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有树 众生皆可栽
——评李曙豪《虚云和尚传》
2017-06-05宋先红
宋先红
(肇庆学院 学报编辑部, 广东 肇庆 526061)
菩提本有树 众生皆可栽
——评李曙豪《虚云和尚传》
宋先红
(肇庆学院 学报编辑部, 广东 肇庆 526061)
李曙豪,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
六祖惠能及许多南禅宗大师在韶关留下了他们弘法的足迹,并为南禅宗的传播和光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虚云大师作为“一身而系五宗法脉”的禅宗大德,为南禅宗在近代中兴做出了卓越贡献,其生平事迹和佛学思想自然也被纳入韶文化研究的范围之内。李曙豪的《虚云和尚传》以其对虚云大师生平大事叙写的精准性、叙写笔法的文学性和文本的可读性成为禅宗研究的重要成果,是人们了解禅宗文化的重要作品。这本传记的成功写作有赖于李曙豪博士深厚的佛学素养、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对故事文本的恰当选用。
一、深厚的佛学素养成就传主行状的精准叙写
传记文学作品是指以历史或现实中真实人物为书写对象,以纪实的表现手法来叙述人物生平的文学作品,因此真实是传记的本质特点。传记的真实性来源于传记作者对传主人生完整、准确的把握,完整就是要突出传主生命历程的阶段性和因果性,准确就是对传主行状、成就的叙写要符合传主的身份,突出其一生中最突出的经历和贡献。虚云大师是禅门大德,他一生的活动和贡献都与佛教紧密相关,因此不懂佛学,就无法对其一生的经历和功德进行准确的记叙和评价。李曙豪的《虚云和尚传》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他深厚的佛学素养,这在本书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首先是作者对书中提到的寺院、庙堂沿革和禅宗宗派的发生、传承都非常了解,这对突出虚云对修复寺院、中兴南禅宗有很重要的作用。书中从涌泉寺出家开始,陆续叙写了虚云在涌泉寺、天台寺、鸡足山、九华山、高旻寺、阿育王寺……一直到南华寺、云门寺的行止,最后依止于云居山。寺名变换的同时也是虚云大师道行日深、功德日高的变化之时,是他成为“建树、道德、年齿、悟证”伟大高深的禅宗大师的成长轨迹的描述。作者介绍这些名寺的历史沿革和禅门各宗的历代名僧时如数家珍,是了解虚云大师禅法成长和师承的重要依据。
其次是书中使用了大量的佛教用语,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虚云大师的尊重,也契合了传主的身份,例如,书中第一章第五节“整肃鼓山,梦托南华”叙述虚云来到涌泉寺,“想到这里是自己的剃染与受戒之地,衣钵堂之所在,更是历代祖宗恩师弘法之所,光大山门,重兴祖庭,责无旁贷”;他加强寺庙管理时,“礼请江苏苏州燕山灵岩寺慈舟律师前来住持戒律学院,教习毗尼,垂范众僧……全寺修忏摩法,共拜万佛忏半个月”;“启坛传授三坛大戒,以续佛慧命,绍隆佛种……礼请文质律师为羯摩阿阇黎,慈舟律师为教授阿阇黎,为数百名新戒传授三坛大戒”……等等。专业的佛教用语将读者带入佛门场景,接近一代禅宗大师,得窥禅宗文化。
二、扎实的文学功底凸显传记的文学品格
“历史性和文学性,这两者构成了传记的支柱。”[1]李曙豪《虚云和尚传》深长的韵味不仅得益于作品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也与作品鲜明的文学品格分不开。这种文学品格除了作品本身恪守传记作品的“叙事性”特征之外,还与作者的写作笔法有关。
一是对景物的细致描写凸显了作品的文学色彩。第一章第一节对衡山景色的描写:衡山坐落在湖南中南部,山虽然不算很高,主峰祝融峰也只有海拔一千二百九十米,但是在千姿百态的烟云和奇形怪状的群峰叠衬中,造就了“万丈祝融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的壮丽奇观……山上巨树参天,浓荫蔽地,叠翠堆绿,别具风味。同时,山上常常云雾弥漫,诸峰隐伏其中。远望其山,多有云移峰飞之感,故自古就有“五岳独秀”的美称。第三章写云门寺:乳源县在韶州之西,万山罗列。清江、杨溪、辽水、武水纵横流贯其间。云门山在乳源县东,县城之北。云门山东起龙王宫岭,西至云门坳,南起雷公岭,北至大慈悲峰。众山环绕,林壑幽深,有飞泉、走兽、流霞之奇观。云门寺位于云门山的东南麓,后枕云门峰,前临云门洞,左靠和尚岭,右扼云门坳。观音岭及大小旗山远拱于正前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让人觉得美景、禅风相得益彰。
二是传统叙事笔法成就了行文的清晰流畅。整本传记虽然完整地叙写了虚云大师“坐历五帝四朝”“受尽九磨十难”、长达一百二十年的丰富人生,但事如珠玑罗列多而不乱,文如夏溪东行清新流畅。这受益于作者对传统叙事笔法的娴熟运用。首先,作者用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写法大章七言对句、小节四言一联,清晰勾勒了虚云大师一生行事弘法的关捩,突出大师一生中主要的修行、弘法、护持轨迹。接着在具体行文中不拘泥于一般传记以时间为线的特征,而主要以大师的足迹、行事为经,详略有间地叙述和描写,张弛有度,承接有序。在第一章“颠沛万里觅真经 家国山河总关情”的第二节“发愿遍行,高旻得法”中,作者非常详细地写虚云(当时的德清和尚)在天台寺如何受融镜法师教诲,完成他修禅道路上一大转折后,历经艰难前往五台山拜佛。书中这样写道:德清由普陀山法华寺起香,三步一拜,中间经湖州、苏州、常州,经凤阳、亳州、吴陵、嵩山至洛阳。腊月至黄河,举目一望,大雪漫漫,四无人烟,道路不识。夜来风雪交加,饥寒交迫,只觅得一茅屋避寒,枯坐念佛。叙完大师在五台山、南台寺、大慈恩寺、峨眉山、鸡足山等地,前往九华山的途中,有一段行程又是这样穿插的:在高鼎寺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他经昆明府、曲靖府到达贵州;经贵阳、镇远,到湘西的麻阳、芷江;又经宝庆府,到衡阳;经湖北,到九江;经安徽,过黄山,过宜兴,到句容帮助法忍和尚修赤山寺;又到金陵帮助松严上人修净成寺。地点变换,动词跳脱,大有“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的简练、流动之风。
三是对虚云大师诗作的穿插引用更显作品的文学情韵。虚云大师不仅佛学精深,而且善于把对佛学的体悟用诗偈的形式表达出来。他剃度时在涌泉寺初品渔樵农禅生活是这样的:日子过得很清苦,平时寄情于山水,也自得其乐,闲暇之余,作《鼓山雨后晚眺》诗云:雨醉山初醒,寒光入座微。荒烟依树白,落日染山绯。樵唱采薪返,渔歌罢钓归。疏钟云外响,惊起鹤横飞。雨醉山醒,樵唱渔歌,一派逍遥自得、熙熙而乐的神情。而他与西天目真净和尚泛舟西湖时的禅悟,书中也是引诗说明:西湖的美景让人身心俱忘,不知不觉进入禅学的境界。德清作诗云:不解烟波意,谁来驾此舟。心同秋水洁,身与白云浮。既契真空理,当怀浊世忧。仗师三昧力,得共海天游。“心同秋水洁,身与白云浮”一句,意境十分高远,表达了德清非凡的志向。像这样的诗句几乎伴随着大师一生中的每个阶段,一代大师的禅学、诗才在整部传记中闪跃、流转,作品的情韵也油然而生。
三、故事的穿插增添了文本的可读性
传记作品不仅要为重要人物作传使其流芳后世,也应该传播某种观念或文化并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因此文本的可读性也不容忽视。传记作品的可读性一方面有赖于传主丰富的个性特征,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作者对细节的巧妙安排。本书中作者穿插了大量小故事,它们既渲染了虚云大师在弘法经历中的种种奇迹,突出了大师的人格魅力,也为作品增添了不少的阅读趣味。
一是传说见证了虚云大师的弘法奇迹。虚云大师因梦而生的故事似乎预言了他将一生献身于佛教事业,赴五台山学法受文殊菩萨襄助是对他矢志学禅的赞叹,鸡足山上兰花择时而开是对他到来的欢迎,阿育王寺燃指孝亲后大病即愈显示了大师供奉的决心,终南山上禅定忘时惊现大师禅学的日益精进,云南劝善驱鬼、移石熄兵彰显了大师匡救世人的善心,龙王受戒见证了大师修复古寺、弘扬禅门的大德,南华驱虎、收狐、戒樟更是见识大师佛法的精深……这些故事生动有趣,用引人入胜的方式表现了大师的行迹和大能。
二是公案阐释了南禅的修行真谛。作为南禅中兴的中流砥柱,虚云大师禅法精进的过程与经历也是南禅修行真谛的展示过程。对于一般人而言,禅宗真义并不是很好理解,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虚云大师修禅的进步过程,本书引用了不少禅宗公案。怀让磨砖的公案让初进禅门的虚云领悟到修心重于修身的道理,是他修禅道路上的重要转折。本来和尚重释“立雪断臂”的故事,对虚云修行方向的改变起了重要的作用,更加体悟到佛教的慈悲胸怀。而惠能关于“菩提本无树”和“仁者心动”的典故更是理解南禅心法的经典公案。虚云大师还借“赵州茶”和“云门饼”的公案向大家宣讲禅理。此外还有虚云大师和其他人的很多交谈与论断也让我们认识了大师对人生、世事和禅法的理解和了悟,让我们看到一个为保持禅林净土、弘扬禅学、安世济民而辛苦辗转、呕心沥血的禅门大德形象。
本书为通俗性读物,是在前人著述及虚云自传基础上,补充了作者收集到的一些资料,用文学语言写成的。所以在学术上可以说创见并不多。另外,由于资料收集的困难等原因,本书并没有对南禅脉系传承作详细的记叙,对虚云和尚的著述也只是作了简略的介绍。此外,如虚云和尚的诗作也不少,由于重点在传记,所以没有进行述评。书中有些说法,如虚云出生异兆等说法,未考证而沿用其自传说法,虽然是通俗读物,也难免有不妥之处。凡此种种,期待作者今后多多修正,并有更优秀的研究新作问世。
[1]杨正.论传记的要素[J].江苏社会科学,2002(6):17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