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齐生:从“照相的”到摄影“七论”

2017-06-05文/罗

中国记者 2017年4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新华社摄影

□ 文/罗 婷

·优秀新华人·

蒋齐生:从“照相的”到摄影“七论”

□ 文/罗 婷

编者按 2016年11月7日是新华社成立85周年纪念日。《中国记者》从2016年第11期起开设专栏,陆续推介一些在党的新闻工作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新华社名编辑、名记者。本期推介的是蒋齐生同志。

蒋齐生(1917年-1997年),中国著名摄影理论家、新华社研究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创始人。他是中国系统、深入研究新闻摄影理论第一人,构建了中国新闻摄影学理论体系。出版有《新闻摄影论集》《新闻摄影140年》《新闻摄影的价值与规律》《摄影史记》和《蒋齐生新闻摄影理论及其他》等著作。其代表摄影作品有《老舍》《肖三》《郭沫若》《吴晗》《张汀》《陶玉玲》等一批传神的新闻人物现场肖像。

一、在“抓”“摆”之争中捍卫摄影真实性

蒋齐生

中国著名摄影理论家、新华社研究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创始人。

1917年12月,蒋齐生出生于陕西省户县一个小职员家庭,1934年春考进西安高中,因参加地下党组织的爱国学生运动被开除。少年时的蒋齐生受鲁迅与高尔基及中国左翼文化的影响,曾立志做一个“翻译家”,他先后到北平、上海学习世界语和俄语,翻译了十多万字的读物,如《论高尔基》等。1937年他奔赴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至1945年,蒋齐生蒙冤被关押在延安保卫处(后两年半在此工作)。期间,为了找出蒙冤答案,他悉心研读马列、毛泽东著作,同时学习中国共产党有关理论与实践的书籍。延安解放社出版的所有马列、毛泽东的书籍,他都看个遍,写下了上百万字的读书笔记。这个时期唯物主义的深厚积累,为他后来创建中国新闻摄影理论夯实了最初的思想理论基础。

1946年1月,蒋齐生调新华社国际部任编辑,后历任新华社资料研究室副组长、新华社驻北平办事处副主任、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由于过度劳累突发严重的头痛病,后又导致眼疾,不能从事文字工作,1953年蒋齐生辞去领导职务,开始做一名摄影记者。

蒋齐生当摄影记者的时候,补拍、扮演、导演摆布等在全国流行。他经常听到、看到“摄影艺术创作”的话。他到地方工厂采访,有时人家不肯介绍情况,说你一个“照相的”,叫个人带他下车间去照相。而带他下车间的人,往往充当导演角色,或者把先前来过的记者照过的画面,重新布置一遍让他照。有时,他到画报上已经见过的地方去采访,所见到的情景全然与已发表了的照片不是一回事。这些都引发了他深深的思考,新闻摄影要不要讲真实性?要不要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指导和约束?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使他困惑,这一系列问号,促使他开始研究“新闻摄影”究竟是什么。[1]

这个时期,摄影界关于“抓拍”还是“摆拍”的争论异常激烈。在这场持续多年、关系新闻摄影真实性的争论中,蒋齐生旗帜鲜明地反对“组织加工”“摆布 ”,主张“选择”“抓拍”,他在1956年写作的《反摆布斗争的几个问题》中明确表示“新闻的真实原则是绝不容许侵犯的。”[2]在1958年《新闻摄影的特性及其形象“创作”的基本规律》中提出,形象性和纪实性的统一是新闻摄影的根本特性。从根本上澄清了新闻报道与艺术创作间模糊不清的界限,进而说明了新闻照片的抓怕与摆布——实质上是新闻摄影的真实与虚构问题。

1958年整风中,时任新华社摄影部主任石少华接受了蒋齐生在新闻摄影部开展新闻摄影理论研究工作的建议,于次年把《新闻摄影》月刊编辑室改为编研室,蒋齐生开始了半记者半研究员的工作。1958年,《新闻摄影》月刊发动和组织了全国性关于新闻摄影真实性问题的讨论。1960年开办了主要讨论新闻摄影真实性问题的摄影训练班。从那时起,他从研究新闻摄影的真实性问题入手,进而研究新闻摄影的特性和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地写了几十万字的材料。

“文化大革命”期间,蒋齐生因坚持自己的意见被扣帽子,被“监督劳动”,理论研究室被迫停顿,但他对新闻摄影工作中违反真实性原则和违反客观规律的事情看得更清楚了,也更坚定了他坚持真理、理论联系实际,对种种问题继续思考的勇气。

二、奠定中国新闻摄影学理论基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蒋齐生恢复了理论研究。拨乱反正期间,蒋齐生对于“文化大革命”中摄影界“事实为政治服务”和“帮八股”的谬论进行了揭露和批评。他还对摄影艺术创作中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倾向,以及因新闻摄影过去存在的种种问题而故意挖苦、讥讽、贬低新闻摄影倾向,做了针锋相对、讲道理的批评。

在对摄影理论的不断探索与总结中,蒋齐生逐步构建了中国新闻摄影理论体系。他提出并反复论证的新闻摄影学基本理论观点,被其亲手培养起来的新闻摄影研究专家胡颖概括为“七论”——即兵种论、武器论、服务论、纪实论、人本论、抓拍论和主体论(即“图文并重”论)。这“七论”涵盖了新闻摄影事业的主要方面,为中国新闻摄影学的建设构建了基本框架,奠定了坚实基础。[3]

蒋齐生对业务的追求非常真诚,敢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听取批评。学者胡道立回忆自己第一次参加全国新闻摄影学术研讨会时被蒋齐生安排作大会发言的情形:“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对事不对人,应当允许理论批评的存在。事后有人告知:‘你批评的人正是蒋老褒扬的人,他这么大年纪,你怎么当面……’可有谁知道蒋老明知发言的内容,却特意安排了发言呢。”[4]

值得指出的是,蒋齐生的新闻摄影理论研究有着丰厚的历史功底,论从史出,据实立论。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原所长成一曾称他为“中国新闻摄影史论学的开拓者”。他走访了大批老新闻工作者、战地摄影记者,翻阅了大批文稿、史料,写出了《新闻摄影140年》《解放区摄影史纲要》《新中国新闻摄影四十年》《摄影史记》等。

蒋齐生治学非常严谨,从不迷信,颇有股钉子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新华社的诞生时间和具体情况说法不尽统一。1979年4月,蒋齐生等同志在编辑制作社史幻灯片过程中,发现当时流行的关于新华社诞生于1937年4月的说法并不准确,他们通过采访老同志,跑档案馆、博物馆,到延安和陕北拍摄照片,深入挖掘到不少关于新华社早期历史的珍贵史料。根据调查,由蒋齐生、于继华执笔撰写了一份题为《新华社的由来及诞生年月》的调查报告,提出“新华社是红中社的改称”“红中社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建立的”“新华社的历史应该从其前身红中社算起”。后来经过中央批准,新华社诞生时间确定为1931年11月7日。[5]

三、创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

长期以来,新闻摄影不被重视,被当作文字新闻的附庸、配角,摄影记者也缺少主体意识,处于被动状态。蒋齐生认为要改变此种现状,必须调动新闻摄影界的积极性,让大家探讨解决新闻摄影方面的问题。1981年1月15日,蒋齐生和几位同仁一道,发起建立首都新闻学会新闻摄影学术组,1983年10月创建成立全国性的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蒋齐生被推选为会长。

学会从成立之时,就把两年一次的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和每年一次的全国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作为学会中心工作。1983至1996年蒋齐生担任会长期间,学会发起举办了六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编辑六本论文集,收入论文412篇,有效指导了摄影实践。

在蒋齐生的领导下,全国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对获主要奖项的作品以新、真、活、情、意五“求”标准定评,用以排斥、杜绝导演摆布、弄虚作假、摄影“八股”照片。按蒋齐生的“关于新闻性与形象性的统一,新闻价值与形象价值的统一的观点”而指定的评选标准,鼓励了真正的新闻摄影,使新闻摄影必须“真实”逐渐成为摄影记者们的共识,也推出一些生气勃勃的新闻摄影记者。

蒋齐生认为,在新闻摄影改革中,仅有摄影记者的努力是很不够的,报纸总编辑在业务指导思想上图文并重,是报纸改革及新闻摄影改革的关键一环。从1985年起,学会设立“慧眼奖”,专门奖励那些重视培养摄影记者队伍、善于识别和使用新闻照片、对报纸新闻摄影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报社总编辑。1990年8月19日,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和全国记协联合组织的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在银川举行,会议达成共识:明确肯定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独立兵种,新闻照片是报纸有机部分,并把蒋齐生的“图文并重”与穆青的“两翼齐飞”的理念,作为我国报纸业务的指导思想。

蒋齐生一直说“新闻摄影的发展,如果没有一批新闻摄影人才的出现和努力,是不可能的。” 他本人十分关心年轻一代摄影记者的成长,新华社编辑黄文曾撰文回忆,“1995年10月,我临赴阿姆斯特丹前,蒋老托人带给我一只牛皮信封,里面除了一封信外,竟然还附着200美元现金!蒋老在信中说:能够入选大师班是件好事,希望你能把国外新闻摄影界最新的信息带回来,以便给国内摄影界提供一些参考。你只身一人赴国外学习,人地两生,要花钱的地方一定不少。这200美元是我的一篇文章在台湾一家专业刊物上发表后人家付的稿费。我总共就这些外汇,多了也没有,你带上以防万一……”[6]

1997年7月9日,蒋齐生在北京逝世。而他所构想的两大系列工程——中国新闻摄影理论体系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互为补充,形成了中国新闻摄影事业发展的强劲势头。(作者单位: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传播战略研究中心)

【注释】

[1]胡颖编.论蒋齐生[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278.

[2]蒋齐生著.新闻摄影论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184.

[3]胡颖编.论蒋齐生[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295.

[4]胡颖编.论蒋齐生[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90.

[5]万京华.新华社的诞生年代与名称演变[j].新闻大学,2013(4).

[6]胡颖编.论蒋齐生[j].新华出版社1997:239.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新华社摄影
再创新高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