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摄影改革与新思维(节选)

2017-06-05蒋齐生

中国记者 2017年4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图解摄影

□ 文/蒋齐生

·蒋齐生作品选登·

新闻摄影改革与新思维(节选)

□ 文/蒋齐生

突破“图解”模式,树立主体性原则

1950—1970年代,我们相沿下来的新闻摄影模式,是这样的:新闻即政治,即宣传,报喜不报忧,新闻照片的作用即 “直接配合”宣传——(除中央时事新闻以外)用“好看的画面”表扬已有“定论”的“好人好事”;“建设成就”——在报纸版面上做文字报道的“插图”“印证”,“美化版面”或填补空白 。所谓摄影采访,不是发现新闻,而是寻求“配合”——按图索骥——“图解”政策 。

这个模式虽然有它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据,也难说没有产生一时的宣传效果;但是,它经不起历史的考验,而且造成了千篇一律、装模作样、公式化、概念化——老一套,使新闻摄影丧失了主体性和生气。

不打破、改变这个模式,中国新闻摄影就没有出路,而且有被世界新闻摄影“开除球籍”的危险 。因此,这个模式成了我国新闻摄影改革的总对象。不过,要改变它,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要有新思维指导这个过程 。旧模式的改变,显然是一个系统工程,最后的结果,不仅要看我们新闻摄影工作者使了多大劲,能否把失去的主体性找回来并使它发挥夺目的光彩,在更大程度上,这取决于我国经济、政治、新闻体制改革取得多大的胜利 。

我们利用全国影展评选与评奖,使导演摆布、弄虚作假、老一套“威信”扫地,使题材内容与形象表现的多样化、批评新闻、社会新闻、问题新闻、新闻现场人像受到鼓励,把奖牌授予有深度、难度并带有“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人新境界”意味的新闻摄影作品。

新闻摄影的改革,是新闻改革的一部分。新闻改革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促使我国出现了一批新型的富于改革精神的总编辑,他们的特点之一,就是图文并重,重视新闻照片的运用及摄影记者的培养。图文并重,不但给报纸灌注了生气,也促进了新闻摄影改革及新型摄影记者的产生 。

所有这一切,都是对旧的不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大局的新闻领导体制的冲击和突破。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树立新闻摄影的主体性原则,在新的基础上使新闻摄影真正成为新闻战线 “一个兵种 ”,成为报纸 、通讯社腾飞的“一翼” 。

新闻摄影丧失主体性,成为文字的附庸, 固然有“左”的年代的社会历史原因,但是主体性的树立,不能靠上天的赐予,而要新闻摄影工作者自己争取。不愿自己走路,又不愿为发挥自己独特优势而付出创造性劳动的人,不会有主体性 。

新闻摄影要树立主体性,必须真正显出自己 “兵种 ”“一翼 ”的独有而别人所无和所难有的功能。新闻摄影记者要表现 、施展自己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才能显出自己的主体性。

新闻摄影记者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无论选材及表现,都力求与众不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尊重别人的主体性 ”为条件:

不抄袭别人,不侵犯别人的发现权、发明权 ;

尊重事实。自己的采访对象的主体性、自主性,不要对象为自己的照相服务,不随意为对象编写说明;

尊重读者的主体性,尊重他们对新闻摄影的需要与兴趣;

自尊。新闻自由以遵守党纪国法为条件。在采访活动中记者个人的主体性既是独到的观察和思考、选择与抓拍的自由,同时也是记者人格、道德的表现。

我们十年改革的最主要收获之一,就是思想上明确了、实践上提出了新闻摄影应有独立性——主体性,摄影记者应有个性——主体意识,新闻摄影找回自己的主体性是对旧新闻领导体制的重要突破,也是建立新的新闻领导体制的重要基础 。

用过程论指导新闻摄影

图解式摄影的目的,不在对现实、历史作真实的纪录,而在对“定论”作图解,以“配合”宣传 。为“定论”作图解 、作宣传,必然“主题先行”“按图索骥”“报喜不报忧”,使报道陷于片面、表面和主观。这就使新闻摄影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及客观实际发生严重冲突。现实的世界及其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定论”,而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是矛盾的集合体,因为有矛盾,才生运动,生变化,才成为过程。新闻正是这种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变化、新东西的产生、旧东西的衰亡的反映。新闻摄影记者不到生活(过程)中去,不对生活(过程)中的矛盾、新、旧事物的冲突与交替进行调查和观察,就不能养成新闻敏感,发现新闻,获得独家新闻形象,就无法使报道符合实际,实现记者职能。我国摄影记者中许多人只会照相,不会采访,只会摆照,不会抓活的形象,只会被动地“配合”,不会从生活中发现并提供独家新闻,这都应该“归功 ”于图解模式。

《作家老舍》评析

□ (原载《中国摄影》第6期;选自《蒋齐生新闻摄影理论及其它》,中国摄影出版社1996年版。)

这幅作品抓拍于1963年首届文艺界春节联欢会上,发表于1979年秋。照片中,主人公眼睛眯成了一道缝,主要靠面部笑容和扶拐棍、拿香烟的双手传情,老舍先生的自然神态、个性特征、精神气质和精神世界,以及他所处的现场环境和气氛,淋漓尽致地被表现出来,达到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 术效果。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第一次看到这幅作品时,兴奋地赞誉这是“一幅真正的传神之作”“熟悉老舍的人都会认为这个侧面抓得好,很生动地表现出老舍的神采,使人打心眼里承认:老舍本人就是这个样子。”作者蒋齐生非常反对在新闻摄影采访中干涉对象的摆布导演作风,认为严重违背了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他主张采取不干涉对象的方法去抓拍,使对象处于自主的、自由的活动之中,作者应尊重和服从对象,选取而不是制造“镜头”。他认为“拍摄现场人物,就是要在人物活动的现场,从人物自然必然的行动、姿势、表情中,抓拍人物的典型瞬间,以显示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与独有的风采”。《作家老舍》的思想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说明了蒋齐生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经得住实践检验。(编评:罗婷)

要使新闻摄影树立主体性原则,真正造就有主体意识和独创性的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坚决彻底地与图解式告别,而到生活中去,把生活看作过程,用过程论指导新闻摄影实践。

用过程论指导新闻摄影实践,就会发现不但图解式是错误的,也会发现“报喜不报忧”是违背事实和真理的。事物没有正反新旧矛盾的冲突,不会变化。生活是喜与忧的组合。喜与忧的矛盾、冲突——“困难”或“问题”,是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有普遍兴趣的新闻,报喜也报忧,不但使生活得到全面真实的反映,而且报忧以引起公众的警觉 、关注 、设法克服,能使喜得到发展,报喜也报忧,也就是 “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领导机关的活动和面临的困难也只有为群众所了解,才能被群众所理解”,上下沟通,相互理解,就会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全心全意,共度时艰 。

因此,把批评缺点、揭露问题、报忧,视为“抹黑”,加以禁止,实在是一种荒谬。要实现党的十三大给予新闻工作的任务——上下沟通, 促进“社会协商对话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新闻摄影不能再重踏图解式老路——“睁一眼闭一眼 ”“叫拍啥就拍啥”,闻“喜”则摆照,闻“忧”则躲开,“不报道,拍它干啥”,宁让历史留下空白,就怕被视为 “抹黑 ” 。

近几年,不少批评性、问题性报道,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兴安岭火灾的报道,提高了人们对官僚主义、管理不善的警惕,证明最初禁止报道是错误的。经验证明,“抹黑”论不但在理论上是荒谬的,而且在实际上,是官僚主义 、腐败及一切不正之风的护身符。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及舆论工具的新闻摄影,应当义正词严地与 “抹黑”论进行斗争,解除它的束缚,而理直气壮地向群众宣传:报忧不是“抹黑”,而是为党和社会主义“擦黑” 。“擦黑”论是上海市记协1987年新闻改革座谈会提出的(载中国记协《记事》 1987.12.30),这个观点十分正确,符合党的十三大“敢于实事求是 ”的号召,我们应当用它武装我们的头脑。

当然,在擦黑时,要认真调查研究,严格实事求是,不要在擦黑时,把黑抹到自己身上——报道不实 。新闻摄影记者要抓生动的形象,不能事事先问了再拍,而往往要拍了再问——核实情况 。在采访中不能满足于总的情况的了解,而疏忽了对每张照片的具体事实的核实。这方面已有不少教训,希望大家重视。

用“过程论”指导新闻摄影实践,我们记者的思想,要从过去的许多框框和习惯中解放出来:

新闻的实质是现实的历史的记录,绝不能以任何理由损害新闻摄影真实原则 。新闻摄影记者的社会责任是传递建设与改革中准确的信息——新情况,新问题,社会责任与历史责任是一致的——不能给历史留下空白。“不发稿不拍”的旧观念应当改变 。拍了而不重视具体事实的核实和记录也要改变。重要的、能够反映现实的、历史的、有特征的人与事,不发稿也要拍,冒风险也要拍,而且要弄清具体事实,这是历史的需要,新闻记者的职责。

以高度自觉的参与意识,到生活的矛盾与冲突中去,在群众关心的“热点”——矛盾的漩涡中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与选择,既报喜也报忧,敢于实事求是,又敢于创新,在题材的开拓与开挖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深度,在形象表现上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技巧, 以 “独家”意识 、“与众不同”和同行竞争、竞赛——这应是新时期新型新闻摄影记者的特色 。要树立这种特色,就要摆脱 “要啥拍啥”,只要见报,不怕“老套”的被动、消极状态 。

新闻摄影的改革与进步是个过程,不断提高采编素质与照片质量,主动积极地推进这个过程,应是我们的指导方针。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经验应认真吸取。新闻摄影记者最主要的本领是现场抓拍,这是新闻摄影历史及现代摄影科技发展的结论。抓拍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是记者的思考、感受与技巧的综合,也是记者素质的体现。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都是出自抓拍。优秀的新闻摄影吸引人的不仅在于它的新闻价值与历史价值,而且在于它的形象魅力——动人瞬间,感人情怀、内涵丰富、意境深邃。新闻摄影以社会历史的参与者——人为基本对象,把人拍好,是它的根本课题。能扣击心弦,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无穷回味的不是人的外表,而是他的心态——神情。我们应该抓住新闻摄影这些要点,锻炼我们的采访、观察、审美与表现能力。(这是蒋齐生1988年12月2日在第三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上的主题报告。选自《蒋齐生新闻摄影理论及其它》,中国摄影出版社1996年版。)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图解摄影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图解十八届六中全会
图解天下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