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三个转换
2017-06-03陆月娟
陆月娟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重要一环,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需要从三个转换着手提升自己的教学话语:第一,话语背景需要进行转换,话语背景主要是“全球化”“地球村”的国际背景、“社会转型”的国内背景、“网络实时”的身边背景。第二,教学内容的话语转换。要把教学内容话语转换好,需要注意理论自身的逻辑性,同时还要注意理论自身的历史性,达到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第三,课堂语言的日常转换。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运用理论解决新问题、能够熟悉网络语言、能够将教材语言转换为日常语言。总之,话语转换的依归就是更加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21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迎来了“互联互通”的新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全球性的网络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现代网络的发展以及APP的开发,出现了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社区、微博、公众号以及直播等新形式,使我们真正地进入到了网络时代,这在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又给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此外,当前中国正面对社会转型,为了回应和解释好社会转型,让学生适应社会转型,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研究和探讨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体系转换,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转换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一、话语背景的转换
所谓的话语语境,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社会和时代境遇,换句话说,就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以及思政课教学的接受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总和。这些外部因素林林总总,大致说来,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球化”“地球村”的国际背景
当前的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是一个“地球村”。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发展、合作和共赢,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国际力量开始发生重大变革。更为重要的是,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空前加深,人类生活的空间开始成为一个地球村。这样,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不得不注意此种国际背景。因此,我们不应该只关注中国而“两耳不闻窗外事”,自己闭门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而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中外对比,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从宏观的角度来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让大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还可以在面对其他思想潮流时能够具有甄别能力。
(二)“社会转型”的国内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激浊扬清正字当头》的文章中写道:“当前,我们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轨的重要历史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1]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前中国社会正在面临着转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并且这些利益关系十分复杂,由此引发出各种各样的观念,特别是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观念,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来说,把握“社会转型”以及由此引发的利益关系、意识形态观念等,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转换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所阐释的,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意识形态观念就属于上层建筑部分,只有深刻理解和关注“社会转型”,才有可能在课堂上顺利地进行话语转换。
(三)“网络实时”的身边背景
当今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国的互联网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而迅猛发展,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几乎都是网民。对于大学生来说,经常运用的网络内容是即时社交工具、微博、社交网站、公众号等新媒体。这些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前网络内容庞杂、泥沙俱下,既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也是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之处。此外,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信息的更新速度更快,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双重考验: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再是信息垄断者了,反而许多大学生能够先于老师掌握信息。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在网络上均能找到,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有一定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程的话语转换过程中注意这些“身边背景”。
二、教学内容的话语转换: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存在两个方面的内容:“固定的内容”和“不固定的内容”。所谓“固定的内容”就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体系构架,这些“固定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些在教学过程中极少发生变化。但还有一部分内容是“不固定的内容”,就是指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现实世界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这些“不固定的内容”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给予分析和解答。而这两个方面都需要老师进行话语转换。
对于固定内容,存在着把理论语言、文件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的问题。在这里,要反对一个误区,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意识形态特征,个别人就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洗脑教育。事实上,只要稍加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极其荒謬,因为当前全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多元文化较量更加激烈,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高校仍是西方敌对势力同我国争夺大学生思想的前沿阵地,要高度关注和时刻警惕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来引导大学生。马克思认为,认识事物应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也就是说,在话语转换与创新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话语转换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将理论语言、文件语言从历史的角度和逻辑的角度进行转换,从而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学理性、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不仅仅是口号、宣传标语,而应该是一种逻辑连贯、自洽的理论。
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和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2]从这段话中,我们就可以得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问题时坚持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既强调了“大逻辑”,又强调了“历史长期过程”,因此,在我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上,同样应该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三、课堂话语日常化转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的功能是多样的,既要让大学生明白其理论逻辑,又要让他们明白历史逻辑,此外,还肩负着培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重任。因此,为了让大学生开始喜欢这门课,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日常化轉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行创造性的转换,让大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这门课程与自身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要营造大学生容易接受的语境,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引发大学生的共鸣。那么,课堂话语如何进行日常化转换呢?大致来说,有以下几个支点。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能够熟练地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解释现实社会和实践中不断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应该能够有一个通透的逻辑和历史思考,否则老师都没有弄清楚,自身还有困惑,大学生怎么能够明白呢?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能够熟悉并掌握大学生的日常语言,特别是90后大学生的日常语言。事实上,90后大学生的日常语言大多来自于网络用语,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应该通过上网积极了解新的网络用语。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去熟悉这种语言,而非一定要使用这种语言,这只是一种帮助交流的手段而已。
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把教材话语转换成日常语言。教材话语具有逻辑严谨性和理论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由于具有这些特点,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教材话语转换成大学生日常所用的语言,这样才能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召力。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是人本身。”[3]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使大学生真正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就需要实现话语转换,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确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转换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转换途径。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念,可理解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领域实践主体所持有的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问题的深层次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对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一种理想期望,也是人们目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和信念。大致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念的转换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其次,要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服务理念”;最后,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完成意识形态话语向学术话语的转换、教材语言向教育教学语言的转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76.
[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讲话:聚焦发力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N].人民日报,2016-01-1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