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华全媒头条:1+N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7-06-05杨玉华

中国记者 2017年4期
关键词:新华头条媒介

□ 文/杨玉华

新华全媒头条:1+N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文/杨玉华

本文研究了“新华全媒头条”中1+N模式的运用,探讨了该模式具备的四种特征,即话题性、多样性、交互性、连续性。从融合媒介的构建、新华社组织架构、受众三方面对该模式的传播意义进行分析,并结合模式和平台的不足之处,给媒体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新华全媒头条 1+N模式 融合媒介

“新华全媒头条”于2015年元旦诞生,它充分运用1+N的运作模式,以全媒体呈现方式,传达权威声音,反映民众意愿,回应社会关切,主动引导舆论,丰富新闻信息的内容,为受众提供了更多接收信息的方式。

一、新华全媒头条1+N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一)新华全媒头条1+N模式的内涵

所谓1+N模式是指新华全媒头条中的以一个舆论导向为主,形成舆论主要阵地,配合以N条新闻报道、N种报道形式、N种报道途径加以辅助,通过“N”篇其他媒体形态的稿件丰富并形成新闻报道的“波纹效应”与“震荡效应”,在新媒体舆论场上同步并扩大影响。[1]新华全媒头条1+N模式包含产品内容和结构形态两个方面,从产品内容上说,1和N指向同一舆论方向,紧扣国家通讯社和社会责任的定位,坚持为民众发声、弘扬正能量、引导社会朝着积极的方面发展。从结构形态上来说,N是指多种媒介元素,新华全媒头条将各种传统的单媒体内容汇聚到一个平台上,其中包括将文字、图片、视频、动画、表格等多种元素结合,从而使得报道更为全方位、立体、深入。

(二)新华全媒体头条1+N模式的特点

(1)话题性

话题性是1+N模式最主要的特征,在特定时间内,往往一个热点事件的出现便会形成一个话题,这些热点也往往会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题材。新华全媒头条在特定的时间内会主打1个话题,并围绕这一话题进行报道扩充,发挥N的作用。其中,时政类主题报道占据相当比例。仅2017年2月,播发的37组稿件中,就有超过20组是时政类主题报道,涉及内容包括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回访、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情结、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一招、迎接两会系列述评、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周年、井冈山脱贫礼赞等。

除正面主题报道,民生话题是全媒头条的又一聚焦点,如房产、税收、医疗、养老等这些贴近群众生活、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政策和事件。在2016年端午期间,新华全媒头条以“吃”为话题连发三篇报道:《端午,你吃透了吗?》《包粽子比赛:歪果仁PK中国人》,将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西方人联系起来,极大地提升了新闻的话题性、可读性。2016年“双十一”期间,新华全媒头条以“双十一”为中心话题,从11月9日就发布了四篇“电商调查”预热,在10号又发布了《“双十一”来了,小心这些潜规则!》,提醒网民注意消费安全。

(2)多样性

1+N模式的多样性体现在新华全媒头条对融合媒介的运用。新华全媒头条加入视频、动图、漫画、图表等方式加以辅助,使得传播的信息更加明确清晰、一目了然,加深受众接受信息的印象。

视频是新华全媒头条中除文字和图片外出现频率最高的呈现形式。据统计,仅从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底,就有超过260条报道插入了视频,最短的有1分多钟,最长的不超过10分钟。如在《童萌版|原来杜甫的诗可以这样背》中,为了突出“童萌”的特点,字幕部分选用了平和简体和水柱体两种字体,颜色也分别用了白色和黄色两种,更符合网络化口味。此外,新华全媒头条还加入了全景视频和VR视频,如《独家全景VR:一条天路,一个梦想》《独家:VR约你炫酷临场感知“中国天眼”》等,真正带给受众身临其境之感。图表主要是用于解读法律政策或者相关报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一图读懂|生态文明“试验”中的“新词”》中,一幅大图解读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文件中的“生态补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多规合一”“河长制”“绿色金融”五个新词,文图结合,按条划分,从传者而言,创造了最直接的视觉效果,传达了最简明的信息,从受者而言,信息可视化,避免了纯文字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

(3)交互性

在移动客户端上,多屏切换轻而易举,1+N模式的强大交互性便在此体现出来。在一篇报道中,通过链接的方式,切换到另一界面,从而可以衍生出N篇相关报道。一方面,在新华全媒头条中,每篇报道下面加入“热门推荐”的板块,这一板块都是新华全媒头条中的热点新闻,多为最新推送的报道,这就实现了平台内部的交互。以一篇报道带动其他N篇报道的阅读量,留住同一平台的客户流。另一方面,在一篇报道中间插入其他平台的链接,如一则《VR|带你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看升旗》作为2016年两会铺垫性报道,报道中插入“去天安门,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看升旗”的视频报道链接,而视频的播放地址为新华网,这就较好地体现了平台与平台之间的交互,实现了平台间的技术互补。

(4)连续性

连续性主要体现在N篇同一话题的报道会在连续时间内推送,以达到最佳报道效果。在2016年10月16日至11月19日的35天内,新华全媒头条开设了“太空日记”和“天马行空”两大主题,一共连续推送了44条与“神十一”相关的报道,全面、详细地报道了两位宇航员从升天到返回地面的所有内容。这种 “集束式”持续报道既能体现话题的热度,也能满足受众对于该话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在稳定受众不会流失的基础上,吸引更多受众。

二、新华全媒头条1+N模式的意义

(一)构建融合媒介报道新形式

新华全媒头条平台1+N模式构建的融合报道并非简单地等同于“全媒体新闻”,它不只是多种媒介报道形式的组合堆砌,而是基于互联网的核心报道平台,根据新闻内容的时间和空间特点,以最适宜的媒介手段,融合使用多种技术形态的报道形式。1+N模式多样性、连续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不仅意味着新闻内容的重新整合,也意味着新闻生产者角色的重构和新闻生产机制的变革。与用户被动接受、时效性低等传统媒体的特点相比,融合报道在互联网平台上开放、即时的非线性形式,使其更具有与受众交互的优势。

(二)加强内外合作,促进资源整合

1+N模式的运行需要新华社内部多个来自不同部门成员的协同运作,从报道组织指挥流程上看,新华全媒头条是由新华社融合报道平台统一策划,按照“一体化策划、一体化制作、一体化传播”的思路组织起来的。[2]N种形态的报道形式本身就突破了一个部门完成的局限,打通同一部门成员单一优势的壁垒,取其所长,共同提高,提升报道效率。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媒介的合作,如《〈国家相册〉第七集:对根的情谊》的视频就是由新华社摄影部、新华网、新华社全媒头条报道平台联合制作;《一图读懂|全面深化改革千日“成绩单”》的大图是由新华社国内部、全媒报道平台联合出品;《创客2015,你约吗》中“创客晋级之路”是数据新闻部和中国电信网编辑部联合出品。1+N模式下充分利用新华社内部与外部资源、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资源,打造了多元、强势的新型传播平台。

(三)稳定受众流

截至2016年11月底,新华全媒头条平均每条报道浏览量均超过50万次,单条最高浏览量已经达到百万+,且同一话题的多篇报道浏览量变化不大,可见其拥有稳定而强大的受众流。新华全媒头条平台中的1+N模式以话题明确、多篇辅助、层次分明、角度多样、媒介多样等特征满足不同受众的心理需求,留住受众,将报道做深、做细、做新,有效吸引了受众的阅读兴趣和注意力。

三、从1+N模式看融合报道发展中的几点启示

(一)媒介融合须讲究“时度效”

新华全媒头条是新华社“融媒体”报道的转型之作,其推出以来的1+N模式产品,视频内容也成为其融合报道突破点。随着时间增长、技术成熟,视频出现在报道中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从视频内容点击量看,“时度效”差异明显。比如,同样是抗洪主题的正面报道,2016年8月18日播发的《罕见洪水来袭,有哪些铭记?有哪些反省?》和2016年8月19日播发的《一周下了半年的雨,合肥为啥没被淹?快来看动漫》这两条新闻,都采用了短视频+图文的方式,但点击量前者不到50万次,后者达百万+。从“时度效”来看,一个是晚上7点多“下班”高峰时播发,一个是晚上近10点“刷屏”高峰时播发;一个是传统短视频播出,一个是创意动漫的视频,并写进了标题里;两者推出的机时和表达方式不同,获得的点击量效果截然不同。

梳理新华全媒头条的视频报道可以发现,人物故事、趣味话题、创意表达往往“吸粉”量较大,是今后视频报道可着力经营的重点。此外,从移动设备上网成本来看,视频成本远高于文图浏览成本,而用户浏览新闻客户端的时间多为上下班时间,此时间段能够连接WiFi 的可能性较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视频浏览量,也会导致视频内容传递打折扣,所以视频选择要充分考虑视频价值以及内容推送的意义,选择合适的题材、择机推送。

(二)融合报道要避免简单“整合”

大数据时代,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不是单纯的采编对读者,而是基于受众需求的供给与用户的关系。因此,能否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决定着阅读量和点击量。用1+N模式推送新闻内容,内容延展丰富值得肯定,但也易造成支撑话题的“N”报道在观点、内容上趋于重复,相似报道的出现会给受众带来阅读上的疲劳甚至反感,从而减少阅读兴趣。所以,如何在“N”上做文章,使1与N的内容差异化且形成互补,进而产生“倍增”传播效应是关键。

从用户体验上来说,1+N模式下的大量信息会给用户在信息接收和处理方面带来困难。多条同一话题的报道因为时间上的滞后或者中间有其他话题新闻的介入,使得同一话题下的新闻报道在板块推送上不能连续出现,容易让受众遗漏信息。比如2017年两会前推出的迎接全国两会系列述评、国家相册系列,都是同一主题系列,但推送时间不连续,中间穿插了其他报道,影响了整体报道的冲击力。因此,融合报道在推送上,应避免简单“整合”,可以借鉴专题板块的形式,将新闻价值高、信息量大、持续时间长的新闻报道集纳开设专题板块,一点进入、多点链接、全方面呈现。

(三)融合报道的阅读体验应更便利和人性化

相较于过去简单的文字报道,涵盖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介形式的融合报道,在阅读时对技术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在不断更新的新闻客户端平台上,要想让报道持续“吸引眼球”,必须要让受众能便利的阅读。“新华全媒头条”中有三个关键词“新华”“全媒”“头条”,“头条”代表了该平台的重要地位,但目前新华全媒头条作为“订阅”栏目出现在新华社客户端中,意味着不订阅可能就看不到该报道,这既给新用户寻找该平台带来障碍,又不能达到“头条”应产生的效果。

另外从新华全媒头条的版面设计上看,缺少为用户提供反复阅读的便利功能,如“搜索”功能,因为平台内容更新较快,难以方便智能地寻找到之前看到过的信息。从平台浏览体验上看,该平台缺少历史浏览记录功能,每次切换界面之后再次回到“新华全媒平台”主页时,都会自动更新到最顶端,之前的浏览记录不复存在,给想要再次从原来地方浏览的受众带来不便。此外,由于“新华全媒头条”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停止,使得新华全媒头条在推广上受到制约,交互性能降低。这些技术上的阅读体验问题,给今后融合报道提供了前车之鉴。(作者单位:新华社安徽分社)

【注释】

[1]刁毅刚,曹素妨,杜迎春 . 新华全媒头条:对话时代的新闻产品——“新华全媒头条”融合产品业态和科技创新综述 [J/OL]. 中国传媒科技,2015.02.

[2]刁毅刚,曹素妨,杜迎春 . 新华全媒头条:对话时代的新闻产品——“新华全媒头条”融合产品业态和科技创新综述 [J/OL]. 中国传媒科技,2015.02.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新华头条媒介
踔厉奋进续写新华章
微头条
《头条》(四首之三)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一串一串的小秘密
书,最优雅的媒介
乱发脾气的小熊
头条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