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创新驱动下新闻传播的回归与升级
——对2017年两会新闻产品创新的思考

2017-06-05王佳航

中国记者 2017年4期
关键词:新闻业融合内容

□ 文/王佳航 贾 皓

·学者评说·

技术创新驱动下新闻传播的回归与升级
——对2017年两会新闻产品创新的思考

□ 文/王佳航 贾 皓

2017年两会报道异彩纷呈,涌现出很多创意、技术、内容俱佳的产品,内容生产创新已从点点星光延展到整个新闻业。而内容生产创新,不仅反映了技术驱动下当前新闻产品的创新趋势,也折射出新闻产业格局的嬗变:媒体融合深化,产业生态逐渐完善,主流媒体面向互联网的传播力、影响力增强,行业规则重建,新闻业升级。

技术驱动 两会报道 创新

两会作为媒体新闻生产水平的“大考”之一,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前新闻产品的创新趋势和新闻产业格局的嬗变。2017年两会,各家媒体使出浑身解数推出很多个性十足的新闻产品,其中不乏独具实验性、创新性的“爆款”。争奇斗艳的融媒体报道、萌态可掬的机器人……内容生产创新已从点点星光延展到整个新闻业。技术创新驱动下,这一轮新闻业变革远比学界、业界想象得深远。媒体融合深化,国家产业政策供给完善,产业布局逐渐调整,今年两会新闻大战的舞台剧主角重归“国家队”——职业新闻生产者大放异彩,新闻业升级。

一、2017年两会新闻报道创新趋势

2017年两会的内容生产创新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智能新闻业雏形乍现,机器和数据进驻编辑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科技巨头布局的下一个风口,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力量在2017年首次写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可以预见智能新闻业正加速来到。事实上,以机器和数据为核心的智能新闻业在今年两会报道中已初现端倪。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两会,至少有10家新闻媒体推出了十几个智能新闻机器人产品或应用,堪称“人工智能元年”。除了写稿,今年“入侵”编辑部的机器人已经具备更多功能。《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推出的“小明AI两会”身藏绝技,因为使用机器学习(大数据)、智能识图、语音识别交互技术开发,“小明”能识别报纸刊登的所有图片。两会期间,只要拍下报纸上的图片,“小明”就会提供与图片相关的全媒体信息。“小明”还“通过智能分析和数据挖掘整理了29万个词汇,从中挖掘出近5000个与两会相关的关键词,并据此整理出针对每一位代表委员的个性化报道”。[1]在新华社参加两会报道的几百名记者编辑中则有一名不用吃饭睡觉、不知疲倦的见习记者机器人i思,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设置了一个机器人助手“小融”,“小融”作为编务,担任导览、互动小助手,并承担WIFI登陆审核、互动聊天、会议提醒等工作。

大数据在编辑部的深度利用是智能新闻业的另一个特征。2017年两会报道显示,大数据已经逐步在新闻生产中被深度应用。除了数据新闻的制作之外,用户数据被用来做新闻信息筛选、新闻线索寻找的依据。除一部分中央媒体自身具备用户数据挖掘、大数据使用能力之外,今日头条等内容分发平台的第三方数据被以合作方式应用到新闻生产过程。“2017年两会今日头条联合了包括央视新闻、新华网、光明网、中青网、澎湃、《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楚天都市报》《大河报》《齐鲁晚报》《重庆晨报》《扬子晚报》等媒体在内的44家媒体,组成了大数据报道联盟,为这些媒体提供了近300多组数据,使大数据报道成为两会新闻的亮点”。[2]此外,“今日头条为央视新闻《部长之声》栏目定制了农业部、财政部、工信部等多个部委的大数据,节目录制过程中,央视主持人欧阳夏丹还就头条数据、头条网友关注的话题对部长进行提问”。[3]一定意义上说,今日头条等平台发布的用户新闻消费数据深刻影响了媒体新闻议题的选择。

表1:2017年两会部分融合新闻报道一览(不完全统计)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新闻业进一步智能化、数据化,数据将成为辅助媒体新闻生产的基础设施。智能新闻业的工作方式将是人机协同,新闻从业者最应担心的也许不是机器人会取代记者编辑,而是是否掌握了运用机器和数据协助新闻生产的方法。

第二,融合新闻报道进入量产阶段。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意志,经过3年的探寻,媒体集团融合转型逐步深化,融媒体集团生产的新闻产品已经从以传统媒体为主到逐步适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传播。2017年两会,融合新闻报道已是遍地开花。

笔者收集、筛选了2017年两会期间,各家媒体具有代表性、传播效果良好的新闻产品,整理内容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7年两会期间具有典型性和影响力的新闻产品中,H5依然是应用最多的产品形态,并且与2016年只有少数H5产品独领风骚的情况相比,存在数量增加和内容多元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商业网站也继承了以往的模式,在网站专题上添加二维码,以跨屏互动的形式推广H5产品。

在多元化的两会新闻产品中,存在着多种技术“跨界”整合,如人民网出品的H5《“两会”入场券》中包含着移动直播、反映了跨媒体元素的整合;新浪和腾讯的两会PC端专题中含有二维码,用户可以借此进行跨屏互动;“小明AI两会”体现了人工智能中人与媒介的互动、虚拟与现实的融合……

这些融合新闻报道注重用户体验。大数据使信息更加简明,提高了阅读效率;可视化手段使新闻更加直观,深奥、抽象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产品中添加的互动功能,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实现交流的目的……两会报道在设计新闻产品时,顺应用户的使用习惯,以可视化、交互等新媒体手段打造了良好的用户体验。两会新闻报道不只好看,还很好玩。

第三,视频向移动端全线布局。从表1新闻作品还可以看出,视频已经成为各媒体集团着力打造的产品线。

短视频新闻产品方面,主要存在两种组织形式:一是以短视频系列或专题的方式进行内容组合,推出同一主题、多个话题的短视频产品,如新华社出品的短视频专题《动漫MV丨习近平关心的这六件事》、央视网的“小V说两会”专栏等;二是策划独立的短视频产品,这些产品从热点话题入手,对应着独立的主题,如人民网制作的《“剧透”2017全国两会》和《中国日报》制作的《英国小哥侃两会》等。在内容上,这些短视频脉络清晰、风格明快,很多都采用卡通图示和动漫的形式,契合了现代审美需求,清晰传递、解读了新闻信息。

直播方面,网络直播成为常规武器。如腾讯网联合人民网,打造的视频直播节目《两会进行时》总时长超过100小时,总浏览量1.38亿人次。由于移动直播的兴起,除PC端以外,各家媒体提高了视频直播的兼容性,或将直播嵌入移动端产品。直播的内容也更加全面,更符合直播规律。

事实上,伴随电视业媒体融合转型提速,大批视频自媒体进场,两会视频报道折射了媒体视频生产快速向移动端转移的趋势。除了无人机、VR、移动直播、短视频等各种尝试外,以往宏大恢弘的纪录片也以微纪录片转战手机屏,例如新华社出品的微纪录片《国家相册》,宏大主题、国家记忆在移动端找到了新的传播方法,使很多尘封的国家典藏照片面世。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内容生产组织形式不断创新

继“内容已死,渠道为王”“组织衰退,自媒体崛起”等连续几年关于职业内容生产者(OGC)竞争力下滑的争议之后,今年两会,职业媒体强势回归,大放异彩。报纸、电视、网络、“两微一端”上,各主流媒体集团的报道无论从内容还是到形式,都可圈可点,令人瞩目。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媒体集团媒体融合深化的结果。

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内容融合是最终结果,随着媒体融合进一步深化,媒体集团逐步理顺机制体制,不断加大探索力度,是两会报道中主流媒体面向互联网的传播力、影响力大大增强的主因。就内容生产组织方式和流程而言,有如下创新:

第一,媒体集团改变了新闻生产的组织方式,增强了两会报道面向互联网传播的影响力。总结起来,新型新闻生产的组织方式有四种:

首先,中央厨房模式,实现信息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两会报道作为重大战役报道,中央厨房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工作室集成方式,例如《新京报》旗下拥有系列工作团队,“2014年初与三胞集团合办话题内容型APP热门话题”“2015年,与小米、奇虎360、三胞集团合作‘动新闻’则面向视频和3D影像报道发力”[4],“重案37号”“政事儿”等微信公众号因优质报道也非常骁勇。

再次,混合模式。如人民日报,除中央厨房外,融媒体工作室的组织形式也引人注目。在人民日报社内部,融媒体工作室采取主动申报的形式,每个团队3至5人,由1至2名媒体人牵头,招募其他有兴趣的同事自愿参加,如“新地平线工作室”以评论部业务骨干牵头,成员分别来自评论部、总编室、新媒体中心、《环球人物》杂志等单位。[5]这些看似独立的工作室,均可以使用报社中央厨房的技术体系协助自身的内容生产。这种小型工作室的组织形式,一方面在每个操作环节都保证了产品的精细质量,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媒体机构的负担,以扁平化的架构避免了媒体机构内部人员过多、层级复杂、运转较慢的问题。“截至2016年12月19日,已有麻辣财经、学习大国、新地平线、半亩方塘、2050、一秒世界、冷观察、一本政经、文艺九局、智理行间、碰碰词儿、国策对话场等12个工作室开始运行,来自15个部门(单位)近60名编辑记者参与其中。”[6]

此外还有实验室研发模式。一些媒体采取小分队或实验室研发模式来进行内容生产创新,例如新华社2016年专门成立产品研究院,以产品创新推动业务创新,不断满足用户和受众需求。

第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合作。今年两会期间,多家媒体形成了深度合作的工作模式,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腾讯新闻联合了包括《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新华网、央广网、光明网、《新京报》、澎湃、《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法制晚报》在内的20余家媒体,[7]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借助企鹅号、腾讯新闻客户端、腾讯网、天天快报等渠道,为多家媒体进行内容分发。同时,腾讯的商业平台也充分借用官方权威媒体的资源优势,与人民网、新华社合作策划了《两会进行时》《看两会现场》两档大型直播,将全天候的两会进程汇聚在网站的直播专题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技术方面相互合作,在内容方面相互营销,在平台方面相互共享,有助于共同为公众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走向共赢。

三、新闻业的回归与升级

媒体融合深化背景下,2017年两会新闻报道的创新带有从量变累积到质变的意味,从一定意义上说,折射出当前行业生态和产业格局的嬗变。

第一,职业媒体优势突出,新闻生产再专业化。随着用户生产内容(UGC)、专业生产内容(PGC)的繁荣,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传播的内容生产者已经三分天下。今年两会OGC(职业生产内容)完胜实际上可以得出一个意味深长的判断:职业媒体再专业化已现曙光。与以往用户内容生产繁荣、自媒体博人眼球相比,2017年两会报道最值得瞩目的变化就是职业媒体的两会报道在民众手机上霸屏。职业媒体两会报道在移动端获得佳绩的深层原因是媒体融合背景下职业媒体转型,提升了其面向互联网传播的生产能力。事实上,在UGC、PGC、OGC共生共存的多元内容生产结构中,OGC的竞争力就在于更专业化。而且,OGC的强势回归,意味着面向互联网传播的新闻将结束口水刷屏的时代,具有更好的生态。

第二,内容回归,“叙事科技”引领新闻报道叙事升级。2017年,传媒业重提“内容为王”,但是此内容非彼内容。更受欢迎的内容,是适合移动端传播的融合新闻报道。VR、数据、H5、动画等叙事技术的使用,提升了融合新闻报道的用户体验,虽然媒体最重要的功夫是讲故事,但是讲故事的方法已经升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说2016年两会新闻报道还有人批评“技术大于形式,形式大于内容”,在2017年两会报道中,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尽管VR、大数据、移动直播、H5……等新技术仍然作为创新重点,但是技术为叙事服务,技术与内容融合已经更为成熟。例如今年各家媒体在VR和全景新闻的应用上均显著减少,如新华社就放弃沿用2016年两会期间使用的VR技术,推出短视频《无人机航拍:换个姿势看报告》,一方面用数据解读了政府报告,另一方面用无人机航拍确保了良好的视觉效果。VR新闻和全景新闻的锐减说明,今年两会的新闻产品已经弱化了单纯的“炫技”和宏大场景呈现,回归信息传播的本质,更加专注于产品的信息传播与功能设计。

第三,品牌回归,内容分发平台与内容生产者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新闻业回归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行业开始对技术迷思进行深刻反思,内容生产者的品牌效应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在2017年,今日头条、百度等内容分发、传播平台的超级地位开始引发学界和业界的反思。科技巨头垄断,算法等技术引导内容生产可能引发的问题引起行业思考,这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内容生产者话语权提升,用户新闻消费行为趋于理性。事实上,《人民日报》《新京报》等优质内容生产者在内容分发平台上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议价权,传统媒体与平台公司的合作越来越广泛,而这一趋势应该只是优质内容品牌的价值被重估的开端,优质内容生产者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得到行业肯定,这是从桌面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深刻变化。

(作者分别是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注释】

[1] 冯颖祎.“小明AI两会”正式上线[N],光明日报,2017-03-01( 01).

[2]两会传播盘点:内容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原来是这样的.中国经济网[OL],网址http://www.ce.cn/xwzx/ kj/201703/17/t20170317_21106026.shtml.

[3]同上.

[4]翟娜娜.立足内容,渐进转型:<新京报>媒体融合的策略与实践[J],新闻爱好者,2016(8).

[5]李天行,周婷,贾远方.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融媒体工作室”再探媒体融合新模式[J],中国记者,2017(1) .

[6]同上.

[7]马继华. 打造全网最强媒体阵容 腾讯新闻让两会与你更近[OL],搜狐科技2017年3月7日,网址:http://it.sohu. com/20170307/n482610570.shtml.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新闻业融合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互联网为新闻业带来了什么?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
从IPSO看英国新闻业的自律与他律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