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经济”对高校经济学教学范式的影响研究

2017-06-03刘源

中国市场 2017年13期
关键词:共享经济高校教育互联网

[摘要]当前,受互联网驱动以“使用而非拥有”为核心的共享经济呈爆发之勢,掀起新一轮从消费、产业、收入到经济金融的深刻社会变革。“共享经济”的出现使传统经济学教学范式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和冲击。通过对共享经济的特征和内涵与传统经济学教育的范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当前的经济学教学应当做出相应改变,转变教学思维和认识,以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共享经济;高校教育;互联网;经济学范式

当前,以Uber、Airbnb等一大批共享平台的出现和集体爆发为标志,“共享经济”成为一个新兴的应用经济学词汇,不仅引领了全新业态,实现节约发展,也登堂入室,越来越多地进入大学课堂引起争论,成为高校经济学研究的“蓝海”。“共享经济”的出现,是传统经济学教学范式所不曾深入涉及的。基于传统经济学的认识,邻里之间和熟人社会也存在诸如私人信息的分享、书本的借阅、农具和工具的借用等“共享”情形,但受制于“空间—关系”维度,交易只存在于私人可接触的范围,分享只发生在熟人之间,共享经济达到的“跨区域、陌生人分享”的高度在传统观念中不会出现。显然,传统经济学的教学范式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和挑战,需要对“共享经济”的特征和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提升课堂教学的思维和认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应用经济人才。

1共享经济的特征和内涵

①“使用权”为核心。共享经济有时也称为“协同消费”“协作经济”或“分享经济”,“使用而非拥有”是其鲜明的基本特征,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使用”在法制社会中对应的权利就是“使用权”,与传统商品交易中发生“所有权转移”形成强烈对比。使用权发生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存在社会闲置资源,共享经济对其有效整合是一种帕累托改进;②“陌生人使用”为重要特征。共享经济是以取酬为目的,基于向陌生人提供暂时的物品使用权而发生的一种商业模式。共享经济主要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区别于传统的熟人关系型共享;③互联网驱动是技术性特征。共享经济较之于传统经济,解决了信息和信用的问题,互联网作为技术保障居功至伟。其一,互联网出现使得商品和服务的交易可以不依附于传统商业性组织,实现P2P的模式,这一阶段是去中介化的过程;其二,互联网共享平台的出现实现了共享经济的再中介化,但这一次是更高的飞跃:互联网配合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信息传递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显著降低,个人信息的广泛联网也较好地解决了个人征信难题;④信任是必要条件。共享经济为消费者带来的便捷、舒适、节约和绿色等体验皆来自信任。信任需要满足一系列的社会、技术和人文条件。综上所述,“共享经济”涉及:“闲置资源”“使用权”“信息”“信任”和“互联网”等核心要素,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2 “共享经济”对传统教学范式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1)传统经济学的教学范式。首先,传统经济学教学采用的第一个参照系就是供求分析的框架:消费者问题、生产者问题、厂商理论、要素价格、利率、汇率等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纳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的纳什均衡发展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概念。在分析上也提出了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的方法;其次,第二个参照系就是科斯定理,解决了企业的性质和边界问题。使得我们对政府、公共企业、私人企业和市场的范围和边界有了深刻认识;最后,第三个参照系就是帕累托最优,一切资源配置的最终问题都是公平和效率目标的实现,帕累托改进是实现两大目标特别是效率目标的主要手段和比较基准。显然,在传统经济学教育中明确区分供给和需求,采用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古典两分法是重要的教学方法,讨论均衡和实现帕累托改进是主要内容。但在“共享经济”等新兴经济业态出现后,传统范式如何适应新情况还缺乏研究和探讨。

(2)“共享经济”对传统范式的一系列挑战。①在传统经济学范式下,作为“共享”的公共物品的供给需要满足“萨缪尔森提供规则”,却又与私人最优的“戈森定律”相冲突,由于缺乏足够的激励,私人不会提供“共享产品”。共享经济在传统经济学范式下既不会发生,也不存在帕累托改进;②在传统经济学范式下,陌生人之间存在私人信息,供给方和需求方拥有不对称信息,在非重复型博弈模型下陷入“囚徒困境”,引发信用风险,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严重问题。传统经济学范式要解释“共享经济”需要克服信息成本和合约激励等难题;③在传统经济学范式中,解决信息不对称主要靠合约激励和重复博弈,较少涉及技术手段的作用和影响;④在传统经济学范式中,“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陌生人信任在一次性静态博弈中无从谈起;⑤“共享经济”的资金模式与互联网金融高度融合,金融学问题存在“买空”“卖空”机制,供求曲线完全水平重合,难以采用供求分析框架。通常认为,金融学问题需要在“无套利均衡”的基准框架下分析。显然,上述挑战在客观上也刺激了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3)共享经济为经济学教育带来的机遇。①高校学生对“共享经济”持乐观态度,在理论学习上存在好奇心,在“创业和创新”的实践中乐于探索。这是因为高校学生是最为活跃的青年人的生活群体,具有群居和集体的特征,天然具有“共享”的雏形和自然发展的土壤,共享经济必然深刻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他们的行为、道德、机遇和发展,以及学校的教育和培养模式都会产生深层次的影响;②共享经济带来了全新的“物权”观念,为学生的经济学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③共享经济培育了学生的诚信品质,提升了课堂育人的效果。

3经济学教学应对“共享经济”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1)加强对“共享经济”的研究,深化对“共享经济”的课堂解释。首先,传统经济学缺乏对新兴业态的解释,实践则远远走在课堂教学的前面;其次,学生对新生事物的热情很高,回避教学或不当解释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最后,“共享经济”是在“互联网+”时代中产生的,作为高校教育领域,教师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更新观念加强学习,在教学中与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也有利于产生良好的课堂互动关系。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在实践中进行广泛调查。“共享经济”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和观念上的错位,比如:在笔者主持的一项大学生“挑战杯”关于共享经济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仍然看重对物品的所有权,比例是58%,其中男生选择的比重高达66%,显示出更强的占有欲;另外,有20%的同学不了解Uber和“滴滴出行”等典型“共享经济”的企业;同时,有43%的同学会在两年内更换手机等电子产品,但36%的同学对闲置资源的处置是直接扔掉或其他不再利用的方式。显然,这些信息有利于我们改进课堂教学和引导课堂讨论,不经过调查不会发现问题。

(3)改革和拓展传统经济学教学范式。 “范式”一词一方面代表共有的信念、价值和技术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也指整体的元素,代表了“学科基质”,包括符号、模型、价值和范例。“共享经济”的出现需要在经济学教育中进行符号上的更新,模型上的拓展,价值观念的更新和经典案例的整理和引入。

4结论

高校经济学教育具有一定的范式和特定的语言,但并非封闭和固定的。当新生事物出现时,就会引起对原有范式的不满、质疑和调整,恰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提升了教学质量。“共享经济”背景下,需要高校经济学教育加强对学科范式的研究和调整,在课堂教学和课堂育人两个层次上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恰当的物权观念和诚信品质,促进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和“双创”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帅共享经济带来的变革与产业影响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6(6):69-74

[2]刘源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分阶段培养模式[J].中国市场,2016(48):167-169

[3]谢水园企业的业务骨干参与大学课堂教学常态化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J].亚太教育,2016(30):89

[4]谢水园论外贸通关实务课程中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J].中国市场,2014(22):149-150

[5]刘源,谢水园外包的经济学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36):5

[作者简介]刘源(1980—),男,汉族,四川德昌人,沈阳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讲师,博士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金融学。

猜你喜欢

共享经济高校教育互联网
“共享经济”在中国变味儿了吗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