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南李家大院建筑色彩浅析

2017-06-02范亚菲

今传媒 2017年5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范亚菲

摘 要:建筑色彩是其建筑文化的独特体现,李家大院是一座反映晋南民居风格的典型建筑,其建筑色彩既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构成,又体现了同地域和文化背景共生的理念,同时还融入了西方和中国南方色彩的因素。本论文通过实地调查,逐步解读李家大院从总体到单体,再到局部的色彩,进而分析李家大院在色彩构成上的特征,通过调查与分析来探寻晋南李家大院建筑色彩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力求对传统建筑色彩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李家大院;建筑色彩;环境色彩;装饰色彩;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173-02

一、李家大院的背景和布局

1.地理位置及环境

李家大院位于山西运城市北38公里处的万荣县阎景村。阎景村临万泉、猗氏、荣河、临晋四县的交汇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是历史上的商业汇集之地。

2.历史及人文背景

万荣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明清以来,山西的商业、票号等空前繁荣,万荣县也不例外。李家大院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建立而成的。

3.历史沿革

李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1年),矩今200年。经过四代人营建,发展到现在的规模。

4.现在的规模

从目前看,李家大院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原有院落20组,现在完整保存院落还有11组,房屋146间。李家大院部分建筑毁于1937年七七事变,在2006年12月,运城市政府对李家大院建筑进行了修缮、复建设计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了保护规划。2004年6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李家大院的布局

李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在院落布局上,古院落群布列有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在材料上,用材肥硕,体量宏阔;在装饰上,雕琢精美,装饰考究,古朴典雅。李家大院是以北方传统四合院为主,整个建筑多为二进、三进四合院格局,但又不局限于四合院。

二、李家大院色彩形成的环境因素

1.地势、地形因素

纵观中国传统的民居建筑,大多为因势就行顺应该地区的地形地势而建,李家大院亦如此。李家大院所在的万荣县位于汾河与黄河交汇处的黄河东岸,位于冲积湖平原区,万荣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两边高呈马鞍形状。由于这里地势平坦,传统四合院建筑空间形式更适应这种坡度起伏很小的平坦基地。因此,李家大院建筑在空间组织上自然形成一种四合院组成的大院空间布局形式。

2.材料因素

万荣县处于黄土平原地带,从古到今,河东大地上都长满了树木,同时当地的自然泥土也比较丰富、质地好、可塑性较强。适合运用传统工艺加工成砖、瓦、以及运用在建筑中的一些雕刻装饰等等。从大院建筑的材料来看,建筑材料为砖木混合结构体系。整个大院在材料运用上主要是砖、木、土、石四种材料,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就地取材”的原则在李家大院得到更好的体现。

3.天气因素

气候、气温是造成建筑色彩地域性的因素之一。李家大院所处的万荣县气温属温暖带大陆性季风高原气候,春干燥雨稀,夏多东南风炎热,降水不足,日照较短,建筑几乎无鲜艳色彩,而是以灰墙青瓦为主, 并尽量在局部应用较为浓艳色彩调节整体色调。

三、建筑色彩调查

1.墙、地面、台基

李家大院外墙都是用纯自然的灰色砖筑立而成。加之灰色墙体上面巧妙使用当地传统的石雕、砖雕、木雕,由此突出淡雅和谐之美。据调查李家大院敬义泰,同顺堂,同福堂,信溥堂,同德堂,庆禄堂,李氏宗祠厢房墙体借鉴皖南建筑的白灰“粉墙”,在北方地区大面积使用白色饰墙是不多见的。

2.屋顶

李家大院除了看护院的顶采用了攒尖式外,其他的屋顶采用了中国建筑屋顶中最朴素、基本的形式——硬山顶。屋顶是由瓦、瓦当、滴水装饰和屋面小装饰构成。屋面大体由灰色调的瓦组成,包括照壁、山墙、檐口、门头等墙面属于传统的灰色系清水装饰,灰色是最主面。衬托了皇家建筑色彩的鲜明。

3.柱及柱础

柱的颜色一般都是棕褐色、黑褐色或原木色,李家大院的檐柱是黑褐色,配以灰色的石雕作为柱础,这样的色彩搭配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柱础是灰色的,并用天然的石材进行雕刻装饰。柱础能防止木头的腐烂,是建筑结构的重要构件。所以对柱础的细节处理就尤为重要。李家大院的柱础花纹十分细腻。在细节上充分体现了当地的人文特色。

4.装饰色彩

(1)门楼。李家大院的门楼大多是用木雕装饰,除同福堂的防欧洲哥特式门楼是用砖雕外,木雕易加工,容易着色,色彩多姿多彩。每一个院的门楼装饰花纹都及其繁杂,花纹寓意不一样,然而所产生的颜色也不同,如庆禄堂的门楼,花纹寓意意在聚财。财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的色就是黄色,黄色是该门楼的主导颜色,绿叶,红桃,青烟等为点缀色彩,以衬托出黄色的高贵,典雅,门楼纹样上的取色,主要源于自然。据调查在当时黄色由于其身份高贵,在建筑用色上,普通百姓是不可随便使用,根据笔者揣测,可能是后期为了美观,故意涂抹成大面积的黄色。(2)门。李家大院的门大部分以黑色和原木色为主,也有小部分跳跃式色彩,如嵌入朱红色门框的门。李家大院的大门上都以铁艺作为裝饰极为精致,是以土铁拍成铁皮,画上图案,打制而成。(3)窗。李家大院的窗大致分为三种:长窗、半窗、窑洞窗,民居窗式的纹样大致分作平棂和菱花两种,木料的选择主要以常见的杉木、楠木、银杏、柳木。(4)马头墙。马头墙其实是徽州民居标志性的特征,徽州民居窄巷深院、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马头墙则可应房屋防火、防风之需。出于安全的需要,李家大院在李大佐院和李道升院之间用灰色砖瓦修建了防火墙,这一做法是借鉴了徽式建筑中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在增强安全因素的同时,使院与院落格局更明朗,给民居建筑色彩平添了层次感和韵律感。(5)墀头。李家大院是以灰色砖雕楼阁的形式装饰,色彩比较朴实单一,但也有个别的绿色琉璃砖雕刻而成的。琉璃装饰墀头,使得其装饰图案看起来比较生动,让李家大院小构件在色彩上又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四、陈设和小品调查

1.陈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明显受到了礼制文化的影响:比如,门、家中陈设以及钉的颜色、质地与数目均有严格的限制。普通百姓家的家具和陈设物品,以黑色,深褐色,木材原色呈现。

2.小品

(1)照壁。照壁就是传统四合院的很常见的处理手段,起到屏障的作用,占了很大一块面积。李家大院是一面小巧、精致的照壁,它的配色系统同样以灰色系为主,配以深青灰色或深灰色砖,加上当地的精美绝伦的砖雕手法,为照壁增添了不少色彩。(2)拴马荘。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是拴马、牛等牲畜的石雕桩。雕刻精美的拴马桩称“样桩”“看桩”。拴马桩所用石材多是灰青石、黑青石,少数用细砂石。据调查李家大院景区内部的栓马荘是后期修缮而成的。(3)仪门。仪门是灰色的,灰色是李家大院中經常出现的颜色,灰色空间的处理会让院落更为丰富,这种处理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去。这种空间在山西的晋南比较典型,像晋中、晋北没有利用。灰色空间的处理起到了很好的过渡转折作用,给人是非而非的感觉。灰色空间是具有空间模糊,具有过渡性。

五、总 结

本文以晋南李家大院建筑色彩为研究对象,以建筑色彩为切入点,通过归纳、分析、比较等方法,对李家大院建筑的色彩以及其背后的文化理念作以探究、分析得出如下总结。

1.李家大院建筑色彩的整体性

李家大院从建筑群的整体布局到单体建筑的具体构件都具有淡雅而脱俗的艺术形象。李家大院建筑总体上以青灰色调为主,与灰黄色的平原地区环境色调和谐一致。灰色是李家大院的主体色调,它同时将少量的鲜艳颜色运用到门窗等小的构件中去,形成很明显的主次关系,并且这种鲜亮颜色的点缀并不突兀,反而与大面积的青砖灰瓦形成强烈对比,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也不会给人疲劳和沉重感,很好的形成了对比中的调和统一。

2.李家大院建筑色彩的文化性

李家大院属于民居建筑,在当时受礼制文化的影响比较小。中国历史一直以礼制文化为中心的儒家文化贯穿始终,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创作。传统建筑受到了礼制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官式建筑,在其空间布局、结构形态、色彩装饰等方面都渗透着礼制文化的特点。

此外,建筑色彩的这种等级限制还表现在柱子、门窗、墙体等上。红色的柱子自古以来便是官式建筑所采用的,而把外墙涂成红色也只有在官式建筑上才能看到。而普通家庭来说,民居建筑色彩大部分都是自然生成的材料颜色,只在细节部位点缀部分色彩,整体上还是大自然的颜色。李家大院表现出质朴务实、崇尚自然、多元并存的特点。

3.李家大院建筑色彩的独特性

中国建筑自古南北方差异就很大,不仅仅体现在建筑色彩上,北方雕梁画栋,浓妆艳抹;南方清新淡雅,出水芙蓉。由于两地的地势、气候以及诸多因素造就了现在多样的建筑特点,二者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并且我们还可以汲各家所长,将其用到当代的设计中。建筑史学家梁思成先生说:“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看来,中国古代建筑的匠师可能是最敢于用颜色、最善于用颜色的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色彩的装饰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之一”。

总之,论文以李家大院建筑色彩为切入点,通过调查与分析来探寻晋南李家大院建筑色彩的各种特性,使我们对李家大院以及更多的中国传统建筑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并将其运用到现代建筑中。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社,2005.

[2] 李军.深沟里的晋商大院[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3] 吴倩.华北地区传统居民窗式艺术形式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