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研究

2017-06-05丁仁船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合肥230022

巢湖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子女养老老年人

朱 畅 丁仁船(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22)

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研究

朱 畅 丁仁船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22)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导致出现农村大量留守群体。以安庆市镇江村留守老人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状况、精神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期望和需求,得出如下结论:留守老人总体上对物质生活比较满意,但是在生活照料、医疗保障方面仍面临着困境;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时常感到孤独抑郁;留守老人对幸福晚年生活的期望不高,希望子女对自己付出更多情感。因而,应该提倡传统孝道文化,建设“四位一体”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筹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创新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加强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

1 引言

据安徽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安徽省常住人口为69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09万,占49.15%,农村人口为3527万人,占50.85%。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同时农村的养老保障水平低下且养老设施不及城镇完善,使得留守老人不论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均处于弱势,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大众的介入帮助。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当某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但是后来马斯洛对他的理论进行了拓展认为人并非只有满足的低级需求后才会发展到高级需求。因而,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的帮助不仅需要关注他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也要关注他们的爱和归属感以及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目前,我国学者关于留守老人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生理需求。生理需求的满足需要良好的经济条件,子女外出务工一方面增加了其经济供养能力,另一方面却增加了留守老人的日常支出和人情负担,因而没有明显改善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1-2];甚至少数农村留守老人子女外出务工的收入不高致使他们经济负担过重再加上传统孝敬老人的观念淡化,甚至可能导致老人的经济状况恶化[3]。精神需求。多数学者均认为农村子女在外对农村留守老人在精神慰藉方面的影响是负面的,加重了留守老人的孤独感,且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时无人照料[4]。同时,农村留守老人本身对精神生活需求认识比较模糊,他们通常将情感寄托在孙辈身上,但代沟的存在又使得他们难以形成良好的沟通,往往造成他们情绪波动大,易存在抑郁倾向[5-6]。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学者提出政府应该作为社会正式支持主体对留守老人提供支持,建立家庭、亲人为基础,基层为平台,非盈利组织为辅助的多元化社会精神支持体系[7-8]。自我实现需求。目前相关研究中基本没有涉及留守老人这方面的需求,更多的停留在对留守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层面的研究,但是他们不仅希望自己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还能老有所用,实现自己的一些人生价值。上述研究对留守老人面临的困境做出了相应的描述且提出了相关解决办法,但是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体系。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发现问题,力求找到一些目前可行的能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对策,并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体系。

2 研究数据来源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定量研究法进行研究,按照简单随机抽样从安庆市镇江村759位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抽取400位老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在村里干部的带领下对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问卷调查,总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224份。问卷从物质生活状况、精神生活状况和期望需求三个部分分别设置的十个问题进行调查。最后运用SPSS软件对收集到的问卷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3 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状况

3.1 半数留守老人的收入来源全靠子女供给,多数留守老人年劳动收入较低

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来自子女供给和自己劳动所得的约占50%;子女供给和养老保险的占22.3%;少部分老人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政府补贴和子女供给。其中子女供给是留守老人通过抚养自己的第三代而获得,绝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子女照顾下一代,子女则会在经济上给予老人更多的支持。

农村留守老人的年劳动收入普遍较低。61%的留守老人年劳动收入在6000元以下,30.3%的留守老人每年劳动收入在6000至12000元,只有少数的留守老人年劳动收入超过12000元。尽管这些留守老人都是60岁以上,但是他们仍自己维持生活的经济来源,尽量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他们往往从种庄稼或者做小工之类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获得收入,因而生活比较劳累辛苦。

3.2 留守老人生活费用普遍较低,但大多认为生活费够用

有32.2%的留守老人每月生活费用在300元以下,有44.8%的留守老人每月的生活费用在300到600元之间,21.0%的留守老人生活费用在600到900元之间,只有少数的留守老人每月的生活费用在901到1200元。虽然有近三分之一的留守老人生活费用在300元以下,但占91.5%的老人觉得自己的生活费用有富余或够用,觉得勉强够用和不够用的只占少数。值得注意的是觉得生活费用不够用的只有60—69岁的小部分老人,70岁以上的老人没有觉得生活费用不够用的,或许这是由于在农村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活开销越来越少,尤其是人情往来方面的开销。

表1 不同年龄的留守老人生活费用够用情况

3.3 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堪忧且半数认为医疗费用支付有困难

农村留守老人是特殊的弱势群体,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疾病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可能性也会偏高。在调查中只有18.6%的留守老年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十分健康,过半的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一般,27.2%的人患有慢性疾病或严重疾病。其中,60—69岁的老人健康状况明显好于7 0岁以上的老人,70—79岁的留守老人身体健康状况最差,患有严重疾病和慢性病的最多;男性的留守老人患有严重疾病的比例高于女性,但是女性留守老人患有慢性病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

表2 不同年龄、性别的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

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堪忧势必带来医疗费用的负担。有57.4%的留守老人认为他们对于医疗费用的支付有困难,有10.6%的人觉得自己的医疗费用难以支付。只有32%的老人认为自家可以承担自己每年的医疗的费用。安庆市海口镇镇江村从2012年开始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在政府指定的定点医院看病、住院,医疗费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报销。这让留守老人在平时患轻微疾病有了解决的途径。但农村留守老人多住在离市区很远的地区,子女又不在身边,去城里一趟十分困难,一旦患上严重疾病,很少选择到城里的大医院进行检查就医,只在农村诊所看病用药。这不仅让很多留守老人的疾病得不到及时良好的治疗;同时也因为异地报销手续的繁琐复杂,使得去外地看病的老人的医疗费难以报销。

3.4 留守老人居住条件良好,大多留守老人对居住条件感到满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的发展,农村的居住条件与十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镇江村目前只有5%左右的留守老人仍居住在土砖房中,其中以70岁至79岁居多;有22.0%的留守老人居住在砖瓦平房中;有74.6%的留守老人居住在楼房里,其中44.1%的为60岁至69岁的老人;总的来说年轻的老人居住条件优于年长的老人。

表3 不同年龄组留守老人居住条件状况

居住条件的改善不一定会带来居住满意度的提高。在调查的所有对象中,有63.4%的留守老人认为自己居住的房子很方便,低于74.6%留守老人住在楼房的比例,而且这些满意度较高的老人大多集中在60岁到69岁。这可能由于60岁至69岁的老人身体状况良好且行动方便,因而能更好地习惯楼房。也有5.7%的老人认为自己现在的房子住着不是很方便,这主要集中在80岁以上的老人,由于他们年龄较大,行动不便,因而不习惯现在居住的貌似便利的楼房。

4 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状况

4.1 留守老人平时缺乏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

农村老年人平时主要的生活就是干农活,串门、聊天或打牌,或照顾孙子孙女。农闲时节,约45.3%的留守老人选择在家里看电视、听收音机或闲坐;40.1%的人去串门和人闲聊,正如“蹓墙根,找树荫,唠闲篇,耗时间”,还有少数的留守老人兼职干些诸如瓦匠的帮工活。村里每天晚上七点至九点有固定的跳广场舞地点,但是整个村子7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有两个跳广场舞的地点,而且老人的参与度也不高。大多数老人因为不感兴趣同时又离家远,宁愿在家里看电视早点休息。另外,村里基本没有娱乐设施,平时也没有文化娱乐活动,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严重匮乏。

4.2 留守老人与子女互动频率低,但邻里关系十分和睦

子女在外务工时,有59.3%的人十五天与家里留守老人联系一次,七天与老人联系一次有33.9%的人,还有很少部分的人三天就与家里的老人联系一次。这些联系都是通过电话产生,因为外出务工的子女基本是到春节或者父母患了严重疾病才会回家探望父母。同时,有52.5%的60—69岁的老人半个月或少于半个月就与子女联系一次,比70岁及以上的老人和子女联系得更加频繁,这很可能由于年轻的留守老人照顾着第三代或他们更熟悉现代手机电话的使用,因而与子女电话联系较多。

表4 不同年龄的留守老人和子女电话联系时间间隔情况

由于子女常年在外务工且与父母互动交流不多,因此留守老人与邻居的相处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相处愉悦,则平时邻里就会在老人有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调查中有74.7%的老人与邻里的关系是比较和睦,20.3%的老人与邻里的关系十分和睦,只有少部分的留守老人与邻居间存在着一些矛盾。虽然,留守老人在生活照料、疾病照料方面会获得邻居帮助,但邻居的帮衬仍是十分有限的,尤其对于那些需要持续性照料的老人,最后还是只能依靠配偶或外出务工子女等家庭成员。由此可以看出家庭养老功能虽然逐渐弱化,但仍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照顾和关怀才是留守老人的期待。

4.3 留守老人的孤独感和抑郁感严重,多数更需要精神慰藉缓解

有58.6%的留守老人偶尔感到孤独和抑郁,27.2%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和抑郁,只有极少数的老人从不会感到孤独。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前面所说的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缺乏,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单一是一方面,但是最直接原因是子女不在身边造成的。这说明子女外出对留守老人的精神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如会导致留守老人情绪低落,精神空虚,甚至出现抑郁。

对留守老人来说,72.9%的认为自己既需要子女精神上的慰藉也需要子女的金钱来给自己一个经济上无忧的老年生活。而有23.1%的人认为自己最需要的是子女精神上的慰藉,给予足够的亲情关怀。只有很少的留守老人觉得子女给予自己足够的金钱就很满足了。因而,留守老人更缺乏的是子女平时的关怀和照顾,他们更需要的是子女的常回家看看。

5 留守老人的期望和需求

5.1 绝大多数留守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

养儿防老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因而有72.9%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这些人认为居家养老不仅自由,不受拘束,而且生活上也可以常常得到子女的照料和关怀;如果将他们送到养老院会使他们感到自己年老无用,孤苦无依。但是仍有约五分之一的老年人认为机构养老是一种趋势,子女常年在外,当老人无法照料自己日常生活时,养老院就是唯一的选择。还有极少部分的老年人认为社区养老比较好,而绝大部分的老人认为社区养老很难实现,因为子女在外务工收入不高,很难将父母接过去就近赡养。而且可以看到年轻型的留守老人对机构或社区等兴起的养老方式接受度高于年长的老人,60—69岁有16.9%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而80岁及以上的老人均不愿接受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70—79岁的老人则介于两者之间。

表5 不同年龄留守老人选择的养老方式

5.2 身体健康、家庭和睦是影响留守老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一般影响留守老人幸福生活的因素有:“衣食无忧、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子女孝顺、受到尊重和关爱、生活内容丰富等。”但这些因素对留守老人幸福感的影响大小不同,身体健康居于这些影响因素的首位,每一个老人都选择将身体健康排在影响其晚年幸福生活的第一位。其次是家庭和睦,有94%的留守老人认为这是影响生活幸福的第二大因素。第三位的是晚年生活的丰富程度,有34%的留守老人选择。还有少部分留守老人选择了受到尊重和关爱。这些和留守老人在对自己老年生活不满意的地方得到的结果一一对应。大部分的留守老人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没有太高的要求,如果政府、社会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子女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他们的幸福指数会更高。

6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思考和对策建议

6.1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个人、集体、政府共同筹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农村基础卫生服务的改善和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和补助力度。

加快完善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留守老人的最后一层防护网,它可以防止出现更多的老无所养、老无所依。因此,需要做到以下这些:(1)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中应发挥主体作用,改变目前重城市轻农村的社会保障政策,农村留守老人应该在社会保障范围之内,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应得到保障。(2)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保障老年人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保险制度,应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筹资机制。(3)继续推行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府应进一步健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第一,从源头做起,推进基层卫生机构配套改革,改善农村基础卫生服务,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减少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加大财政投入,为乡镇医院增添必要的医疗设备,改善乡镇的医疗服务条件,提高他们的医疗服务能力,使得老年人小病就诊不出村。第二,乡村卫生室定期免费为老人体检如免费量血压血糖,广泛宣传健康生活常识。第三,加大对农村留守老人患重大疾病的补助力度,科学地制定救助标准并确定救助对象,合理筹集农村社会救助资金[9-10]。

6.2 提倡传统孝道文化,改善和巩固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建设“四位一体”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不同的留守老人养老需求。

居家养老是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最倾向的养老方式,子女也是满足留守老人的物质和情感需求的主要对象。因而首先应改善和巩固家庭的养老功能:(1)经济保障。在外务工的子女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为父母提供充足的经济保障,使得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尽量减少老人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同时,政府在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新农村时,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吸引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回家乡就业。(2)亲情关怀。根据符号互动理论我们知道,个体是在与他人交往中形塑自身的。鼓励外出务工的子女平时积极和老人电话沟通,给予老年人欣赏与爱,鼓励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会让老年人觉得更幸福。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基层政府应大力宣传弘扬中国传统孝道文化[11-12]。家庭养老是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对于农村的留守老人需要充分发挥家庭、政府、市场和志愿组织的作用,建立“四位一体”的完善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才是根本。(1)对于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家庭承担主要责任,提供日常些许照料和亲情关怀等。(2)居家但生活自理有点难度的老人,政府为主要责任人,建立如城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使得这些老人在家就可以享受生活上的一些帮助。而“五保”“三无”、失能、孤寡老人,政府则需要建立公立养老院,将这些老人聚集在一起进行赡养,一方面老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一方面也可以得到及时的照顾。同时相关的服务人员可以选择回农村务工的青壮年男女,这样也就解决了一部分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回乡就业的问题。(3)行动自如且有共同爱好的老人由志愿组织建立互助型养老服务,老人之间发挥各自所长,互相提供生活帮扶、精神关爱等。(4)乡镇政府政策支持、积极引进市场资本建立民办养老院满足农村老人高层次高质量的养老需求[13-14]。具体养老服务体系如下图所示:

6.3 创新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增加青年人和老年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农村留守老人平时和子女缺少联系,文化娱乐活动缺乏,时常感到孤独,因而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感,是提升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的一个重要举措,应从以下几点着手:(1)充分发挥当地民俗文化作用。据了解21世纪初期镇江村还会举办一些特色的民俗活动,比如:端午节的赛龙舟。这些民俗活动是老年人共同的珍贵记忆,办好民俗活动是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举办更多的民俗活动,不仅可以发挥老年人在这方面的长处,同时也可以推陈出新吸引年轻人加入,增加他们和老人之间的交流。(2)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农村老年人文化活动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基础文化设施严重落后。在安庆市镇江村,几乎没有任何与文化活动相关的娱乐设施,例如老年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广场等。这十分不利于老年人文化活动内容的丰富,所以首先应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可以开展一些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如黄梅戏等各类戏曲活动,基层政府可以多多举办戏曲下乡或者戏曲比赛等活动以丰富农村老人的日常活动[13][15]。

[1]贺聪志,安苗.发展话语下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福利之“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张福明,郭斌.发达省份农村留守与非留守老人养老之比较——基于山东省聊城386位农村老人家庭调查数据的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3]银平均,黄文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J].江西社会科学,2011,(2).

[4]朱冠楠.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5]欧小蓉.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初探——以重庆欠发达地区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2).

[6]喻银春.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1.

[7]陈铁铮.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来自258位农村老人的调查[J].湖北社会科学,2009,(8).

[8]朱冠楠.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生活状况与社区服务工作的介入[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6).

[9]李春艳,贺聪志.农村留守老人的政府支持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0]贺聪志,叶敬忠.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1]孙鹃娟.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4).

[12]孙慧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探析——基于豫东农村的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3]施云皓.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服务需求与应对策略——以安徽省定远县为例[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14]曾姝.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及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D].昆明:云南大学,2013.

[15]叶敬忠.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A STUDY ON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LEFT-BEHIND OLD PEOPLE IN RURAL AREAS

ZHU Chang DING Ren-chuan
(Anhui Jian扎hu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22)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industriali扎ation and urbani扎ation,a lar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s transfer to cities and towns,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left-behind groups.Taking the left-behind old people in Zhenjiang village of Anq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is paper analy扎es the status of material life,the spiritual life of the rural left-behind old people and their expectations and needs.The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the left-behind old people is satisfied with the whole material life,but in terms of life care and medical care,they are still facing difficulties;they lack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often feeling lonely and depressed;the expectation of left-behind old people for the life of happiness is not high,hoping their childre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feelings.Therefore,the thesis suggests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ilial piety,building the rural “four in one”care service system,promoting the equali扎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propelling the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whose fund can be raised by combing the individual contributions,collective subsidies,government subsidies,innovating traditional folk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strengthening rural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Rural areas;Left-behind old people;Living conditions

D669.6;F323.89

A

1672-2868(2017)02-0058-07

责任编辑:杨松水

2017-01-02

朱畅(1993-),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建筑大学城市管理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学、城镇化。

猜你喜欢

子女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