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构建:让儿童言语生命自由生长
2017-06-05董娅佩
董娅佩
【摘要】着眼于学生的“言语生命”,并把此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是语文的本位回归,也是人类对自身文化生命发展的审视。本文就言语生命在语文教学中的失落引发多元思考,并进而从“阅读:言语生命成长的摇篮”;“激荡:言语生命勃发的张力”;“实践:言语生命成长的阶梯”;“舞台:让言语生命轻舞飞扬”四个纬度实现对言语生命成长语境的多维构建,力求语文教学立足语言,多维开放,注重对话。让学生的言语生命在语文的沃土上自由生长。
【关键词】多维构建 言语生命 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046-02
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喧嚣中一路走来,一直在渴望着一种真正属于“语文”自身的定位和归属。当我们以一种沉潜和宁静的心态,直面“语文”的精神实质,我们的目光不由得被儿童的“言语生命”所牵引。
一、定位:为儿童言语生命准确“度量”
这里所说的“言语”,是指个性的、独创的、属于儿童个体所有的语言。在言语中,没有东西是集体的,它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个人组合,它指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换言之,是语言和精神的统一。而语言是第一性的,精神蕴涵于语言之中。
儿童的个性化言语,是语文教学的的立足点。我们学语文,绝不是只是为了语言的知性知识,而是通过文本学习,不断内化各种语言收获,再把它外化为具有独特个性化色彩的“自己”的言语行为。
儿童言语生命的自由生长,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在“人”,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发展”。促进儿童语言生命不断滋长,正是广大语文教师不断追寻的一种境界。
二、审视:言语生命在语文教学中的尴尬处境
反观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的“言语”状态, 却不那么乐观。在新课程背景下,有些老师热衷于在备课时制造所谓的“亮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花在吸引学生的“看点”上。
1.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庖”,使言语生命在“夹缝”中难“生存”。
曾经听一位老师执教《找秋天》。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秋天的各种资料,接着展现关于秋天的多媒体课件。忽而金黄的麦浪,忽而火红的苹果……最后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于是,有生以舞蹈表演,有生以唱歌展示,有生以绘画汇报……语文课成了音、美、舞的“杂烩”课,而作为语文课最根本因素的语言只好瑟缩在一旁。
2.对文本的“无情解剖”,使言语生命在“支离破碎”的土壤中难“萌发”。
曾听《祖父的园子》一课,执教老师把主打问题聚在“趣”上:“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童趣呢?”学生读书,当读到“……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等句子,学生禁不住笑了。然后,每当学生找到一处,教师就连连追打:“有趣在哪儿?”“从哪些词看出来?”“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渐渐地,学生脸上的笑容不见了。
3.练习模式的“惯性运转”,使言语生命在沉闷中难有“激情”。
“六·一”庆祝活动结束,布置了一篇“老生常谈”式的练笔:“选择今天自己最想写的一个场面或一件事写一篇习作。”结果,却与他们脸上的流光溢彩形成鲜明对比:学生的习作内容普遍性的像“流水帐”,而且还都充斥着一股“无精打采”的味道。
三、行走:构建言语生命自由生长的敞亮境界
纵观以上种种,语文教学该如何给学生一方沃土,使他们的言语生命生根、萌动,轻松而自由地生长呢?这就需要从课内外多方面进行多维的、立体的构建。
(一)阅读:言语生命成长的摇篮
引领学生进入书本,进入阅读,让孩子们“在母语的懷抱中深呼吸”,是言语生命成长的深厚土壤。
1.从“校园环境”到“文化气息”。
当孩子走进这样一个被书香熏染的环境:教师的言语浸透着书香;周围的同学沉醉于书香。这样一种透着母语韵致的校园环境,它所散发的魅力怎能让学生抵御书的诱惑!与此相应,我们开辟“古诗角”,“经典壁”,“书虫读吧”,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置身于丰富的语文天地。
2.“经典诵读”和“名著导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我们九峰,每天早上的十五分钟,是“经典诵读”时间。在轻柔的古筝曲中,有滋有味地吟诵经典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经典诵读、古诗吟诵与语文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除此,我们每周开设一节“名著导读”课,以“导读激趣”、“读中交流”、“读后研讨”的方式,引领学生亲近名著,亲近名家,在名著中得到文化精华的浸润。
(二)品悟:言语生命勃发的张力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凭借文本语料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在教师、文本与学生之间展开有意义的对话过程,使学生经历一程又一程的精神和语言的佳境。
1.酿造言语活动状态。
为了让学生直面文本语言,教师应当注意酿造氛围,有意识地利用文本独特的表现形式激活学生的言语活动状态。
2.抓住言语活动触发点。
敏锐地抓住学生言语活动的触发点,切入其中,细细品味,激荡起思维和言语活动的浪花,可以说是语言教学的关键所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包含了许多“不确定”与“空白”。这些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
3.制造言语活动的撞击效应。
要让学生的言语勃发出生命的活力,还得在课堂上制造出“金铁交鸣”、“电打雷闪”的碰撞效应,使学生产生“胸有块垒”、“不吐不快”的言语欲求。如听一位老师上《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教师用“你对这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救孩子有怎样的看法?是不是其他父母不够爱自己的孩子?”
(三)实践:言语生命成长的阶梯
在动态运用中,语言才能成为焕发活力的生命体。
1.把课堂小练笔引入阅读教学。
新课程理念光照下的课堂练笔有别于传统的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注重读写技能、方法的结合;课堂练笔的内容更广泛,内涵更丰富。它让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打破固定的模式,寻找新的生命力,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
2.在借鉴模仿中逐步提升。
儿童言语的初始阶段是“模仿”。一开始可能是比较机械的模仿阶段逐步发展到“仿中有创”。方式有模仿精彩语段、借鉴名句、套用广告语格式、活用流行语言等等。比如有学生这样称赞妈妈的缝纫手艺:“我妈妈做的连衣裙呀,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嫌瘦;长之一分则拖沓,短之一分则局促……”这些,实质上都是将外部的书面语言内化为主体内部语言的过程,久而久之,达到一种“源于文本,别于文本”的语言境界。
(四)舞台:让言语生命轻舞飞扬
语文学习是一项充满体验和情趣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言语魅力的舞台,使语言学习的领域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学生也比较喜欢尝试着实用创意,和社会的实用生活相接轨的语言实践。比如:商品广告的创意策划;自我形象如家长、老师、某类人设计;漫画设计测等等,生动而充满朝气。
总之,在语文的领地里,我们要始终怀着对儿童生命的珍视,并呵护它在一个立体化的语言活动情境自由生长,使语文教学真正逼近它的本质,让学习主体诗意地栖息在语文的土地上。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S].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潘新和著.《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2 [3]窦桂梅著.《创造生命的课堂》[M].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