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困生也爱上写作

2017-06-03郭燕梅

教育界·上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体验成功积累素材自信心

郭燕梅

【摘要】让学困生提高作文水平,是一件繁杂而又艰苦的工作,教师要捧出一颗爱心,结合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他们在写作中的实际困难,采取相应的对策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解决写作时遇到的困难,为他们点燃希望,激发写作兴趣 。

【关键词】自信心;激发兴趣;体验成功;积累素材

对小学生来说,语文学习中最困难的可能就是写作。尤其是一些怕写作文的孩子,每次的作文作业是一拖再拖,好不容易挤出来的文字,也经常出现文不对题、偏离中心等毛病。有些语文教师对这样的文章无法批改,很是苦恼,甚至觉得无计可施。难道对学困生而言,学会作文写作就真的是无法解决的“世纪难题”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研究,尤其是近一两年对指导作文薄弱的学生有一些肤浅的体会和认识。

一、爱是学困生写作的催生剂

播下爱的种子,能激发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给予学生勇气和信心。曾经有一段时间,当学困生犯了错误,特别是不交或不写作业时,我就会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结果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他们心里到底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对我苦口婆心的教育无动于衷?原因只有一个:我过于严厉,他们感受不到我的爱。于是我放下架子和他们交流,用温和的态度、轻松的谈心代替严厉的斥责;用商量探讨代替说教命令;用引导启发代替压制灌输。学困生平时很难听到教师或同学的夸奖,对他们来说受责备几乎成了家常便饭,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和自尊心。作为教师,对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有信心,要多给他们关心和爱护。对他们要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和责备。平时多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倾听他们的心声,要常对他们说:“你能行,老师相信你!”“不要怕,大胆试一试!”这对学困生来说,就意味着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关怀和期待,这对培养他们自信的心理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终于,我用我的爱换来了学困生对作文的重视和他们经过努力有明显进步的作文。

二、对学困生的作文批改要多鼓励、多表扬

学困生写作文更需要教师的鼓励与表扬,而教师的鼓励、表扬如同学生的写作中的两根拐杖,扶持着学困生在作文写作这条大路上走得更稳更快。对于那些“惨不忍睹”的作文,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看待,想方设法找出作文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我们可以写下这样一些鼓励、表扬的批语:“格式正确,你已经学会了作文的第一步,希望你继续努力!”“规范的书写使你的作文好看了很多,相信以后你的作文会和你的字一样好看!”“你按时完成了这次的作文,老师为你高兴!”学生看到这些表扬、鼓励的批语后会感受到写作文的愉悦,为求再次得到教师的表扬,他们会认真去写下一次的作文,教师的鼓励与表扬就成为学困生学习的动机。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的:“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动机可以增强学习动力,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学习的动机。

在讲评作文时,教师不能拿学困生的作文和优秀作文进行横向比较。因为在横向比较中,优秀作文会把学困生作文的“差”无以复加地对比出来,让学困生的自尊遭受严重的打击,本就敏感的他们会把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那些积极因素轻易丧失掉,重新回到自暴自弃的老路上。对于学困生的作文,教师要细心地做纵向比较,可以这样评价他们的作文:“和上次相比,本次作文错别字减少了,病句减少了,还有几个词用得非常恰当,比如……”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表扬的眼神,一次真情的交流,比作文前苦口婆心的说教,作文后声色俱厉的批语更能端正学困生的作文态度,引导学困生在写作路途上稳步前进。

三、點燃希望,让学困生体验成功

指导写好每篇文章。宁可指导学生写好一篇作文,也不要让他们乱写十篇。当学困生发现自己也能写好一篇作文时,方能初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指出文章的种种不足之处后,应立即让他们把不合要求的地方改过来。以下是案例。

爸爸对我到底好不好?

作文一:我长得很瘦小,读三年级,1米1的个子。我很挑食,啥都不爱吃。我的奶奶一家人全长得很高大。但我爱看科幻书。

有一个周末的中午,我还在睡午觉,爸爸就走来用他的超音波把我给叫醒了,我就开始不耐烦地说:“现在才几点。”爸爸一看就发现只有一点钟。爸爸微笑地说:“睡吧睡吧,好好睡。”不过,被他的超音波吵醒的话,谁还睡得着呀!爸爸表示很后悔,就带我去买喜欢看的书去做补偿,我高兴了,爸爸对我真好!

作文二:我长得很瘦小,读三年级,1米1的个子,但是并没有影响我的爸爸对我的好。

我看到一本叫《迪士尼科学探险》的书,这本书只在北京卖,而且很贵,要108元钱。我很喜欢,爸爸说:“等公司让我去北京的时候,爸爸一定给你买。”我说:“可以。”没过两天爸爸说:“可以给你买那本书了。”我说“哪本书?”爸爸说:“就是前几天你要的那本书呀!”我说:“哦,想起来了,这么说你要去北京了?”爸爸说:“是,我马上走。”爸爸走后,我和妈妈度过了漫长的一个星期,爸爸回来了,爸爸说:“这本书太难找了,爸爸在北京几个大书店都没找着,最后托朋友从出版社才买到。”我高兴得把书翻来翻去,左看看,右看看,晚上睡觉都放在枕头边。当然这本书也引起了轰动,许多同学都来我家看它,我也很热情地招待他们,他们一个劲地说:“你的爸爸对你可真好!”你们说,爸爸对我到底好不好?

这两篇作文,题目都是《爸爸对我真好》。很明显,第二篇的得分会大大高于第一篇。但它们都是出自三年级的同一位学生之手,第一篇是原稿,第二篇是修改过之后的文章。到底是怎样的点拨,让孩子的作文变得出彩了呢?

作文讲评课上,我先请这位同学自己来说他的作文要讲什么,他说是讲爸爸对他好。可我很遗憾地告诉他,读了他的作文,我们觉得他爸爸对他不怎么样。同学们也都说是啊,你看你在睡午觉都把你吵醒了怎么能叫对你好呢。小家伙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再问大家,这篇作文还有没有其他需要改进的地方?又有不少同学看出来了,你奶奶一家人长得如何和你爸爸对你好没有关系,可以不提。对啊,小家伙恍然大悟地点头。

“那到底怎么样才能说明对你好?大家一起来帮他出主意吧。”有的同学说爸爸带孩子去买书是很多爸爸都能做到的,他的同桌提醒他说除非这是一本很珍贵的书。小家伙开始有点开窍了,说:“那我知道了,爸爸专门跑去北京,从北京带回广州的一本《迪士尼科学探险》值得一写。”说得好!我就表扬他。因为是亲身经历过的,他说得很详细。好了,作文的素材都有了。讲评课结束后,我就让这个孩子把文章修改一下再交上来。

他的第二篇作文,让我眼前一亮,我给他打了A加三个大拇指,并在班上当范文读了。这是他得分最高的作文,小家伙大受鼓舞。现在,他妈妈告诉我,以前写作时大人催了很多次他还不肯写,现在他所有作业里面最先做的就是作文。类似这样的低起点、小坡度的作文指导多了,班上不爱写作文的学困生也一点点地得以进步。

四、借助优秀文章,为学困生积累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困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无话可说,语言空洞晦涩,不会表情达意,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写作素材。无“储备粮”,“巧妇”再“巧”,无米也“难为炊”啊。因此,为了“巧妇”能为“炊”,我们就要一步一步地来帮助他们收集“米”。

首先,我们在指导时,开始先不要急于让他们自己去写作文,而是先让他们一字一句认真地阅读优秀的文章,甚至要求他们抄写优秀的文章,并要求读后或者抄写后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说出来。因为既然他们无兴趣写作文,就先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和抄写兴趣。我结合语文教学定期组织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手抄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写作水平。学生通过广泛阅读,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中汲取到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作文素材。这样,既培养了学困生的阅读能力、写字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筛选优秀作文的能力,从而扩大了学困生的知识面。要想学困生写出好文章,先得让他们能懂得辨别好文章和“说出”好文章。这些是学困生容易做到的,也乐意去做的,所以收效也较好。

其次,让他们平时坚持做好摘抄工作。叶圣陶说过:“最淡的墨迹胜过最强的记忆。”所以,我平时坚持要求他们把听到、见到的优美词句、好的名言、俗语,抄记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不断积累好词好句好段。一个学期下来,他们抄的本子都有好几本,字数达上万字,为写作收集了大量的素材。

学困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对素材的占有程度直接影响其作文的丰富性和新颖性。写作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一个没有丰厚知识的人,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激发写作兴趣,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課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从而拓展素材积累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困生的认知水平,写作文时才能厚积薄发。

学困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件繁杂而又艰苦的工作。唯一的方法就是我们教师要捧出一颗爱心,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写作中的实际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解决写作中的困难,教给他们写作的方法和技能,即使付出再多的汗水也值得。今天的丑小鸭,明天就会变成白天鹅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亦快哉!

【参考文献】

[1]石娟.把雨露洒向学困生[J].小学时代(教师),2011(08):72.

[2]杨胜琴.沟通拉近距离 爱心点亮希望——谈对学困生的研究与转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贵州卷)[C].2010.

猜你喜欢

体验成功积累素材自信心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培养初中学生自信心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巧用多媒体教学 使习作课堂更有效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