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频出媒体改革利好消息广电如何乘势推动转型
2017-06-01杨冰
杨 冰
中央频出媒体改革利好消息广电如何乘势推动转型
杨 冰
近年来,随着广告收入下降,多数台陷入生存危机,部分台已陷入难以为继的生存困境。如不能加快转型,广电将步纸媒的后尘,陷入“关停”与“裁员”的恶性循环。
广电的生存危机,不仅在于新媒体的冲击,更在于互联网对传媒生态的重构。在新的媒体生态下,广电面临着渠道垄断优势不再和主流受众流失的挑战,传统媒体经营模式(“做节目,卖广告”)逐步崩塌,新型媒体经营模式(“聚用户,做服务”)尚未形成。
广电要从根本上摆脱生存危机,关键在于实施“谋转型、搭平台、建机制”的改革举措,实现从传统媒体经营模式(“做节目,卖广告”)向新型媒体经营模式(“聚用户,做服务”)的转型升级。
受事业体制机制的束缚,广电的转型升级面临很多困难和瓶颈:转型意识不强、改革动力不足、政策环境不明朗、体制机制不配套,多数台转型步伐缓慢或效果不佳。
2017年伊始,中央持续推出媒体行业多项政策,为广电转型升级指明了改革方向,明确了配套政策,营造了改革氛围。
一、广电如何发展新媒体
1月5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重点建设融媒体中心“中央厨房”,优先打造移动新媒体平台和产品,加强全媒人才培养。
广电在媒体融合方面进度缓慢,原因有多方面:有的台在媒体融合方面不知从何入手;有的台自主开发新媒体平台,但面临投资和人才瓶颈;有的台把新媒体作为新的创收平台,但创收不理想打击了信心;有的台相信 “新媒体唱衰广电,新媒体日子也不好过”等阴谋论,发展新媒体不积极;有的台被个别所谓专家鼓吹的“新媒体无用论”所迷惑,不愿发展新媒体。
从2014年以来,中央多次高调推进媒体融合,为广电加快发展新媒体敲响了警钟:新媒体既是事关舆论安全的政治问题,也是事关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发展问题,更是事关本台有无未来的生存问题。
对广电而言,发展新媒体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认识问题
新媒体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再讨论要不要做新媒体,一是政治不正确,二是在葬送广电的未来。
(二)投入问题
广电发展新媒体解决投入有三个基本思路:一是“借船出海”,引进成熟的新媒体平台,降低开发成本,突破人才瓶颈;二是“借鸡生蛋”,以牌照和资源与社会公司合作,解决投入和人才瓶颈;三是“借水推船”,申请财政资金支持,以政府投入发展新媒体。
(三)模式问题
目前,新媒体虽然还不是广电创收的主要渠道,也无法弥补广告下滑带来的收入缺口,却是广电转型升级的基础。
在推动媒体融合过程中,各台应明确新媒体的经营模式:
1、通过新媒体渠道,与受众建立新的“连接”,避免与主流受众“失联”;
2、实现受众的互动与参与,促进受众转化为用户;
3、收集用户消费行为数据,建立用户数据库;
4、搭建用户服务平台,为经营用户奠定基础。
同时,各台应认清新媒体的发展定位:
1、用户参与内容生产的互动平台,即通过台网、微博、微信以及其他网站等,征集节目创意,用户提供素材,用户参办节目;
2、用户互动传播平台,即通过用户报名、投票、点赞等互动,建立积分、活动、福利等用户激励机制,实现用户之间的互动传播;
3、用户社群经营平台,即在聚集用户形成社群的基础上,建立商家联盟,为用户提供贴近服务。
二、广电的改革动力从何而来
1月16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联合印发《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重点明确了单位领导选拔方式,完善了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等。
各台转型升级面临着观念旧、机制老、利益深、阻力大、干活少、告状多等诸多障碍。如缺乏支持政策和外部环境,对各台来说改革将得不偿失: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长期受传统体制影响,不少台存在“一部分人干,一部人看,还有一部分人在捣乱”的不良氛围。特别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改革既会触动灵魂,更会触及利益。习主席号召“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但在部分台“叶公好龙”却成了改革场景的鲜活写照:一部分人撸起袖子加油干,一部分人喊破嗓子在观看,还有一部分甩起膀子要捣乱。
目前,多数台面临严峻生存危机,亟需直面改革求生或坐等死亡的抉择,在“危机倒逼式”行业环境下,各台改革已成“在弦之箭”。应该说,各台有强烈的改革压力,唯一要解决的就是改革动力问题:让台领导敢于推动改革,政策要保护推动改革派。
《办法》明确规定:单位领导人员,可以探索其他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方式,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逐步打破身份等限制。
对广电来说,可对中层岗位尤其是专业岗位和经营岗位实行岗职分离、先领任务再上岗、公开选拔(聘)等市场化选拔方式,为转型升级提供了配套政策和人才保障。
《办法》明确规定:完善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和鞭策作用,推动领导人员树立正确业绩观,敢于担当、真抓实干、积极作为。
对广电来说,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将会注入最大改革动力,激发创新活力,大力营造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内部氛围。
《办法》明确规定:宽容领导人员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的氛围,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正确对待犯错误的领导人员,不得混淆错误性质或者夸大错误程度作出不适当的处理,不得利用其所犯错误泄私愤、打击报复。
对广电来说,建立领导人员容错纠错机制,是推动改革的最大利好,将为各台的转型升级注入最大动力!
三、广电如何打造人才队伍
2月6日,中央审议通过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改革方案包括:统筹配置编制资源,开展人员编制总量管理试点,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考核评价和退出机制,增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
2月底,央视率先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废止“劳务派遣用工”,将7000多名劳务派遣员工转为台聘身份,虽然台聘从根本上仍算企业编制,但对在央视奋斗多年的劳务派遣型员工算是一种承认和安慰。
上述虽是面向央媒的人事制度改革政策,却引发地方媒体的憧憬与猜测:地方政府将出台类似政策,从“扩编”和“增资”等方面支持地方媒体,甚至引发“铁饭碗”回归的一波讨论。
因央媒和地方媒体有较大差异,预计地方媒体难以迎来“扩编”和“增资”的实质性利好。除少数边远地区外,广电回归财政供养体制并不现实:既不符合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又不适应媒体发展趋势,而多数地方财力也难以承受。
从政策预期来看,广电的生存危机可能会倒逼政府加快改革:给予编制和资金支持,保住公益性党媒部分;给予政策支持,推动经营性部分自谋出路。
要为推动转型升级,广电改革路径的基本策略为:
(一)短期策略
对公益性党媒部分(在编人员工资、时政新闻经费、技术保障经费以及新媒体建设经费等),尽量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确保新闻宣传正常运转;
对经营性媒体部分,争取改革政策支持(组建传媒集团、推动事企分开,实行企业管理、引进市场机制、鼓励内部创业)。
(二)中期策略
完成事企分开改革,申请将广电(党媒事业部分)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申请专项资金支持,发挥集团市场主体作用,结合媒体资源与优势,布局用户服务产业项目(如少儿教育、健康服务、农业服务、O2O综合洗护、智慧城市等项目),以零投入或低投入发展产业项目,从根本上摆脱“广告依赖症”(财政部专门设立“文化司”,2016年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专项资金)。
虽然地方媒体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政策尚未出台,但可以预期广电的人事政策的基本方向:对党媒部分,给予编制与薪酬等支持与保障;对经营媒体部分,给予市场化的薪酬分配机制、业绩评价机制以及人员退出机制等改革配套政策,推动广电转型升级。
对广电来说,推动改革的最大瓶颈,既不是缺资源,也不是缺人才,甚至不是缺资金,而是缺乏推动改革的配套政策。
广电要转型升级,要革新图存,要未来生存,需要以下配套政策:
1、“政治家办台、改革家管台”的干部管理政策。
2、“内部创业、员工持股”的人才激励政策。
3、“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管理政策。
不实施改革,广电只有死路一条;不推进转型,广电将无路可走。
有理由相信,广电改革的春风将越吹越劲!
(作者系上海娱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媒体运营专家)
责任编辑 叶宝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