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独立门类艺术学的理论建设: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概览(2013-2016年)①

2017-06-05陈宗花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关键词:艺术史研究成果学科

陈宗花(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作为独立门类艺术学的理论建设: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概览(2013-2016年)①

陈宗花(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2013-2016年是艺术学学科成为独立学科门类后的重要发展时期,围绕学科建设问题的探讨,出现了大批理论研究成果,推进了本学科的发展。本文对2013-2016年间艺术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统计与梳理,归纳出艺术学理论研究在学科建设、艺术教育与艺术管理、艺术史、艺术基础理论、艺术批评、交叉学科等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绩,以期展现这一关键时期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的发展特点及走向。

艺术学理论;2013-2016年;独立门类

进入21世纪,中国大陆的艺术学理论研究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积累与沉淀后,整体趋于规范化、系统化。201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普通高 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明确规定自2012年始,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该专业毕业生将授予“艺术学”学位。这一举措标志着艺术学学科建设已步入正轨,实现了从独立二级学科到独立学科门类的飞跃,成为中国艺术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艺术学学科从此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以下论者主要考察成为独立学科门类后(2013-2016年)的艺术学的理论建设,对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与系统归纳研究,以期透视近年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发展趋向及特点。

一、理论研究成果概观

2013-2016年,是中国艺术学升格为独立学科门类后的重要发展期,围绕独立学科门类的建设问题,中国艺术学研究界出现了大批理论研究成果。单从公开发表成果的数量来看,2013-2016年,中国国内公开发表的理论研究论文共339篇,研究的理论深度比2010-2012年明显加强。这说明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进入到重视学科内涵发展建设的较平稳的发展时期,对作为独立学科门类艺术学学科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2013-2016年,公开发表的理论研究成果统计如下:

表1 2013-2016年艺术学理论研究论文发表数量统计

2013-2016年,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成果,按照研究内容可分为学科建设、艺术教育与艺术管理、艺术基础理论、艺术史、交叉学科、艺术批评等类型,各类研究成果具体发表情况统计如下:

表2 2013-2016年艺术学各类研究成果数量统计

如表2所示,2013-2016年间,学界关注的主要焦点是对于艺术学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不过成果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2013-2014年间,艺术史、艺术教育与艺术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数量增长较快,而在2014-2015年间,这两类研究成果数量却又呈明显下降趋势,2015-2016年间,艺术史呈上升趋势,而艺术教育与艺术管理仍旧呈下降趋势。关于艺术基础理论、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在2013-2015年间,基本保持在5-13篇之间。另外,关于艺术批评的研究成果数量在2013-2014年间明显下降,到2014-2015年间,呈现出短暂的上升趋势,随后在2015-2016年间又呈现出下降趋势。

这一时期最为主要的研究学者,包括王一川、仲呈祥、李心峰、李倍雷、陶思炎、彭峰、梁玖、李修建等,他们为推进中国艺术学学科的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具体研究成果统计如下:

表3 2013-2016年代表性学者发表理论研究成果数量统计

从以上三个表格的数据统计,可看出2013年的艺术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延续了独立门类设立之前学界对于艺术学学科建设、发展问题的探讨。而到了2014-2016 年,虽然艺术学研究成果数量略有减少,但一批创新性成果的出现,展示了成为独立门类后艺术学学科理论探讨的新的发展方向。以下论者将逐类对重要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评析。

二、主要研究成果述评

(一)学科建设

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艺术学确立为独立学科门类,随即艺术学的学科建设、学科定位,以及学科框架的构建等问题便被中国艺术学研究界视为必须要首先解决的核心理论命题。其中2013-2016年关于学科建设问题的探讨,以仲呈祥、于平、黄惇、梁玖、李倍雷等的研究为代表。

仲呈祥在《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必须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2014年)中指出,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建设要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重视对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资源的发掘,要坚持走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并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发展道路。他特别强调要集中力量建设好艺术学理论这一年轻学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教育发展发挥应有作用①仲呈祥.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必须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J].艺术百家,2014(4).。在《艺术自觉、自信与创新:艺术学门类学科的建构——仲呈祥先生访谈录》(2016年)中,仲呈祥再次强调,艺术学学科建设要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强化民族学理,既珍重、珍视民族学术资源,又善于学习借鉴西方适合我们国情的有用的学术资源,并把两种资源交融、整合、与共、创新②李若飞、仲呈祥.艺术自觉、自信与创新:艺术学门类学科的建构——仲呈祥先生访谈录[J].艺术探索,2016(5).。此外,仲呈祥在《作为人类审美的意识形态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2014年)与《审美: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维度》(2015年)中提出,应该把审美作为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维度,使其参与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去,以期做出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贡献③仲呈祥.作为人类审美的意识形态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J].艺术百家,2014(1).仲呈祥.审美: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维度[J].艺术百家,2015(3).。于平在《大数据时代的艺术学对策研究》(2013年)中指出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在“对策研究”方面薄弱,特别在“学理性”转化为“学理对策”方面显得极度疲软。所以在大数据时代的艺术学对策研究,就必须关注大数据时代的思维转变,放弃“因果”寻找“关联”;同时还要重视对策研究的角度选择、协同应对和集成创新。[1]

一些专家还就艺术学学科今后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梁玖、李倍雷在《艺术学理论的困境》(2013年)中指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系统建设需要注意三个问题:其一是规格问题,其二是创立艺术秩序问题,其三是艺术学理论的教育问题。④梁玖、李倍雷.艺术学理论的困境 [J].艺术百家,2013(2).杨晓辉在《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思考》(2015年)中强调,中国的艺术学研究者要通过中国自己的艺术理论传统和思维、表达方式等来论证和阐释中国艺术的普遍规律⑤杨晓辉.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思考[J].艺术百家,2015(3).。此外,郝春燕在《艺术学亟待建构“一体之纬”的学术评价机制》(2016年)中指出,独立后的艺术学学科不能继续以“术学分裂”的观念继续发展,而应以“艺术学术”思想为核心建构“一体之纬”的学术评价机制,确立“术学关系”的逻辑新起点,重构艺术学的学术评价规范。[2]

(二)艺术教育

艺术学升格为独立学科门类后,艺术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管理制度等方面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并展开了理论探讨。夏燕靖《对我国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的分析与探讨》(2014年)一文将艺术人才培养问题归纳为三方面,分析问题的产生根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①夏燕靖.对我国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艺术教育,2014(11).谭尧升在《高等艺术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探析》(2013年)中,认为,根据艺术教育的不同规律,结合国家所需艺术人才的不同特点和艺术人才培养的新实践,可以建立艺术理论研究型人才、艺术教育教学型人才、艺术技能型人才、艺术应用型人才、社区艺术人才、民族艺术人才和区域性艺术人才等七种人才培养模式。②谭尧升.高等艺术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探析[J]. 民族艺术研究,2013(3).李凤亮等在《艺术学理论视角下艺术管理研究的困境与出路》(2013年)中,对在艺术学理论学科门类下设置艺术管理学科的问题进行了研讨③李凤亮、宗祖盼.艺术学理论视角下艺术管理研究的困境与出路[J].艺术百家,2014(4).。仲呈祥在《不忘初心 搞好高校“双创”》(2016年)中指出,高等艺术教育要培养一批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精神品格的接班人,绝不搞唯洋是从、唯洋是尊,但也不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培养一批以“各美其美”为基础,又善于“美人自美”,并且更长于“美美与共”的新的艺术家,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双创”人才。[3]

此外,仲呈祥的《艺术管理以及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14年)④仲呈祥.艺术管理以及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艺术百家,2014(2).,王铁军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智态”教学模式的建构》(2013年)⑤王铁军.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智态”教学模式的建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梁玖的《“艺术教育”专业博士生的学术责任》(2016年)⑥梁玖.“艺术教育”专业博士生的学术责任[J].民族艺术研究,2016(3).与《开设<艺术学科与专业选择>课程的缘由与价值》(2016年)⑦梁玖.开设<艺术学科与专业选择>课程的缘由与价值[J].民族艺术研究,2016(5).等研究成果也对艺术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论述。

(三)艺术史

这一时期作为艺术学学科重要分支的艺术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涉及比较艺术史、艺术发展史,以及艺术史学科建设等研究领域。王一川在《艺术史的可能性及其路径》(2014年)中提出,建立中国式的艺术史学科的可能性及其路径正在打开,在当前中国不仅可以建立多层面艺术史的研究框架,还可形成不同艺术院校艺术史学科各自的学科特点。⑧王一川.艺术史的可能性及其路径[J].文艺理论研究,2014(4).雷意强在《艺术史的性质、意义、方法》(上、下)(2014年)中,阐述了艺术史学科的性质、意义及研究方法,并对艺术史学科构建做出思考。⑨雷意强.艺术史的性质、意义、方法(上)、(下)[J].当代美术家,2014(2)、(3).李倍雷在《史境求证:中国艺术史建构的问题》(2014年)中指出,中国艺术史学的建构需要建立在可靠的史证资料及作品基础上,并要将“史料”置入“史境”中进行考察,他认为:“史境求证”是中国艺术史建构的有效工作方法。[4]李倍雷还在《中国艺术史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2014年)中强调:中国艺术史学建构的体系、结构、体例,以及对艺术的理解、阐释等,均应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与发展逻辑,由此才能保证构建本民族的艺术史⑩李倍雷.中国艺术史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J].艺术百家,2014(1).。彭锋在《艺术史的界定、潜能与范例》(2014年)中指出,编写涵盖所有艺术门类的艺术史是有可能的,在这方面已存在可供参照的范例。⑪彭锋.艺术史的界定、潜能与范例[J].文艺理论研究,2014(4).徐习文在《中西方学术比较视野下的中国艺术史研究》(2013年)中提出,中国艺术史研究在引入西方研究方法的同时,需要遵守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本土“家法”和学规。[5]杨云霞在《中国艺术史之恐慌——对比西方艺术史之后的中国艺术观念略谈》(2016年)指出,对中西方艺术史进行对比后,要以“中国眼光”和“现代立场”重新审视艺术史,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陈旧理念,书写“本土化”的中国艺术史书籍。[6]赫云在《主题学介入艺术史学方法研究》(2016年)一文中,将艺术主题的变迁引入艺术史变迁的关系中,探讨主题的迁移与艺术史变迁的内在规律及联系。⑫赫云.主题学介入艺术史学方法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四)艺术批评

2013-2016年间,有关艺术批评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水准,提出重要观点的学者有王一川、仲呈祥、彭锋等。王一川在《当前艺术批评的学术自觉》(2014年)中指出,当前的艺术批评主要有三种类型:传统媒体艺术批评、新兴媒体艺术批评、学术型艺术批评,他特别论及如何切实做好学术型艺术批评的问题,突出强调相关从业者要树立并坚持自己的学术自觉,包括心灵文化自觉、艺术史自觉、艺术思想自觉,以及学术个性自觉。⑬王一川.当前艺术批评的学术自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仲呈祥在《文艺批评: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013年)中指出:“文艺批评要为人民服务”,“文艺批评……要加强哲学关注,提倡批评家从哲学思维层面考虑问题”,他还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的基本原则:“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辩证统一是评判文艺作品价值的最高准绳”。[7]彭锋在《什么是艺术批评》(2013年)中指出,艺术批评是关于艺术作品的话语,是在描述、分析及解释艺术品后做出的评价,因此艺术批评想要获得艺术界的共识,必须进行符合程序的批评。①彭锋.什么是艺术批评[J].文艺研究,2013(7).贾磊磊在《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体系的建构问题》(2016)指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要建立属于艺术批评自身的美学范式,就要用艺术批评的美学概念置换普遍使用的文学概念,同时用诗意、审美的表达方式替换艺术批评哲学化的表达方式,要让艺术批评成为与艺术理论、艺术史学等量齐观的学科体系,需要建立一种专业性、科学性、客观性、共同性的艺术综合评价标准。②贾磊磊.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体系的建构问题[J].艺术百家,2016(4).

(五)艺术基础理论

艺术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探讨艺术学的原理性问题,这一时期的探讨主要围绕艺术的概念与范畴体系、艺术的本质与功能、艺术的种类与风格、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规律等方面③李心峰.2014年艺术学理论研究综述[J].艺术百家,2015(2).。黄惇的《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艺术学理论研究——关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对象及研讨方法的几点思考》(2013年),从艺术学理论研究的路径与指向、艺术学理论与美学的区分、艺术学理论研究视角的广度与深度等方面,思考了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对象及方法问题④黄惇.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艺术学理论研究——关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对象及研讨方法的几点思考[J].艺术百家,2013(2).。陈池瑜在《建构当代中国艺术价值标准及评价体系》(2014年)中指出,当前艺术理论建设的重要课题是构建符合中国民族文化特点及时代潮流的学术价值观念,引导艺术批评的开展与艺术创作的发展。⑤陈池瑜.建构当代中国艺术价值标准及评价体系[J].艺术百家,2014(5).张法在《中国型艺术学理论:基本概念的困境与出路》(2014年)中指出:“在艺术学理论学科中,无论是学科命名还是学科基本语汇:艺术、艺术史、艺术批评,充满了语义的多义性和语用的多样性,不符合学术概念的基本原则”,因此“要对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中的基本语汇进行新的理解与诠释”。[8]张道一连续发表了《艺术原理述要(甲编)》(2016年)⑥张道一.艺术原理述要(甲编)[J].艺术百家,2016(1).、《艺术原理述要(乙编)》(2016年)⑦张道一.艺术原理述要(乙编)[J].艺术百家,2016(2).、《艺术原理述要(丙编)》(2016年)⑧张道一.艺术原理述要(丙编)[J].艺术百家,2016(3).,成为艺术基础理论的指导性研究成果。王一川在《论中国艺术公心——中国艺术精神问题新探》(2016年)中指出,中国艺术公心是中国艺术在文化与艺术之间、不同艺术类型之间、人的心灵与艺术之间、艺术与异质文化之间具备的公共性品格,表明中国艺术在当今时代全球多元对话中,应当为全球文化公共性建设作出独特贡献。⑨王一川.论中国艺术公心——中国艺术精神问题新探[J].艺术百家,2016(1).

此外,周宪《艺术品的意义与产生阐释》(2014年)⑩周宪.艺术品的意义与产生阐释[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7).、金雅《加强艺术学理论民族学理的建设》(2014年)⑪金雅.加强艺术学理论民族学理的建设[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刘悦笛《当今西方艺术定义与非西方的挑战——兼论一种全球艺术定义的可能性》(2013年)⑫刘悦笛.当今西方艺术定义与非西方的挑战——兼论一种全球艺术定义的可能性[J].文艺研究,2013(7).等,也从不同角度对艺术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六)交叉学科

这一时期关于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民俗艺术学、比较艺术学、艺术人类学。陶思炎在民俗艺术学方面取得较多成果,他在《民俗艺术学的历史、体系与方法》(2013年)中提出,建立作为独立学科的民俗艺术学的理论体系,使其成为艺术学总体框架中的重要分支,他进而细致说明民俗艺术学的学科建设任务。⑬陶思炎、李鹏.民俗艺术学的历史、体系与方法[J].艺术学界,2013(2).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有论文《论民俗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2013年)、⑭陶思炎.民俗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从神话学到民俗艺术学的研究》(2014年)、⑮陶思炎.从神话学到民俗艺术的研究[J].民族艺术,2014(3).《民俗艺术传承的结构与层次》(2013年)⑯以及专著《民俗艺术学》(2013年)⑰陶思炎.民俗艺术学[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等。在比较艺术学研究方面,赫云的论文《比较艺术学主题学研究范围与定位》⑱赫云.比较艺术学主题学研究范围与定位[J].艺术百家,2014(4).(2014年)与李倍雷、赫云的专著《比较艺术学》①李倍雷,赫云.比较艺术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2013年)提出:“比较艺术学”的学科属性是跨视域的,还分析了该学科的研究方法。另外,2013年李心峰《艺术类型学》也是较为重要的成果。②李心峰.艺术类型学[M].北京:三联书店,2013.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方李莉、李修建的专著《艺术人类学》(2013年)③方李莉,李修建,艺术人类学[M].北京:三联书店,2013.,李修建的《论艺术人类学与艺术学科建设》(2014年)强调艺术人类学要借鉴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实证研究方法。④李修建.论艺术人类学与艺术学科建设[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4(4).此外,梁玖在《一种观念——族群社会艺术学》(2016年)一文中,对“族群社会艺术学”进行了界定,并认为族群社会艺术学也是一种认识”本土社会”或”族群社会”的艺术学说与方法[9]。王永健在《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基础探析》(2016年)中指出,中国特殊研究情境中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其理论基础的构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⑤王永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基础探析[J].民族艺术研究,2016(5).

回顾2013-2016年,不仅在艺术学理论研究方面成绩斐然,而且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国内先后举办了全国艺术学学会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年会,全国艺术学青年学者第二、三届论坛,艺术学研究生教育联盟第一、二、三届年会,还有艺术史论新思维—全国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高端论坛和全国艺术学学科建设高端论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在促成大批艺术学理论成果产生的同时,也对独立门类艺术学的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于平.大数据时代的艺术学对策研究[J].艺术百家,2013(5).

[2]郝春燕.艺术学亟待建构“一体之纬”的学术评价机制[J].民族艺术研究,2016(4).

[3]仲呈祥.不忘初心 搞好高校“双创”[J].艺术百家,2016(4).

[4]李倍雷.史境求证:中国艺术史建构的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5]徐习文.中西方学术比较视野下的中国艺术史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6]杨云霞.中国艺术史之恐慌——对比西方艺术史之后的中国艺术观念略谈[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

[7]仲呈祥.文艺批评: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J].艺术百家,2013(2).

[8]张法.中国型艺术学理论:基本概念的困境与出路[J].文艺争鸣,2014(9).

[9]梁玖.一种观念——族群社会艺术学[J].民族艺术研究,2016(1).

(责任编辑:吕少卿)

J02

A

1008-9675(2017)02-0083-05

2017-01-22

陈宗花(1975-),女,河南信阳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艺术学理论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艺术社会学。

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1986-2016年:艺术学理论演进中的当代中国艺术学学科发展史研究(2017-JCZD-005)”;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项目(2013-YXXZ-12)。

猜你喜欢

艺术史研究成果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十大基础研究成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实用医药杂志》专栏展现军事医学研究成果
纸的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