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漠情怀

2017-06-05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亿利封育梭梭

想體验辽阔吗?那就来内蒙古走走吧,看看草原,看看沙漠。

草原博大,只有海洋能与之媲美,不,草原就是陆地上的海洋,一望无际,与天相接。沙海连绵,只有草原能与之比阔,不,草原本是沙漠的前世,也必将是它的今生。

内蒙古有中国最大的草原,也是中国沙漠最集中的地方。全国八大沙漠,有4个在内蒙古;全国四大沙地,全部在内蒙古。

沙漠和草原,只隔着一个“绿”字,为逐梦绿色,内蒙古人汗水摔成八瓣,躬耕沙海,年复一年,守望生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双减少”。 “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内蒙古”,一时间成为生态文明佳话。

梭梭情

巴丹吉林,是中国第三大沙漠,横亘内蒙古西陲。它的北缘,有丝绸之路上保存最完整的西夏古城遗址——黑城;也有“沙起额济纳”的传说,沙丘正在以每年20米的速度向城镇逼近。

2004年,一位厅级干部带着老伴儿来到黑城,在沙窝窝里安了家。他要在这里种梭梭“还债”。他说,在当乡村干部的时候,没少砍梭梭当柴烧,欠下了大自然的生态账,要在晚年还上。他叫苏和,是额济纳土生土长的干部,从阿拉善盟政协主席任上提前退休,特意回到家乡种梭梭治沙,还债圆梦。

苏和的“还债”意识,凝聚着当代人的生态觉醒。当今时代,人类面临很多重大难题,生态问题首当其冲。工业化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衍生出大自然不堪重负的生态问题,这成了时代之痛。痛定思痛,谋求生态和谐,成了当代人的时代担当。苏和走在了前边,执着于种梭梭。

梭梭,是优良固沙植物,也是牲畜喜欢的饲料,名贵中药材苁蓉就寄生在梭梭的根部。它根系发达,主根可达4到5米以下的地下水层,耐风沙,抗干旱,就是被沙埋了,仍然生长旺盛。苏和选择在沙原种梭梭,图的是一举两得,一来防风固沙,二来得苁蓉之利,引导牧民开辟致富新路。

3万元盖起了三间小平房,苏和老两口成了黑城边的唯一一户居民。安家后,苏和在黑城北面拉起一道16公里长的围栏,将残存的2万多亩天然梭梭林围住,一边自然恢复,一边人工补种。为了梭梭的成活,他每天要在沙漠里忙活10个小时。老伴儿德力格说,看到苏和筋疲力尽时,她也劝过,不要受这份苦了,但劝不动。后来干脆不劝了,就这么守着吧。苏和守着梭梭,老伴儿守着他。

老两口在黑城脚下一守13年。据林业部门测算,他们成功抢救了天然梭梭林3000多亩,人工种植梭梭6万多株,把绿色唤回了大漠。

苏和种梭梭成功了,牧民乡亲来向他讨教,也想试试。苏和把自己培育出来的梭梭苗一车一车送给他们,绿色更快地在沙原上蔓延。随着苏和的事迹走出沙漠,走向全国,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从全国各地涌向黑城,来支援他种树治沙。这几年,当地政府也给了苏和许多帮助,老两口的生活像沙原上的绿色一天比一天活泛。

苏和说,看到他的事业后继有人,心里真高兴。他坚信,不屈不挠的梭梭精神会传扬下去,造福后人。

黄柳缘

秋天,沙原上,能与阿拉善胡杨的迷人色彩媲美的,唯有浑善达克黄柳了。而提到黄柳,就不能不先说说大白沙。

大白沙是当地人对浑善达克流沙的称呼。浑善达克沙地,是京津风沙的源头。大白沙丘寸草不生,几乎与生命绝缘,更可怕的是,它见风就动,流到哪里,哪里就被洪荒淹没。正镶白旗农牧民的生存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大白沙的博弈史。

十多年前三访正镶白旗,留下三段深刻记忆。第一次,旗委书记带头种树防沙,把写有自己名字的标牌立在包干沙地前,让群众监督;第二次,访旗政协的一位退休干部,他回到牧区在沙地上种出了反季节西瓜,带领乡亲治沙致富;第三次,旗政府所在地明安图镇小流域治理大见成效,理顺了水,种活了树,有效阻挡了大白沙的侵袭。

作为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浑善达克沙地,东西长约420公里,南北宽约125公里,总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它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源地,东缘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是京津风沙源治理的重中之重。

治理风沙源,难在大白沙。浑善达克沙地不缺水,溪流绵延,淖尔广布,湿地星罗,生态自然修复能力很强。凡是大白沙没有连片成丘的地方,只要严格控制过牧滥采,实行封育,几年就能自然修复到柳灌丛生,绿漫四野。

所谓封育,就是将沙地草原以网围封闭,实行禁牧、休牧、轮牧,先修复,后利用。沙地封育的先决条件是要有地表种源,一般来说,沙地上只要有一棵植株自然繁殖,就会给周围50米方圆的生态以良性影响。连片成丘的大白沙因没有种源,就不能靠封育来自然修复,要靠飞播撒种,人工繁育,植绿固沙。

在连片成丘、见风流动的大白沙上飞播植绿,首先需要设沙障,控制风沙流动,好让种子落脚发芽。沙障的最好选材就是黄柳,它是浑善达克沙地的原生植被。黄柳生性耐寒、耐热、耐沙埋,易繁殖,生长快,与大白沙有天然的喜缘。

近几年,正镶白旗封育和飞播草原沙地200万亩,其中飞播70万亩,找到了有效的沙地治理模式。这就是:政府统筹农、水、牧和沙源治理工程资金,以政策补贴、种苗资助、技术指导为引导,扶助农牧民封育沙地,修复生态,治沙致富。

无论是在封育区,还是飞播区,最亮的秋色莫过于黄柳云锦。在封育区,黄柳和原生植被兄弟红柳、小叶锦鸡儿一起,还有那些我们叫不上名来的牧草,把年胜一年恢复起来的沙地草原打扮得五彩缤纷,生机盎然。在飞播区,远远望去,金黄成带,红黄成片,绿意漫地。金黄是人工黄柳沙障的身影,它挡风固沙,给大白柠条、沙蒿、羊柴这些外来飞播种籽创造一个落脚生根的小环境,而后与它们共同生长,进入自然繁育。

我们爬上一处飞播沙丘,看到黄柳繁茂,柠条丛生,锦鸡儿广布,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大白沙了,沙生植物盖度在80%以上。抓起腐殖质丰富的沙土,有了沃壤之感。10年不见,大白沙丘退去了白,已经是绿意漫漫。远处的沙湾里有一处人家,院子周围的黄柳长得分外茂密,如墙,如云,风过处金光浮动。带路人告诉我们,这是一位牧区教师的家,老先生80多岁仙逝,留下的这一湾树是他亲手种植的。问了几个人,却记不清植树人的名字了。问不清就问不清吧,朦胧有朦胧的美。就让老先生和他的黄柳化作一行朦胧诗,刻在心屏,留成再访白旗的念想……

亿利绿

亿利绿,是人们对亿利资源集团绿色创造的美誉。一个民营企业,在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腹地,种树种草27年,人工织出6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绿洲,不仅创造了生态修复的奇迹,也创造了沙漠绿色产业的神话。专家把这一创造称为“库布其模式”,它走进了巴黎气候大会,亿利绿成了中国“一带一路”生态修复的开路名片。

亿利是从内蒙古西部沙漠里走出来的上市企业,由最初的恐沙避沙,到治沙绿沙,再到用沙亲沙,走出了一串串长长的故事,而故事的精髓是綠色化发展。

恐沙避沙,不需细说,是人人皆知的老辈人故事。老辈人吃过沙逼人退、沙欺人穷的苦,深知沙害之烈。亿利资源集团领军人王文彪80多岁的老母亲,知道儿子在大沙漠里种树,生怕有个闪失,被沙埋了,常常睡不稳觉。王文彪特意抽空陪老人家到沙漠绿洲上转了转,看到郁郁葱葱的沙原绿景,老人家笑了,悬着的心才落了肚。

治沙固沙,亿利人用心血和汗水写出了生态修复的创新故事,二十几年,企业投资30亿元治沙,为了一个“绿”字,值!

用沙亲沙,是最新的故事,也是最有创造力的篇章。亿利人说,走到这一步,才算真正读懂了沙漠。世纪之交,钱学森依据鄂尔多斯的治沙实践,提出了沙草产业理论,指明“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沙漠”,“不仅是‘治理,更重要的是‘开发,将治理蕴含于开发之中。”钱老的理论拨云见天,一时间,“治沙不以绿色划句号”走热内蒙古,伊泰、东达蒙古王、亿利等企业是走在最前边的一拨。

如果说,恐沙避沙是一种生产力不足的无奈,治沙固沙是生态意识的觉醒,那么,用沙亲沙就是生态文明的彻悟。彻悟之下,亿利人高奏绿色化发展进行曲,一路高歌,一路奋进。单说库布其沙漠的绿色开发,就收获满满——

瞄准沙生植物多样化发展,创建库布其现代化沙漠种质资源基地,培育适沙种质,为沙漠绿化提供种源。

瞄准沙漠甘草的开发价值,一手抓天然甘草的保护和人工种植繁育,一手抓甘草的药用食用开发,由种植百万亩甘草发展起百亿元药业。

瞄准沙漠土地的无害利用及沙子资源和沙漠光能,开发库布其沙漠节水农业示范区,开发沙材料制品,开发光伏发电绿色能源。

瞄准沙漠原生态和沙漠后续开发的环境价值,建设沙漠公园,开发沙漠观光旅游业。

瞄准生态GDP,坚持发展沙漠绿色经济,追求生态财富,计划投资1000亿元把库布其沙漠生态文明事业做成美丽中国的典范。

瞄准沙草产业的市场价值,把带动沙区农牧民致富纳入沙漠生态修复事业,库布其沙区十多万农牧民在亿利的带动下,沙里淘金走出困境,过上了富裕日子。

进入“十三五”,亿利绿色化发展有了升级版:以“绿金融+绿土地+绿能源+互联网”营造绿色化生态圈。这个圈不局限于内蒙古,也不局限于中国,而是面向世界的。“绿丝路基金”是亿利的第一项绿金融创造,首期募资300亿元,直接用于“一带一路”生态修复。亿利走出了国门,第一站落脚巴基斯坦。新的绿色跋涉,必将做厚亿利绿的世界价值。

不久前,巴基斯坦主流媒体组团访问库布其,由衷惊叹:“库布其的变化是一场生态革命。”他们期望亿利绿在巴基斯坦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预言亿利绿会伴随“一带一路”走向更遥远的地方。 (责任编辑/高旭天)

猜你喜欢

亿利封育梭梭
梭梭的建筑课
自然封育条件下毛竹林内凋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变化研究
封育和放牧对牧草甘青针茅营养成分的影响
不同封育措施对荒漠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亿利洁能收购亿利生态引质疑 投资者用脚投票呼吁弥补并购漏洞
封育对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环保志愿者在阿拉善种梭梭固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