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生CPFS结构的课堂小结研究
——以“等差数列前n项和求最值”教学为例
2017-06-05何英
何英
优化学生CPFS结构的课堂小结研究
——以“等差数列前n项和求最值”教学为例
何英
实际课堂中,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课堂小结往往形同虚设。其实课堂小结可以作为优化学生CPFS结构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将课堂小结这个环节交给学生,给学生留足时间自主建构概念域、命题域,从而达到完善CPFS结构的目的。
CPFS结构;课堂小结;自主建构
一堂好课,要有引人入胜的课题导入,扎实有效的课堂建构,画龙点睛的课堂小结。但实际课堂中,教师或因时间预设不充分,抽不出时间小结,或因课堂中每个节点都已经小结过,觉得没必要小结,课堂小结往往形同虚设,给教学留下了遗憾。其实,课堂小结可以作广义的理解,即师生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在这里,课堂小结并非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简单回顾,我们可以利用课堂小结来完善学生的CPFS结构。
一、CPFS结构概述
南京师范大学喻平教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结构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CPFS结构这个观点。喻平教授将概念域 (concept field)、 概念系(concept system)、命题域(proposition field)、命题系(proposition system)形成的心理结构称为CPFS结构。
1.概念域与概念系。
概念C的所有等价定义的图式,叫作概念C的概念域。具体地说,概念域的含义是指某个概念的一些等价定义(知识)在个体头脑中形成的知识网络,是个体对数学知识的表征。
如果一组概念 C1,C2,…,Cn存在关系C1R1C2R2…Rn-1Cn(*),其中Ri(i=1,2,…,n)表示强抽象、弱抽象、广义抽象这3种数学关系中的任意一种,那么称*式为一条概念链,记为λ={C1,C2,…,Cn}。如果两条概念链的交集非空,则称这两条链相交。如果m条概念链中至少有一条与其余的链都相交,那么称这m条链的图式为概念系。
2.命题域与命题系。
命题域(系)是概念域(系)的自然推广。如果命题A成立,当且仅当命题B成立,那么就称A与B是等价命题,记为A⇔B。与命题A等价的所有命题组成的命题集叫作命题A的等价命题类,记为{A1},并称A为典型命题。典型命题A的等价命题类{A1}连同这些命题之间的(互推)关系所形成的结构叫作等价命题网络。我们称一个等价命题网络的图式为典型命题A的命题域。
如果一组命题A1,A2,…,An存在推出关系(广义抽象)A1⇒A2⇒…⇒An,则称其为一条命题链,记为λ={A1,A2,…,An}。如果m条命题链中的每一条都至少与其余一条相交(交集非空),那么称这m条链组成的系统为半等价命题网络。一个半等价命题网络的图式称为命题系。命题系是命题域的推广,命题域往往作为某个命题系的子图式。
概括而言,CPFS结构的含义是:(1)个体头脑中内化的数学知识网络。各知识点(概念、命题)在这个网络中处于一定位置,知识点之间具有等值抽象(等价)关系,或强抽象关系,或弱抽象关系,或广义抽象关系。(2)由于网络中知识点之间具有某种抽象关系,而这些抽象关系本身就蕴涵着思维方法,因而网络中各知识点之间的连线包含着数学方法。(3)CPFS结构既包含了表征陈述性知识的图式,又包含表征程序性知识的产生式系统。
由上述内容,我们可知,CPFS结构包含了学生解题时需要动用的一切信息,所以若CPFS结构不完善,即使学生课上能听懂,但自己解题时仍旧会感觉困难。一方面可能因为题目已将命题或概念换了一个表述方法,而由于学生不完善的CPFS结构缺乏这个信息,所以连题目都无法读懂;另一方面,即使学生看懂题意,但在不完善的CPFS结构中调动不出相应环节的命题域或命题系,所以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实施案例
CPFS结构是学生根据自己特有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对所学过的相关信息(概念、命题、思维方法)在头脑中存储的有规律的网络结构,其他人是看不见的,甚至学生自己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也是无意识地在调动他的CPFS结构中的信息。要想检视学生的这个结构是否完善,首先需要将这种看不见的思维变成可视的形式,所以我们要借助一切有效的方式把学生的CPFS结构呈现出来,概念图就是一种有效的工具。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一般由“节点”“连线”和“有关文字标注”组成。节点是利用几何图形、图案、文字等表示某个概念,每个节点表示一个概念,一般同一层级的概念用同种的符号(图形)标识。连线表示不同节点间的有意义的关系,常用各种形式的线联结不同节点,这其中表达了构图者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文字标注可以表示不同节点上的概念的关系,也可以是对节点上的概念详细阐述,还可以是对整幅图进行有关说明。它是一种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的网络图形化表征,也是思维可视化的表征。将抽象的思维变成可视的、形象的图示,便于学生检查和修改CPFS结构中不完善的部分,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下面借助一节关于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n求最值的新授课来进行说明。
1.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多种表达形式。
(2)典例呈现。
例1 已知an=4n-37,求使得Sn取最小值时的n的值。
方法1 学生把Sn求出来,从二次函数的角度求得了最值,教师提醒要注意定义域。
方法2 教师引导学生从等差数列单调性的特征出发,列出不等式组,求得了n的值。
变式1 等差数列{an}中,a4=36,d=-6,求Sn最大值。
变式2 已知{an}为等差数列,a1>0,S4=S9,求n为何值时,Sn最大?使Sn>0的最小正整数为多少?
变式3 已知{an}为等差数列,a1>0,S9>0,S10<0,求n为何值时,Sn最大?
2.基于优化CPFS结构的课堂小结设计。
为了让学生完善CPFS结构,教师可以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先建构各种概念(命题)系、概念(命题)域。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最值,追本溯源,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 为何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有最值?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就要建构以下概念域或概念系。
概念域:函数的最大(小)值即定义域中函数值的最大(小)值。
函数图像的最高(低)点的纵坐标即为该函数的最大(小)值。
概念链λ1={C1,C2,C3},C1:函数的定义。C2:二次函数的定义。C3: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Sn为定义域为正整数的二次函数。
由上述信息综合得等差数列的前 n项和是定义域为正整数的二次函数,所以一定有最值。
问题2 如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最值?
问题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先增后减(或先减后增)的特点本质上是由数列的什么性质决定的?
学生继续在头脑中提取相关信息,构建概念(命题)域:
{an}是等差数列,当且仅当an+1-an=d,d为常数,n∈N*⇔
{an}是等差数列,当且仅当 an+1-an=an-an-1,n≥2,n∈N*⇔
{an}是等差数列,当且仅当an+1=a1+(n-1)d,n≥2,n∈N*⇔
{an}是等差数列,当且仅当 an=am+(n-m)d,d为常数,n,m∈N*⇔
{an}是等差数列,当且仅当an=dn+(a1-d),d为常数,n∈N*。
概念链λ2={C1,C4,C5}
C1:函数的定义;C4:一次函数的定义;C5: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为定义域为正整数的一次函数。
概念链λ3={C6,C7,C8,C9}
C6:函数的性质。C7:函数的单调性。C8:一次函数的单调性。C9: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单调性。
图1
综合这些信息,学生得到等差数列通项的相关性质:d≠0时,an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若d>0,则an单调递增,若d<0,则an单调递减;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负数,公差为正数,则该数列中的项会由负数递增为正数,当前n项和再加上一个负数项时,和变小,加上一个正数项时,和变大,所以前n项和先减后增,加上最后一个非正数的项后即求得和的最小值;反之,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正数,公差为负数,则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先增后减,加上最后一个非负数的项后即求得和的最大值。所以,若a1<0,d>0,则由求使Sn取最小值的n;若a1>0,d<0,则由求使Sn取最大值的n。
上述信息可用概念图表示,如文末图1。
若学生能亲历小结的过程,必将在头脑中搜索到上述相关概念系及命题系。若学生能自主归纳出两种解法的原理及方法,必能更灵活地运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如变式2,3。
课堂小结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概括抽象能力、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初始尝试时教师须给予学生悉心的指导、耐心的帮助以及热情的鼓励,教师若能长期坚持,学生的学习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喻平,单墫.数学学习心理的CPFS结构理论[J].数学教育学报,2003(01).
[2]喻平.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G633.6
A
1005-6009(2017)27-0043-03
何英,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25)教师,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