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髋关节手术后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2017-06-01江雪梅

当代医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患肢髋关节下肢

江雪梅

(江西萍乡市上栗县人民医院骨科,江西 萍乡 337009)

髋关节手术后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江雪梅

(江西萍乡市上栗县人民医院骨科,江西 萍乡 337009)

目的 探讨髋关节手术后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计92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以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干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34%,明显低于对照组34.78%;术后干预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4.25±3.12)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8.85±3.56)d,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髋关节手术;护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不正常的凝结,易发部位为下肢,发病率在今年来不断上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相关后遗症会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引发肺栓塞导致死亡[1]。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对护理干预在髋关节术后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临床价值,其中给予系统性护理干预的干预组患者效果良好,以下是详情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年3月~2014年4月,选取本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计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抽取法将这92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干预组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43.8±7.8)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45.2±6.9)岁。所有患者均排除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肿瘤、血栓性疾病等病史。两组患者组间基线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有比对研究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抬高患者的患肢,对检查结果做好相关记录等。干预组患者上述基础上增加系统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

1.2.1 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的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加大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视度。

1.2.2 饮食指导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饮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患者只用低脂、清淡、高蛋白、高纤维素的食品;禁止喝酒吸烟;保证每天饮水量不得少于2 000 mL。

1.2.3 术后干预 (1)在术后当天对患者进行体位指导,抬高患肢,两腿外展,床头摇高20°,嘱咐患者不要做屈髋、屈膝等危险动作,以免导致血液回流引发血栓。术后,及时采用下肢高弹力袜、足底加压泵进行治疗。(2)静脉护理:穿刺时需准确迅速,以免损伤患者静脉内膜,输液持续时间需控制在48 h以内,若患者发生输液不畅,禁止对不畅部位进行挤压,需给予甘露醇对患者静脉进行保护。(3)严密观察。严密观察症状:密切观察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以及足背的动脉搏动情况等。如果发现患者的患肢有疼痛加重甚至肿胀的情况,应及时告知主治医生。(4)药物干预。可根据患者术后各项指征给予预防性用药护理,一般情况下,在患者术后12 h内即给予2 500 U低分子肝素钙,每2小时即重复给药1次,药物干预持续时间为10 d,期间需严密观察患者创口恢复程度、引流状态和消化系统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反应,如创口感染,引流不畅,消化不良等症状立即通知医师给予对症治疗。

1.2.4 功能锻炼 术后早期指导患者进行恢复性锻炼可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可根据各个患者的身体情况,制订适当的锻炼计划。术后6 h对患者进行踝关节背屈运动和足趾运动指导,先收缩10 s,再缓缓放松,每次锻炼持续时间为30 min;术后12 h对患者进行腓肠肌被动挤压锻炼指导,先持续挤压30次,休息5 min,再重复挤压;术后1d对患者进行股四头肌静力收缩指导,10次为1组,每天3组;术后3 d对患者进行仰卧位屈膝屈髋 锻炼指导,初始屈曲度以30°以下为宜,循序渐进,最大屈曲度不可超过90°;术后4 d在对患者病情充分考量的情况下,在可负荷范围内及时下床活动,做深呼吸动作,并开展肌肉按摩、肌肉关节活动等功能锻炼[2]。术后8 d可指导患者进行站立、行走扶拐锻炼,并嘱咐患者坚持以上各项锻炼;术后2 w指导患者进行穿衣训练,患侧优先,其次健侧,穿袜子时需屈膝屈髋;术后3 w对患者进行局部轻度负重锻炼,让患者能逐渐进行负重行走,初始时间控制在15 min,之后酌情增加行走时间。

1.3 观察指标 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患者的患肢有明显痛感,严重者出现肿胀发热,静脉走向按压有痛感,浅静脉扩张,并产生明显的静脉侧枝循环[3]。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 术后干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34%,明显低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比较(n)

2.2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满意度 术后干预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22%,与对照组的80.6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比较(±s)

p值<0.05<0.05组别护理满意度(n)住院时间(d)干预组(n=46)例数46 14.25±3.12疗效率(%) 97.22对照组(n=46)例数46 18.85±3.56疗效率(%) 80.60t/χ2值6.591 8.480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血液流动速度、血管内皮的光滑程度、血液流动状态是其形成的三要素[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对患者的影响因人而异,但都会产生较大的生命安全隐患,可能有的患者会不留后遗症的完全痊愈,患者也可能会并发肺栓塞而死亡,患者更多的会出现血管腔阻塞或瓣膜功能受损,进而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5]。髋关节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较大,主要是由于手术的体位及必要的麻醉都会使得静脉淤滞[6]。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与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心理指导,可以提高患者对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视度和警惕性,在术后恢复过程中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7]。术后采用高弹力袜,有利于患肢局部的血液循环;从饮食、药物预防等多方面针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预防护理,可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降到最低;术后开展下肢功能锻炼,患者术后患肢的血液流动得到改善,进而预防了血栓在下肢损伤血管内膜停滞,有利于血栓的软化与分解,进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8]。

综上所述,髋关节术后,系统的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几率,具有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1]孙美芝,唐霖,王红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与预防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22(6):111-113.

[2]党爱林.髋关节置换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A]//安徽省护理学会.2012年华东六省一市手术室护理管理研讨班暨三届四次手术室专业学术交流会资料[C].安徽省护理学会,2012,6(8):121-123.

[3]诸莹芬.早期护理干预对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患者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5,2(9):163-165.

[4]周宏星,李俊,肖俊,等.人工髋关节置换等髋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当代医学, 2012,18(11):133-134.

[5]姜苹,巫娜.护理干预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30):101-102.

[6]周宏星,李俊,肖俊.人工髋关节置换等髋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当代医学, 2012,11(5):133-134.

[7]罗平.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4(3):163-164.

[8]陈月秀.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14,5(8):47-4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7.094

猜你喜欢

患肢髋关节下肢
髋关节活动范围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