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城晚报》:在常规报道中讲好新闻故事

2017-06-05刘华东

中国记者 2017年4期
关键词:晚报盐城策划

□ 文/刘华东

《盐城晚报》:在常规报道中讲好新闻故事

□ 文/刘华东

在不同类型的报道中,新闻故事的呈现、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就常规报道、调查报道和策划报道中如何讲好生动、鲜活故事做一些探讨。

新闻故事 方法 盐城晚报

一、寻常新闻表达情感,以好故事感染读者

“请给我讲一个好故事。”这是绝大多数读者对一般性、常规性新闻的期待。然而,讲好故事并不简单,记者首先要判断新闻故事的导向是否正确,价值观是否端正、社会影响力大小;其次,要了解读者关心、关注什么,阅读的需求是什么?再次,考虑运用什么方式叙事,以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来表达。

2016年11月22日至25日,“和平友谊-2016”中国-马来西亚联合军事演习在马来西亚巴耶英达附近地域举行。央视对此次演习做了详细报道。2017年1月7日,凤凰卫视也做了该题材的纪实报道。在这两段视频中,有一名中国军人的形象和名字频频出现,他就是驻港部队中尉排长、盐城籍特种兵李正勇。

1月9日,《盐城晚报》以此为由头,刊发了记者张勇峰的长篇通讯《守卫香江的盐城籍特种兵》。该文在盐城晚报微信上推送后,获得周阅读量首位。

这篇通讯以李正勇成长的几个小故事串联起来——高考落榜后奔赴军营、考上军校、苦练狙击水平,千米之内指哪打哪、参加中马联合军演丛林追踪……情节跌宕、故事生动,使读者对特种兵的学习、训练、生活等有了真切认识。

寻亲故事大多伴随着泪点、痛点,最能触动人们内心最温柔的地方。这类故事过程往往非常曲折,细节生动,既有山重水复的无助,也有柳暗花明的惊喜。

2017年1月6日,《盐城晚报》刊发了《70年前离家,老家原在扬州宝应 滨海百岁老人盼寻娘家人》的寻亲新闻,9日就有了结果——《盐城扬州两地志愿者携手 滨海百岁老人的娘家人找到啦》。1月22日,朱秀凤老人的四个外孙等人从扬州宝应赶到滨海探望老人。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老人会离开亲生女儿,离开家乡?滨海宝应相隔百十公里,为什么70年的时间没有寻找?这些疑问,随着亲人的团聚,一一有了答案。1月25日,晚报又刊登后续报道《70年的心结解开——宝应外孙来滨海探望百岁外婆》。

就寻常新闻来说,是一种情感、一种信心、一种希望的表达,娓娓而谈讲故事非常必要。这种方式,将成长励志、爱心温暖、亲情难舍、创业有为的情感,演绎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从而激发读者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对特定事物的警示等。

二、调查报道事实说话,满足读者求真愿望

2015年11月10日,有机构发布“近期十大谣言”,其中“因儿子不孝阜宁老人带21万现金火化”入选。当年10月上旬,这条“新闻”在网络广泛传播,“有图有真相”,有三幅照片,一幅是从火化炉中抢出的已经烧焦的几叠百元人民币,另两幅是老人生前的照片。

有细心网友发现,在这则650字的“新闻”中存在一些疑点。例如:一位老人靠捡拾废品能否挣到21万元?老人在火化前,21万现金绑在身上为何没有被其他人发现?文中所有人物为何都是化名?带着种种疑问,10月12日,《盐城晚报》记者赶往阜宁进行调查。

记者走访调查发现这个消息漏洞百出,是一条彻头彻尾的假新闻。记者以“殡葬车司机没听说这事”“配图中的老人还活着”“火化炉内纸币无法抢出来”“5名火化工都未遇到此事”等4个小标题,完成一篇求证调查新闻。不难发现,记者的调查从新闻要素入手,一一击破,将假新闻驳得体无完肤。

这篇2300多字的报道采用疑问式开头,设置悬念,用讲故事的手法,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以抽丝剥茧的精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有悬念、有人物、有地点、有过程,将事实真相完整地呈现出来,从而满足读者的求真愿望。

调查报道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一种态度的表示、一种观点展示,必须坚持事实说话,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记者采访要切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充分掌握素材、弄清事情来龙去脉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叙事表现手法,通常以倒叙悬念式开始为主,也可以用时间节点、故事节点顺叙展开,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直抵要害,要求逻辑严密、合情推理、结论公允,从而强化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增强传播效果。

三、策划报道视角选择,宏大题材新鲜故事

地方媒体经常要做一些小策划、大专题,以丰富报道内容,拓展报道领域,挖掘报道深度。为使这类报道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策划必须接地气,见人见事,切忌材料堆砌,讲故事往往是比较好的选择。

策划报道表达是一种情怀、一种意志、一种精神。成就类报道、民生实事项目报道应以读者的视角、百姓的情怀,讲述一个个鲜活个体真实的故事,分享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人物类策划报道中,自然要以人物故事为主体,既要写成功背后的鲜花与掌声,又要记录奋斗中的艰辛与坚持;专题策划在强调新闻接近性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新闻视角和切入口的选择,避免新闻故事扁平化,充分运用好故事的构成元素,将矛盾冲突、线索交织、曲折情节、生动细节等融入故事之中,使新闻更可读、耐读、有价值、有意义。

2016年10月31日,《盐城晚报》推出策划“盐城工匠”系列报道。在盐城,从来不乏能工巧匠的身影,走近他们,倾听匠心筑梦,感悟技近乎道的传承与创新,领略盐城制造的魅力。

晚报记者陈婷在《船舶行业领航者丁郁华 三项国标填补国内空白》一文中,以细腻的笔法、生动的细节讲述了“盐城工匠”丁郁华的几个小故事。船只减摇是欧美国家都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2013年5月,作为我国船舶专家,丁郁华受命登上钓鱼岛巡航海警船,现场感受强烈的摇摆。不到一年时间,他研发出智能减摇鳍,极大增强船舶的平衡性,这一装置被中国海警船、科考船等公务船优先选用。为攻关克难,丁郁华图纸画了100多份,摞起来有一米多高;为了得到最佳效果,不同规格样品他制作了十多种,在试验台上测试数千次。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年活动中,《盐城晚报》策划了“寻访盐城‘红军坟’”专题报道。盐城虽然没有红军作战,红军长征也没有经过这里,但是1940年10月,新四军和八路军在盐城会师,而八路军中有许多经历长征的老红军,新四军则是由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发展壮大而来。变化的是部队的名称,延续的是长征精神。

这组专题报道,每一篇的故事都是以多条线呈现的,既有记者寻访红军坟、烈士牺牲地的过程,又有研究者、见证者等的回忆。

晚报记者最终挖掘出一批鲜为人知、催人泪下的红军故事:《虎将陈发鸿喋血合德街——亲人遥祭40年未间断》《黄思珍牺牲时身中13刀牙齿尽失——但思报民恩 生死全不顾》《郭守桢婚礼当日激战殷家灶——杀敌声声急 报国甘舍家》等等。

刊于2016年10月10日《盐城晚报》的通讯《闽西好男儿吴载文血染蔷薇河——三次修墓不让英名湮没》,讲述了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政委吴载文血洒蔷薇河(今建湖境内),深埋功和名的英雄事迹。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挖掘出盐城研究者寻访烈士家乡的曲折故事。(作者是《盐城晚报》副总编辑)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晚报盐城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本期策划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