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法学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研究

2017-06-03谢斯杰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问题研究高校

谢斯杰

摘 要:在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以来,国家一直在摸索与进步。在不断的改革与发展中,逐渐从伦理社会向法治社会发展,为此,高校的法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民无法不立,国无法不安,所以,高校的法学课程需要改革,让更多的学生去接触去了解。在通识教育视野下,或许各个高校的法学课程开展会更加顺利。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校;法学课程;改革;问题研究

通识教育最早由台湾的一个学者提出并在欧美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教育模式。其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能对不同的学科有所了解,能将不同的知识触类旁通,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认知观和价值观。通识教育也称通才教育,即让各类人才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通才教育的目的在于让所有的人才熟悉各类知识,都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人才。法学教育作为一个专业之前一直被特定的人群所学习,大众很少有了解和精通。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高质量的法律人才,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学教育更是必不可少。

一、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

创新能力是法学的基础,想要学好法学课程,自身需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因为新的法律法规是在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中产生的。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积极健康的社会人群。社会人群的基本特征是必须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有助于之后工作更好的开展。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曾经说过:"认识前提的能力、情感领域前提的特征和教学过程中的质量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三大变量。”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是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产生思想的碰撞,让学生有思想的升华,这就是创新的灵感所在。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间的研讨,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的思维,让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学习上。所以说课堂互动是关键,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核心。

二、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法学专业的学习需要缜密的思维以及灵活的思考。想要背下一本本厚重的法律条令,仅仅会背诵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光说不练假把式,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就是要运用于实际生活与工作当中。所有学生的学习、人才的培养,最终的结果都是投效社会,分析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解决问题的效率,所以分析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法学专业中,分析能力的要求更是严格。案件来源于现实生活,只有通过对案件的具体分析,才能得以最公平、最公正的结论。教师在案件的选择上应注重现实效果,通过现实发生的案例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分析得更透彻,理解得更全面,从而锻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其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法学教育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教育,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反作用于现实生活。法律的作用在于化解社会的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学生必须学会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去分析问题、去解决社会矛盾。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以模拟法庭的方式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到更多的收获。在模拟诉讼中,可以由学生分别扮演案件的各方参与人,尤其是庭审法官、公诉人、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当事人等角色,通过对抗式庭审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个人责任心。在举办模拟法庭结束后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进行点评或由教师进行最后的讲评,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参与中不断的学习和领会。

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得到提高的,学生法学能力的培养应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中。通识教育想要融入到传统的法学教育,必须将理论与现实有机的结合。枯燥的法学理论知识或许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但是现实的运用却能激发他们澎湃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立案、侦查、起诉、庭审、执行等办案实践活动将会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在参与办案过程中,想要剖析更深,了解透彻,就必须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办案技巧,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的辩论与交流,讓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无涯,体验到对真理的探索无穷尽。这样他们自发的就会去学习、去观察、去分析,不需要教师的督促。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反过来检验理论,实践会让学生学到更多理论缺失的内容,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案件的能力。

五、学生接受能力的增强

想要透彻的理解一个东西,必须学会融会贯通。法学不是一门与世隔绝的纯学科,它涉及面广,哲学、艺术、历史、政治乃至科学等领域无不猎及,而且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改变。由于法学博大精深,课堂上学生接受理解的程度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进度。教师想要教授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设计好课程进度,把握好教学节奏,而学生接受能力的培养也显得迫在眉睫。在通识教育下,学生需要被培养成一个完备的人才。教师可以在教学课程中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不断地调整教学进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不落下,跟上步伐。教师也可以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掺杂真实案例的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集中,获得更高更有效的授课效果。

六、结语

全素质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在法学这一个方面,很多的学科都需要去注意。通识教育在我国正方兴未艾,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缺点。通识教育需要多学科并进,要融广度、精度、深度于一体。在通识教育下,各类人才全面发展,法学人才不再独树一帜,而是符合社会需要的进行成长。在法学教育领域,高校要教什么?怎么教?最后要培养出什么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明确通识教育的核心所在。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合作、沟通和自我学习的能力。高校的教育要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和时代的发展,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更要注重学生其他能力和品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钮世辉. 高校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国林业教育,2017,(01):18-22.

[2]田金花.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4,(05):176+190.

[3]辛智慧. 通识教育的理想与现实[J]. 文化纵横,2012,(06):99-104.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问题研究高校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