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学习工具制作综述
2017-06-02周成
周成
● 特色与亮点
1.移动学习、贴近生活
学生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扫描教师微信公众号推送或打印的二维码即可安装移动APP,即使没有网络,学生也可以用U盘拷贝安装包到家中计算机并发送至移动终端安装,非常方便。
2.智能交互、随意切入
学习工具支持教师、学生双入口,既可作为教师上课的教具,又可作为学生自学的教具。学习过程中,可随教学和自学进程随机切换内容,克服了常规课堂一个PPT控制整个课堂的弊病。而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操作模式使得工具在学生手中用得得心应手。
3.资源丰富、学科性强
移动APP可以将文字、图片、音乐、语音、视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取舍自由,可以在课上讲的则课上讲,课上讲不完的学生在课后可以繼续探索。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本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循序渐进,在学生对教材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使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逐步完成知识的内化和灵活运用,最终实现思维的可视化。
● 制作背景
2014年,在教育部倡导“一师一优课”的背景下,学校配备了未来教室,交互式的智慧教学系统和人手一台的平板电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设计要求。在学生使用BYOD方面,笔者做过调查:全校5~9年级85%左右的学生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没有的也可以用家长的手机完成自主学习。而在教学工具的选择方面,面对微课、翻转课堂、思维导图、慕课,笔者都先后尝试过,最后还是选择了移动APP作为初中音乐课的学习工具。这是因为它的使用门槛低,不像Flash需要专业的学习,只要利用各大APP在线制作平台就可以设计自己的APP,笔者曾经尝试了多个APP在线制作平台,最后选择“APP应用公园”作为移动APP的在线制作平台。它的优势在于无须编程,直接使用图形化操作即可完成设计;一键模式、主题模式及自由模式三大模式满足各类APP的应用,控件灵活组合,页面随心定义。
● 学情分析
《辛德勒的名单》选自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影视金曲,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欣赏电影音乐,了解影视音乐中的主题音乐对影片起到的烘托、对比等不同手法的作用。按教材的要求,本课只需要学生简单理解影视音乐的特点即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未来教室下BYOD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设计,让学生掌握主题音乐、场景音乐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了解电影音乐和画面结合的三种主要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为自己的生活
服务。
● 设计思路及内容结构
本学习工具的教学设计包括六大板块(如下页图1)。其目的在于通过《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大量影视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主题音乐的兴趣;使学生通过了解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全面地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通过分析《卧虎藏龙》中两段音乐的音画关系,领悟不同音乐对画面起到的不同作用;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拓展,为视频配不同的音乐,使学习历程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悄然升华;在实践操作中,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以拍摄微视频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1.为了增强课堂有效性,设置板块一“电影简介”(如图2)
上课之前,笔者做了调查,发现平均每班只有不到一位学生观看过《辛德勒的名单》,以往的课堂上教师需要用较长时间来介绍这部电影,现在通过移动APP,让学生在课前就可以以他们非常乐意接受的方式在移动终端学习“电影简介”。笔者设计了电影剧情、幕后花絮、人物原型、导演介绍、配乐大师、影片评价六个方面的自主学习,基本上可以使学生能对电影情节有大致的了解,这样就节省了教师课上的时间。在幕后花絮板块,笔者又设计了导演人选、影片酬劳等六个板块,以便学生了解更多台前幕后的信息,进一步加深其对影片取得如此大成就的了解。此部分最为学生喜欢的环节是“配乐大师”环节,笔者在介绍约翰·威廉姆斯的页面增加了其与斯皮尔伯格合作的一些经典影片的主要配乐和相关介绍(如图3、图4),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了解大师的创作风格,并对本课的学习充满期待。同时,笔者还设计了课前自主任务单,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这一板块之后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以训练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2.为了学习主题音乐,设置板块二“主题音乐”(如图5)
笔者利用BYOD和移动APP的优势,根据乐曲的结构“引子+ A+A+B+A+尾声”,把主题音乐的各个片段设计成可以单独欣赏的功能,避免了常规课堂教师一曲从头放到尾,学生听了后面忘了前面的现象,而且学生可以随意开始式暂停乐曲,对各段音乐的对比欣赏更加深刻。考虑到课前学生肯定会自己学习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深度也会有高有低,因此笔者不但设计了完整版的主题音乐,还设计了大提琴版和钢琴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享受个性化学习的乐趣。经过实践,笔者发现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上课效率,而且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环节,对主题音乐和电影内涵的呈现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3.为了学习场景音乐,设置板块三“场景音乐”(如下页图6)
在此环节,笔者打破了已有的教学设计模式,不出示电影原版的场景音乐,而是让学生先欣赏没有声音的视频,然后笔者根据电影中音画的关系,为红衣女孩的画面分别配了三段音乐,让全班六个小组分别研究三种不同的音乐结合的方式,最后做小组汇报。这样的设计打破了常规课堂教师必须先展示三种不同的配乐,学生再分头讨论的设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小组汇报的方式,也可以让其他组的学生了解自己课上没有探究的内容,达到了相互学习的目的。
4.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设置板块四“卧虎藏龙”(如图7)
在前一个环节中,学生了解了音画关系,在此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对《卧虎藏龙》中两段场景音乐的分析,进一步理解“音乐同步”和“音乐平行”带来的不同的艺术
魅力。
5.为了知识的内化,设置板块五“知识拓展”(如图8)
笔者选取了电影《夏洛特烦恼》《功夫》《指环王》,以及微视频《毕业》的无声画面,通过让学生根据音画关系为画面选择不同的音乐来配音的方式,使其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笔者利用未来教室的无线传播功能把四段视频发送到指定的小组的平板电脑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不同的音乐,利用“美拍”等视屏编辑APP制作微视频,再发布到教师的多媒体显示屏上做小组汇报用。
6.学以致用,服务生活,设置板块六“实践操作”(如图9)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让视频拍摄变得日趋容易,既然课上学习了电影中音画的关系,为什么不让学生试一试微电影的拍摄呢?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学生拍摄的校园类微视频,既然学生在生活中有制作微视频的需要,那么如何让课堂所学和生活结合起来就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了。笔者在这里也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尝试,给学生几个参考的主题,让学生运用学到的音画关系知识为自己拍摄的视频配乐,呈现不同的欣赏效果。
● 反思与评价
在“互联网+教育”的大潮下,如何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数字化学习工具,而不是被技术绑架,是笔者一直在思索的问题。音乐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注重音乐资源、音乐体验和音乐创造,有些技术非常强大的工具不一定适合在中学音乐课堂上使用。而笔者在使用移动APP授课的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其便利性和实用性。本节课以未来教室和BYOD为支撑,本着智慧教育的理念,尝试了“未来教室”环境下的讨论式、探究式和交互式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现在的学生已经离不开手机或平板电脑了,与其限制,还不如更好地引导他们合理科学地加以利用,这也是笔者设计移动APP的初衷。一个会思考、与时俱进的教师,会得到学生的喜爱。实践证明,用了APP上课之后,学生对音乐课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以前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内容,到现在面对各种音乐概念玩得不亦乐乎,每次下课铃响了还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座位,这样的转变是笔者使用APP上课之后最大的收获。
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很多,如APP和未来教室的接入问题、第三方APP软件的嵌入问题、学生在BYOD模式下小组探究能力的问题,但有问题才是笔者下一步继续努力的动力。
● 幕前幕后
2016年,笔者作为学校唯一一个入围决赛的选手,初次踏上NOC的舞台,虽然已经是有16年教龄的老教师了,但还是显得手足无措。学校没有一个人接触过此项赛事,一切只能靠自己,就这样通过NOC网站了解了大致的要求,便踏上了合肥参赛之路。比赛现场面对很多经验丰富的前辈们的侃侃而谈,不禁震撼于他们所使用的工具的强大,陈述PPT的全面到位,而笔者仅有的几张有APP截图的PPT显得是那么幼稚,但凭着自己课堂上使用的心得,凭着学生对这一工具的热爱,笔者大胆地走上讲台,把自己一年来的想法和做法向评委教师做了陈述。评委老师对笔者设计的工具所体现出来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探究式学习赞赏有加。这使笔者明白自己选择的努力方向没有错,也点燃了继续创造的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会继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用现代化的学习工具丰富课堂,探索微信公众号及其他APP软件对课堂的支撑,力求开发出一条适合自己学科的创新之路。
评委印象
2016年第十四届NOC活动教师赛项中的“数字化学习工具赛项”的获奖作品有不少亮点,周老师的作品《辛德勒的名单》就是其中很抢眼的一个。
谈及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革,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预言,未来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学生听,而是大家都在做、都在学,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会模糊。未来学校可能更多的是基于线上和线下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的学习共同体,从封闭的校园到开放的校園,打破固化的组织形态,采用弹性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更好地满足当代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支持个性化发展的更加精准的教育。“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教育变化之一就是,教师、学生都可能成为课程的供给者,教育的跨界与协同成为必然。也因此,互联网将成为更多优秀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节音乐课。周老师在深入理解音乐学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在注重筛选音乐资源、强调音乐体验和感知音乐创造方面进行了大胆和全新的探索,尝试了在“未来教室”环境下,教师使用移动APP授课,学生以讨论式、探究式和交互式进行学习的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师不再一言堂,音乐资源是在教师引领下师生共同创生的、音乐体验是在教师营造下师生共同构建的、音乐创作是在技术支撑的互动中师生共同完成的。
《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的课例,虽然还在探索初期,作品也略显稚嫩,但却在“互联网+教育”的探索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愿更多的教师加入到这一行列,共同以交流、协作的方式探索“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
(初娜娜 NOC活动评委/北京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