如果一个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大,农村劳动力多,劳动力转移任务重,农业劳动力收入必然低。改革开放后,云南乌蒙山片区第二、三产业有一定发展,但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很高,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如表2。
表2 云南乌蒙山片区产业结构
县(市、区)产业结构比县(市、区)产业结构比县(市、区)产业结构比禄劝县28.9:29.4:41.7昭阳区12.3:51.8:35.9武定县29.4:29.3:41.3寻甸县27.4:34.4:38.1鲁甸县23.7:38.3:38永善县18.9:56:25.1宣威市24.1:26.8:49.1威信县21.8:37.8:40.4绥江县18.6:33.2:48.2彝良县41.8:31:27.2巧家县41.6:21.7:36.7镇雄县26.6:34:39.4会泽县22.2:50.3:27.5盐津县24.2:38.1:37.7大关县23.1:38.5:38.4 资料来源:云南省统计年鉴
2.2 农产品特色不鲜明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就是要充分利用云南高原农业的气候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和生产要素,这些“基本生产要素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移动性与不可复制性”[9],但从云南乌蒙山片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看,除“天麻”产业、花椒产业和苹果产业等产业具有发展的优势外,许多产业都具有可移动性与可复制性,并且是许多地区共同发展的产业,在产业发展中,许多产业的品牌不优,没有形成农产品品牌优势,没有形成具有比较大的“地理标志等品牌产品”[10],在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只有产品的“毛利率”比较低,技术含量低,才形成一定的特色产品,由于产品的可移动性与可复制性,许多地区开始重复模仿,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导致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很难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能将产业优势转化经济优势,贫困农民的收入不能进一步提高,更不可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3 农业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比较差
精准扶贫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农民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观念和能力,提高农民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摆脱贫困,并且不会返贫,在扶贫的基础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从我们对乌蒙山片区农民素质的调查可以看出,贫困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普遍低,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5年,许多贫困人口的创新创业素质比较低,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和共享理念差,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观念差,没有市场意识,贫困人口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等自我发展能力比较差,一部分贫困人口主要从事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自我发展能力比较差。
3 提高云南乌蒙山片区农业产业化扶贫绩效的对策
根据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云南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的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云南乌蒙山片区农业产业化扶贫绩效的对策。
3.1 优化乌蒙山片区产业化结构
“产业化扶贫模式是指在农村扶贫开发过程中,合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11]的重要途径。而云南乌蒙山片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已初步形成了产业化扶贫的条件。而乌蒙山片区之所以贫穷,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产业化发展滞后,特别是第二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出现了富集资源与区域发展不相称,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相悖,拥有资源而受穷的财富悖论现象”[12]。因此,云南乌蒙山片区扶贫的重要路径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片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前提下,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主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生物制药业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实现片区的精准扶贫,而且能实现片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片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当前看,云南乌蒙山片区应重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要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农产品精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特产品附加值,加快第二产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红色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二、三、一”或“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结合乌蒙山片区的资源优势,应重点发展“昭通苹果产业、花椒产业、天麻产业、茶叶产业”等特色产业。
3.2 培养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培养和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就是要通过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通过外力培训,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他们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实现就地城镇化,增加其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劳动收入,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通过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能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机会,确保贫困人口不在返贫。云南乌蒙山片区精准扶贫的成效说明了,教育扶贫比较好的县(市、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比较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比较快,农民收入增长比较快。因此,必须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具体措施有:(1)充分利用教育精准扶贫的机遇,培养和增强贫困人口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增强贫困人口的绿色理念。因为创新是实现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和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只有加强创新,才能提高精准扶贫和实现片区跨越式发展,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形成绿色意识,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生产绿色产品,提高生产占有率,闯出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13]的路子来,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结合云南省乌蒙山片区的比较优势,应该重点培养提高农民高原特色产业产品、加工、开拓农产品市场的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2)要充分利用精准扶贫的机遇,与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科研院校合作,共同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新型工业化技能,提高转移劳动者的素质,同时还应深入开展具有片区特色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促进片区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和提高贫困人口的产业技能,增强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其劳动收入,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培养和培训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所需要的劳动力,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3)大力发展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劳动力和创新人才,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承载力,促进片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3 培育农产品品牌
培育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农产品品牌的目的是实现特色农产品的不可移动性与不可复制性。要形成不可移动性与不可复制性的高原特色农产品,一方面要依靠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 另一方面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科技力量和专有技术,而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具有一定的自然资源优势,可以通过产学研模式,形成特色农产品,通过发展品牌战略,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品牌效应。如可以通过绿色、有机、无公害苹果产地认定和“昭通苹果”、“昭通天麻”地理标志认定,培育扩大“昭通苹果”、“昭通天麻”的品牌效应; 同时还要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面推进“互联网+农业特色农产品”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该,才能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
3.4 大力培育特色农业龙头企业
云南省乌蒙山片区高原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数量少、企业规模小,规模带动效应差,有的企业因农产品的季节性问题只是进行季节性的生产,很难形成和发展庄园经济,实现土地资本化、资产股份化、融资市场化、经营规模化和管理企业化,因此,应充分利用精准扶贫机遇,支持和大力培育“公司+农户”和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扩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规模,促进和带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农业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标准化,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效应,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总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和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形成和发展优势品牌,培育和发挥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能更好地实现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 李俊杰,刘松. 乌蒙山片区产业结构趋同度比较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27(5):83~87
[2] 汪三贵,张雁,杨龙.连片特困地区扶贫项目到户问题研究——基于乌蒙山片区三省六县的调研.中州学刊,2015 ,(3):68~72
[3] 王梅娟、梁山、冯俊. 关于贫困山区县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的研究——以河北省涞源县为例.北京农业, 2013 年 9 月下旬刊:205
[4] 郭建宇.农业产业化扶贫效果分析——以山西省为对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0(4):20~26
[5] 王振颐.生态资源富足区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耦合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6):70~74
[6] 易水.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创造,2015,(6):12~13
[7] 吕生全,王文庆.甘肃张哈片省级扶贫开发示范区产业扶贫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5):115~122
[8] 刘刚.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以天津市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6):146~151
[9] 李菁,揭筱纹.基于钻石模型的农业产业集群模式体系研究——以甘肃陇南花椒产业为例.兰州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4,42( 3) : 121 ~126
[10]李美羽,王成敏. 河北省培育农产品品牌的实现途径,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 ( 6) : 150 ~158
[11]李隆琪.关于产业化扶贫的思考.老区建设,2007,20(6):34
[12]张绪清,杨东昌.乌蒙山国家能矿基地“财富悖论”问题及深度开发思考.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4):1~8
[13]吕磊.昭通找准定位 突出特色抓生态建设.云南林业 ,2015,(4):15~18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WUMENGSHAN AREA IN YUNNAN PROVINCE*
Xun Guany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 Qujing, Yunnan 655011, China)
By the investig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Wumeng mountain area, this paper found that due to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resource in each county (city or district) , the plateau agri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s were formed, the economic benefit and peasant′s income were rapidly increased, and the poverty was significantly declined. It had establishe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achieving leap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is area, there we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high propor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conspicuous agricultural products, weak competitiveness, poor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and so on. and then, it suggested that it should further intensify efforts to alleviate poverty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strengthen peasant′s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build brand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is area, fully improv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ultivate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fully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distinctive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so as to completely get rid of poverty in 2020 and form a leaping development road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se strategies will hopefully enrich and develop the theory of poverty relieving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umeng mountain area;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performan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leap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130
2016-03-11 作者简介:荀关玉(1963—),男,云南曲靖人,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Email: 1034740309@qq.com *资助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云南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研究创新团队的阶段性成果”(2014cx03)
F321; F323.8
A
1005-9121[2017]011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