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三角地区音乐剧本土化表演实践研究

2017-06-01杨林生律芊妤李纤贺美娟赵月

艺术评鉴 2017年6期
关键词:珠三角本土化音乐剧

杨林生 律芊妤 李纤 贺美娟 赵月

摘要:音乐剧作为一个“舶来品”,却已迅速的在国内生根发芽。但国内音乐剧发展却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本文将以珠三角地区为例,通过实地考察、访问、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音乐剧在表演实践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以期找出珠三角地区音乐剧发展的优势与困难,并寻求解决方案,思考并假设一种理想的院团结合模式,为音乐剧在珠三角地区的发展略尽绵力。

关键词:“珠三角” 音乐剧 本土化 表演实践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7-0026-05

音乐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自引入中国以来,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在国内已逐渐上升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1995年,中央戏剧学院开设了我国首个音乐剧班,教学成果显著。随后,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多所高校先后加入这一队伍。2007年,东莞提出打造“音乐剧之都”的口号,至今为止,东莞已经成功举办多届音乐剧节。但由于音乐剧发展时间较短,许多出色的音乐剧目不得不从外国引进,中国本土音乐剧少之又少,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将本土的因素融入音乐剧之中,创造出属于中国的经典音乐剧。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新鲜事物不断涌入,音乐剧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门集演唱、舞蹈、表演于一身的艺术门类,虽是一个舶来品,却在中国迅速的生根发芽,“珠三角”就是音乐剧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但在这迅速崛起的表面下,我们也必须正视起它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随着音乐剧的不断引入,一些经典音乐剧剧目逐渐被我国观众熟知。以一首memory而深入人心的音乐剧《猫》;Think Of Me作为音乐剧《歌剧魅影》中女主角的抒情咏叹调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一首激昂辽阔的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让音乐剧《悲惨世界》中的人们充满信心。这些有着朗朗上口的旋律且制作精良的音乐剧刺激了国内观众对音乐剧的需求,也开拓了中国音乐剧的时代。2015年音乐剧之王《歌剧魅影》在广州开演便创下票房奇迹,开演当日便超过100万元。观看过《歌剧魅影》的观众都对灯光、剧情、舞台效果等赞不绝口,并造成了《歌剧魅影》在广州一票难求的现象。

一、让欧美音乐剧“入乡随俗”

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主角们跌宕起伏的故事,更要能带给观众审美的体验与对社会的思考。在观看音乐剧的过程中,观众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到他们的所思所想,感受到创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容,随着音乐剧的情感需求而共鸣并被剧情深深的吸引,并且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这样才能算是成功的音乐剧。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的轻而易举。歐美音乐剧虽然在其本土地方非常成功,但引入中国之后却也难免水土不服,而这样就需要欧美音乐剧工作者与本土音乐剧工作者合作,使得音乐剧能入乡随俗。田元认为,从引入原版音乐剧,到制作知名音乐剧的中文版,再到原创本土音乐剧,是中国音乐剧产业化运营的三个阶段。欧美音乐剧在国内上映的版本多数为经典剧目的原版。如果原版使用的都是清一色的外国演员,唱词台词都为英文,那么绝大多数观众就只能通过边看字幕和场景的变化而感受整部剧的故事情节。因此语言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所以国内的音乐剧引进制作方便想方设法的制作欧美经典音乐剧的中文版。

欧美音乐剧要在国内做到入乡随俗,需要外团与本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并迎合本土审美口味,将欧美音乐剧进行本土化之后焕发出新的生机。从欧美引进的音乐剧,可以根据当地传统文化和语言的特色进行改编,可以使所到之处的观众都感受到音乐剧所带来的美好享受。正是这种改编后所产生的本土文化认同感,让观众们感受到音乐剧并不是讲述着一个陌生的、遥远的故事,而是能像在身边发生过的亲身经历一样,这样一来观众和当地的报纸、媒体网站等自然会主动自发的为这部音乐剧做宣传。将《歌剧魅影》《猫》《妈妈咪呀!》等百老汇音乐剧引进中国的中方制作人田元在接受采访时说:“音乐剧要靠品质取胜,把观众当上帝。音乐剧其实很多时候凭的是口碑,观众看了后觉得好,就会去传播。”①

此外,如何考虑中国人的受众心理以及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等也是让欧美音乐剧入乡随俗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在这方面,广东珠三角地区就做出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例如在广州上映的中文版经典百老汇音乐剧《Q大道》对台词进行了改动,其中加入的粤语俚语,让观众与这部诞生在百老汇的音乐剧瞬间就拉近了距离。在《Q大道》原版剧本中,过气童星Gary Coleman一角在中文版当中则变成了7岁就成名而后却碌碌无为的房东大龙人;原版中男主角以名校普林斯顿大学为名,而在中文版中巧妙地改为清华;甚至在不同城市上演时,都会根据该城市的文化增添细节。

早在1999年田元先生就曾计划要将《歌剧魅影》引进国内,但由于当时的剧院条件尚不能满足该剧的要求,故暂时搁浅。2012年,为了将这部“音乐剧之王”引进,四海一家与金融街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将天桥艺术中心打造成为北京地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音乐剧剧场。田元说,天桥艺术中心的主剧场不但对舞台、灯光、音响等多个方面采取独特设计,更采用了一批国内外最先进的设备,不仅完全符合《剧院魅影》的技术条件,在未来也可以满足其他音乐剧的演出要求。

②在引进方引进各地剧院承演欧美音乐剧的同时,可以吸收借鉴经验,为打造本土化音乐剧做充分的准备。

二、让原创音乐剧“开花结果”

1.融汇东西优长

通过引进世界品牌剧目在国内的演出并制作中文版,对国内的演出制作团队带来的制作理念、市场营销、剧场硬件、舞台技术的应用水平等全方位的学习机会。③

从改革开放之初至今,音乐剧在中国不过短短几十年,与欧美音乐剧的发展历史相比实在是年轻稚嫩。欧美音乐剧诸如《猫》《歌剧魅影》《妈妈咪呀》等音乐剧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甚至能在世界各地演绎。那么本土音乐剧作为一个新兴的、尚有许多发展空间的朝阳产业,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毫无疑问,我们就需要融汇中西优长,既吸收西方创造表演的成熟观念与经验,更要立足于本土,创造、发展、总结出我们中国音乐剧的特色与体系。

首先,音乐剧表演的基础就在剧本!如何创造出适合表演的音乐剧剧本是必须解决的困难。在这方面,西方就拥有着较大的优势。一方面,西方剧本有很多创作上的经验以及适合表演的剧本。另一方面,西方音乐剧剧本创作也有学校专业的培训。相比之下,国内虽有着许多的优秀且美好故事素材,仅就珠三角而言,就可以说是姿态万千,从粤剧文化到历史文化,从民间传说到现代故事,数不胜数,但是目前却少有能堪称经典的剧本。在培训方面也不如西方。从这方面看,外国的创作体系表演体系都已相当成熟。

其次,表演的环境在舞美。一个好的舞美与舞台装置,既可以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又能够让演员更加深入的表现好角色。音乐剧《猫》在广东上演之前,曾见到有相关工作人员扮成剧中角色的样子在地铁中进行宣传;上演当天,除了舞台上布置着灯光道具以外,连观众席也布置成了猫巢的样子,每个座椅上都有着相应的装饰。通过这些小细节,我们不难发现,中外差距表现在了宣传经验与体验细节上。而这些小细节和宣传经验正是中国音乐剧目前缺少的,同时,我们本土在这方面也是有经验的,如汉剧、粤剧等剧种中,中国式写意风格的舞美等,这些是否也能融入于音乐剧的表演当中呢?

通过观看外国音乐剧,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语言和演员为了适应市场而不得不做修改,但是这些剧目即使在修改之后,也并没有失去属于它们本国的文化气息。创作者们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已将本国文化烙印在了剧中。那么,如何在不失本土文化气息的基础上,又能迎合外国观众审美的问题就成了音乐剧本土化急需解决的问题。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媒体宣传也很重要,中国的音乐剧市场目前仍处在一个懵懵懂懂的时期。许多人根本不知音乐剧为何物,这当然是因为宣传不足,但也要归咎于消费观念。观众宁愿把钱花在追星上,也不愿去剧院看一场音乐剧,即使一场音乐剧的票价非常低廉。相反,外国音乐剧普及程度相当高,宣传力度远超中国,剧目广受观众追捧。即使差距明显,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市场必定是广阔的、可发展的,只不过这市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开发与积累。

我们的本土音乐剧距离欧美成熟水平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我们现在还处于模仿阶段,但是我们胜在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潜力,如何将传统的文化底蕴赋予新的生机,融汇东西所长,才是发展本土音乐剧的根本,在这方面,我们还是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的。

2.演好中国故事

融汇东西优长的目的是为了演好中国故事。近年来,中国本土音乐剧发展势头是一发不可收拾,尤其以广东广州、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发展最是迅猛。出现了专门制作音乐剧的文化公司,本土原创音乐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广东音乐剧本土化实践探索的步伐越来越大,政府的引导机制正逐步完善,仅仅是广东本土的原创音乐剧就已出现了许多,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以《新白蛇传》《四毛英雄传》《羊城故事》《蝶》《爱上邓丽君》《三毛流浪记》《王牌游戏》《妈妈再爱我一次》《星》《西关小姐》《钢的琴》《王二的长征》,以及目前正在公演的《虎门销烟》等为代表。

直观来看,“音乐剧”一词中的“剧”占整个作品非常重要的位置,“剧”便是音乐剧的戏剧表演。剧本在整个音乐剧中处于“基石”的地位,没有剧本,就没有表演。剧本创作的好坏,关系着整个剧是否受人关注,受人喜爱。一个故事的脚本,就是戏剧的剧本,剧本也有本土化的体现,音乐剧《西关小姐》从岭南方面进行素材提取,讲述着西关小姐陈雪菲创建妇孺医院,从而表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并从这件事情来表现20世纪初期的广府风情,体现当时西关小姐的内涵和品质;而音乐剧《梦@时代》则是从汉剧戏曲方面进行素材提取,但是此剧偏向于现代风格,讲述着女孩恬静从当代戏曲人的角度,演绎了在全面娱乐时代如何“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故事。

那他们是如何演绎中国故事的呢?我们知道所有的剧目,无论音乐剧还是舞剧或是歌剧,都需要有一个成型的故事脉络,再根据脉络添枝加叶。根据每个剧想要表现的主题和人物思想的不同,用特殊的段落来突出这些细节。如《西关小姐》这部音乐剧讲述的就是非常贴近那时人们生活的故事,演员们都被要求穿着富有当时时代感的服装,排练的时候行为举止也要按照当时的习惯去模仿;如音乐剧《王二的长征》,就是根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改编而成的;音乐剧《虎门销烟》,是由中国历史故事改编而来的;再如汉剧音乐剧《梦@时代》,演员们也需要着装汉剧的戏服,部分剧情还需要运用汉剧里独特的唱腔与表演方式,甚至女主角恬静的饰演者管乐莹本身就是专业的汉剧表演者。

3.凸显岭南印象

珠三角地区出品了许多优秀的本土音乐剧,其中较为出名的有我们熟知的广州歌舞剧院原创音乐剧《西关小姐》,广东汉剧院大型原创广东汉剧·汉调音乐剧《梦@时代》等。

首先,音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表演不仅仅只是在讲故事,音乐在音乐剧中就像一种特别的工具,音乐的速度、力度和旋律,或者是音乐的静止变换,把那些隐藏在内心的感受、独白以及情绪的细小变化都展现出来。

其次,音乐剧《西关小姐》在其音乐伴奏上采取的是真人乐器配音,作曲完成后一起参与排练,修改并确定谱子以后,再经录音棚录音,最后合成。而音乐剧《梦@时代》则是把传统汉剧融入到现代流行音乐中,使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相融合,并且将传统汉剧折子戏的片段插入在劇中。其中唱段《二十年前》,一段师徒三代的女声三重唱,其分别运用了汉调音乐、民族音调和通俗音调,这从而唱出了三代人梦想的碰撞、事业的传承。

再者,舞蹈表演是音乐剧最基本、最重要的三大表演方式之一,在音乐剧中舞蹈表演会将整个剧推向更加成熟的高度,舞蹈已不再是配角。音乐剧中的舞蹈种类有很多,例如踢踏舞、芭蕾、岭南舞蹈等,舞蹈的编排更加从人物角色出发。音乐剧《西关小姐》便是如此,其中扇子舞、油伞舞、凳子舞等,都尽显西关小姐们的广府风情;音乐剧《梦@时代》中既运用了汉剧的唱、念、做、打、把式等元素,又在女主的某些舞段中运用了现代舞的风格,使整个剧中的传统和现代形成了对比。

当戏剧表演、声乐表演、舞蹈表演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再加上舞台布置和灯光,就是一部完整的音乐剧。在演员服装上,音乐剧《西关小姐》中女生都穿着旗袍。在那个年代,西关下大雨小姐们却要出门的时候,丫鬟们必须用板凳铺出一条路来防止小姐们踩到没踝深的雨水中。演員们为了要突出整个音乐剧的生活感,就要还原这样一种场景,这就是中国故事;音乐剧《梦@时代》中,有汉剧服饰和现代的服饰,突显了传统和现代的对比。在舞台布景上,音乐剧《西关小姐》采用了天字码头、西关老屋等体现西关风情的场景,并且运用了鸡公榄、凉茶车、黄包车、挑担、艇仔粥等道具对西关风情的衬托;音乐剧《梦@时代》相对来说更加直观,还有一个步移景换的客家楼拓展并且深化了舞台空间,让观众从视觉上更加有视觉冲突。

三、音乐剧本土化表演实践的前途问题

1.对东莞、广州模式的反思

音乐剧作为一种综合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成功运转包括了剧本的创编、音乐的创作、演员的选择等各个方面的活动。但从中西方对于音乐剧的探索进程来看,中国的音乐剧处于明显的劣势。与西方一些经典的音乐剧(如《猫》、或历时更长远的《费加罗的婚礼》)相比,中国创作者与导演对于本土化的音乐剧显然缺少了一个长时间的历史知识以及底蕴积累,从而也难以形成可以表现中国或这地方特色的音乐剧风格,其中以广州、东莞两地为代表。千禧年前后,一大批沿海城市中的戏剧从业者看到了音乐剧本土化的可能性,并且利用自身所学知识,积极进行对于音乐剧本土化的探索,并且在近几年来获得了不少喜人的突破。以东莞与广州两地对于本土化音乐剧的探索为例,可以以小见大,一窥中国对于音乐剧本土化的困惑与解决之道。

以“广东四小虎”之一的东莞为例,作为一座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众多的城市,急需提升文化内涵建设,所以,东莞成为新兴的音乐剧之都也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当前的东莞推行“大制作、大投入”的运营模式,形成了以作曲家三宝、剧作家关山、管理者周汉标和制作人李盾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创制团队,并且创作积累了《蝶》《钢的琴》《王二的长征》等一批较为优秀的音乐剧剧目。与广州不同的是,东莞模式中招募演员具有一次性特征,他们没有固定的演出团队,采用的是项目办团,一部剧选拔一批演员,在第二次巡演时重新招募演员,而故事的轮廓也多出现在近现代发生的故事,文化底蕴相对较浅。

从目前情况来看,根植于东莞的音乐剧创作与演出团队以基本一年一部的速度不断推出原创音乐剧,但这些音乐剧中珠三角地区本土化表演实践特征还不是很明显,定位还不够突出,创作团队的设计理念还没有较为明确的纲领,并且“陷入了‘机械化生产和‘狗熊掰棒子的窠臼”④,不对剧目进行反思、修改、提升,错失了将所创剧目打造为本土精品剧目的机会。另外,在本土的表演模式和传播策略上,东莞的音乐剧制作方和运营方尚未发展出成熟有效的模式。这种创作模式的僵化正反映了近几年来,部分中国城市在对于音乐剧进行本土化研究时所面对的困境,而因为音乐剧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深远,以怎样的形式进行创作和演出,才能使受众感受到音乐剧的魅力,也成为所有音乐剧制作方和运营方必须思考的问题。

与东莞相比,广州是一座是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悠久的城市,这可以说是广州进行音乐剧本土化套索的一个十分有利的先决条件,广州人面向南海,历来有开风气之先的魄力。新时期以来,广州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先一步接受了外来文化的洗礼,也先一步自觉地消化、吸收、改造外来文化。广州歌舞团是广州本土化音乐剧创作的先锋者,创作了《星》《西关小姐》等具有岭南特色的本土音乐剧目。首先,广州以院团为主体,在创作方面,首先提出构思,题材的选取、艺术风格的呈现、整个结构的把握等,组织专家论证项目,包括时间长短、场次的设计以及整个舞台呈现的样式等,随后进入剧本文学创意的创作,物色主创班底,就是编剧、导演、作曲三个方向,导演把握整个剧的风格,剧本创作按照确定的方向和题材进行文学创作。根据音乐的形象和音乐的呈现进行音乐的创作。在此过程中会涉及演员的设定、演唱风格的确定、人物的选择等等。随后,进行剧本的正式创作、音乐形象的创作,音乐形象创作的同时开始演员的招聘。确定演员后,对演员进行封闭式训练、彩排,期间进行音乐、台词、剧本的磨合和修改。调整之后,音乐基本定稿,再做音乐的合成、录音。巡演期间,会再次对剧目进行细微的调整,丰富人物形象。

从广州对于音乐剧从创作到演出的整体流程把握上看,不难发现广州音乐剧从业者对于音乐剧的本土艺术创作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动态过程。对于音乐剧的整体方向会有一个明确的指导,但是在后期的创作中,并不局限于单纯的编剧创作,而是尽可能多的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将观众的看法放在了首位。从剧本创作之初就以观众意见作为一个重要的规范。正是这种自愿走进观众中的新式创作精神,避免了广州音乐剧本土化的探索走进僵化的死胡同,而是从本土群众中吸取适应和改革的经验,以量变推动质变,不断推动音乐剧在广州的本土化进程。

总而言之,两种模式相比较,可以看见广州歌舞团的发展形式更适合本土化音乐剧。

2.探讨一种理想模式

以《西关小姐》与《歌剧魅影》在广州上演的票房和票价相比,本土化音乐剧目在市场方面的竞争力还是十分薄弱的。音乐剧的本土化形式也存在很多争议,以《西关小姐》为例,如上文提到的地区方言的应用,在此本土化剧目中是否应该用粤语来表现?粤方言地区具有很多流传久远并且传唱极广的曲目,这些耳熟能详的广东音乐是否应该在音乐剧有所体现?而作为一个与中原地区独立了千年,形成了自身鲜明民俗特色的地区,在音乐剧中是否应该表现广东民俗特色?诸如此类的问题,将是未来广东地区的音乐剧从业者需要找出平衡点,并进行调整和妥协的。

一部音乐剧的产生许多的因素,尽管广州、东莞两地对音乐剧本土化的发展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但是,通过对于东莞和广州两城音乐剧本土化进行反思,可见在此问题上仍有许多因素制约着本土化音乐剧的发展,如本土题材的剧本创作较少;专业性的音乐剧演员匮乏,艺术院校音乐剧专业水平不高;市场环境还未形成,市场竞争力薄弱;观众对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认识度不高等等。这说明本土音乐剧与欧美音乐剧相比仍有较大距离,那么,音乐剧本土化前途路在何方呢?本文将在此探讨一种理想模式。

东莞的整体运营模式为项目办团,这种模式对剧目没有进一步的反思修改,错失了将优秀剧目打造为精品剧目的机会。相比较广州采用的院团结合的模式,将观众也就是市场放在了首位,这较东莞的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有市场才有生产的价值。广州歌舞团是广州本土化音乐剧创作的先锋者,从广州对于音乐剧从创作到演出的整体流程把握上看,我们可以发现广州音乐剧从业者对于音乐剧的艺术创作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动态过程。但这到底是不是最适合本土化音乐剧发展的模式?如本土题材的剧本创作较少;专业性的音乐剧演员匮乏,艺术院校音乐剧专业水平不高;市场环境还未形成,观众对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认识度不高等这些问题是否都已经得到解决?是否让本土化音乐剧能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在中国有更好的市场?为了更好的发展本土音乐剧,我们认为:

首先,形成音乐剧产业链。我们希望音乐剧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焕发活力,从珠三角地区来说,地理位置优越、对外开放时间较早,整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较高,让音乐剧形成包括创意、制作、表演、宣传、售票、融资投资、法律服务、人才培训、行业管理等在内的一套庞大的产业链。

其次,资源配置专业化。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需要我们学会合理分配与利用资源。

第三,剧目投资风险化。它不同于一般性的戏剧团体,音乐剧的融资方式主要依靠风险投资以组织或个人为单位进行投资。投资的项目渗透到演员、编剧、剧目的选择、演员的演出等各个环节。

第四,产业运作法律化,法律保护特别体现在戏剧版权从业人员的利益方面,保证了音乐剧产业创作与发展的积极性,保护产业的生存基础。

第五,本土化音乐剧还可以创作主题生活化和表现形式多样化。为了赢得更好的市场,音乐剧的内容与表现形式需要随着观众的需求而变化,绝不拘泥于一种模式或套路。

最后,剧场分布集群化。集密的剧场分布能营造一种独特的群聚效应,形成一个剧场群落。群落的形成不仅仅能扩大观众的整体数量,同时还有利于培养与传播音乐剧文化,形成浓厚的音乐剧气氛。这同其他产业形成家具城、工业园区、花鸟一条街的道理是一样的。

本土化音乐剧能够更好的发展离不开剧本的创编、音乐的创作、演员的选择、组织排练、正式演出以及市场宣传、营销等各个方面,从这几个方面反思并总结出本土化音乐剧生存发展的理想模式,希望能对珠三角地区的音乐剧蓬勃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四、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对珠三角地区音乐剧本土化边沿实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尽管本土音乐剧与国外相比差距明显,发展时日尚短,但是我们却有着很大的上升空间,而且珠三角地區的努力也为音乐剧的本土化创造了许多有利的空间,期待着珠三角地区能够涌现出更多的优秀剧目,期待能真正形成本土化剧目“立得住、传得远、唱的多、演的久”的良好局面,以期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起到先锋作用,用本土文化创造出大家喜闻乐见的音乐剧。

注释:

①高艳鸽:《专访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方制作人田元》,2011年8月23日, http://yule.sohu.com/20110823/n317108197.shtml,2017年4月17日。

②吴晓东:《音乐剧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2015年7月10日, http://news.sina.com.cn/o/2015-07-10/040032092426.shtml,2017年4月17日。

③《一部音乐剧感染一座城》,2015年10月23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5-10-23/doc-ifxizwti6951215.shtml,2017年4月17日。

④居其宏:《我国音乐剧的“东莞模式”及其策略构建》,《歌剧》,2015年第2期。

猜你喜欢

珠三角本土化音乐剧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来自远方》电影版9月上线Apple TV+
East Side Story
看音乐剧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2015上半年中国音乐剧演出情况
珠三角,2012
交锋