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现状与有效策略研究
2017-06-05鲍世颖
鲍世颖
【摘要】概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掌握和学习。初中生物概念是学科的支撑,是学生构建生物知识体系的重要環节,只有引导和鼓励学生理解和记忆生物概念,才能掌握生物的核心,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生物概念教学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本文主要对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物 概念教学 现状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172-02
前言: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概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生物概念包含了大量的生物知识,只有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学习,才能了解和掌握对生物学习的本质和规律,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生物知识系统。但是对生物概念进行掌握并不是单纯的记忆和背诵,而是引导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领会与感悟,把所有的概念知识结合在一起,促进对生物更好的学习。
一、生物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生物教学是生物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为高中阶段奠定了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生物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课程标准(2011年版)》10个一级主题下有50个学生需要形成的重要概念,强调了对重要概念的学习。这些生物学重要概念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科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开展概念教学对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更好掌握,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生物知识解决问题。概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把单纯的教学知识变为知识结构,让学过的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加强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形成一个紧密的生物知识认知结构,为之后的生物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现状
在初中生物的概念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老师过分追求概念的结果,忽视了对生物概念的形成,在学习新概念的时候只停留在表面,学生还没有深入的理解概念,教师就转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不利于对概念的掌握。另外在生物概念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创新,学生对概念没有真正的思考和理解,采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记忆的概念越多,在运用的时候就会越混乱,不利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三、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创设概念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生物教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在开展概念教学的时候,应该为学生创设学习概念的情境,让学生把已经掌握的生物知识与新的概念结合起来,同时也对新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里面涉及的概念比较多,胚、胚胎、胚珠等,如果要求学生单独的记忆肯定效果不好,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谜语来设计概念的问题:民间有一个关于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这种生动形象的引入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胚胎等相关概念的掌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灵活的概念模式,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运用。
2.通过对比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由于涉及的概念多,很多概念的表面意思大概相同,如果不深入的分辨很容易造成概念的混淆,不利于学生对生物的学习。运用对比策略,引导学生区分易混淆的概念,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使概念更清晰,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学习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时候,我们通常是对两者进行比较,比较两者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分析出两者的对立和统一的辩证关系。
3.把抽象的文字概念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
文字概念的记忆和运用都比较枯燥,学生积累的概念多了很容易出现疲劳,长期对文字概念进行记忆会降低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文字性的概念直观的表现出来,运用图像就是不错的方式。教师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把生物概念的重点和意义用结构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让生物概念的教学更加直观。
4.把零散的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
在进行生物概念结构图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结合概念的实质性,一层一层的表现出来,让概念之间的关系更明确,形成一个清晰的构图网络,让学生把整个概念网络图记忆在头脑中,真正参与到概念的构建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变得更为主动。思维导图对于知识网络的构建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独立的概念有机联系起来,理解记好一个,带动一片。比如在学习生态系统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就要以生态系统的概念为中心,衍生出其他的概念,让整个结构图更加完整,促进学生对生态系统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和掌握。
四、结语
总的来说,概念教学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开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初中生物教学工作者应该不断的对概念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关键的概念开展教学,让学生构建生物的知识体系,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兰芝.浅议生物概念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培养[J].中国改革报.2014年03期
[2]卢宇.浅谈初中生物课的概念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